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婷

作品数:11 被引量:86H指数:4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5篇酮戊酸
  • 5篇氨基酮戊酸
  • 4篇光动力
  • 3篇皮肤
  • 3篇疗法
  • 2篇动力疗法
  • 2篇皮肤肿瘤
  • 2篇肿瘤
  • 2篇化学疗法
  • 2篇光动力疗法
  • 2篇光动力治疗
  • 2篇光化学疗法
  • 2篇5-氨基酮戊...
  • 1篇带状疱疹
  • 1篇带状疱疹后
  • 1篇带状疱疹后遗
  • 1篇带状疱疹后遗...
  • 1篇蛋白
  • 1篇电动
  • 1篇血管

机构

  • 1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1篇吕婷
  • 11篇王宏伟
  • 6篇缪飞
  • 3篇水润英
  • 2篇聂舒
  • 1篇张洁尘
  • 1篇吴跃申
  • 1篇朱荣艺
  • 1篇肖立
  • 1篇王秀丽
  • 1篇石磊
  • 1篇申洁
  • 1篇周菲菲

传媒

  • 3篇中华皮肤科杂...
  • 3篇老年医学与保...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中国医学文摘...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红斑狼疮伴发鲍恩病1例
报道1 例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成功治疗红斑狼疮伴发鲍恩病.患者,女,45 岁,左大腿斑块7 年,左小腿斑块4 年.皮肤科查体:左侧大腿近髋部见3.5cm×2.6cm 不规则隆起性红色斑块,上有黄色厚痂,边界清,中等程度压...
缪飞吕婷王宏伟
白细胞介素-1β促进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分泌促血管生成及炎症因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IL-1β对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uman dermal fibroblast,HDF)的细胞抑制率、促血管生成因子和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 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IL-1β对HDF的细胞抑制率,ELISA法检测3,10ng/m L IL-1β处理HDF24h后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IL-6的表达。结果 0.3、1、3、10ng/m L IL-1β对HDF的抑制率分别为(1.22±0.78)%,(3.72±1.21)%,(9.10±2.60)%,(14.42±3.36)%。3、10ng/m L IL-1β作用于HDF 24h后,两组上清的VEGF、FGF水平较空白对照组均升高(FGF P<0.05,VEGF P<0.01),3,10ng/ml IL-1β两个浓度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10ng/m L IL-1β两组HDF上清中IL-6浓度较空白对照组均增加(P<0.05,P<0.001),且10ng/m L IL-1β组较3ng/m L组IL-6浓度更高,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IL-1β可促进HDF分泌VEGF、FGF和IL-6,提示IL-1β可能通过促进成纤维细胞分泌促血管生成和炎症因子,进而促进肿瘤生成、浸润和转移。
潘毛毛吕婷张洁尘聂舒缪飞王宏伟
关键词:人真皮成纤维细胞白介素-1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白介素-6
甲周获得性指状纤维角皮瘤1例
2021年
患者女,70岁,左手拇指甲侧缘皮肤增生物1年余,于2018年10月14日就诊于我科。1年前,患者发现左手拇指甲侧缘近甲根处出现1个肤色结节,缓慢增长,无明显疼痛。患者体健,否认新生物出现前的局部外伤史。系统查体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左手拇指左侧缘近甲床处单发0.3 cm×1 cm指状新生物,尖端轻度角化。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中可见与皮损长轴一致、增生的胶原纤维束和扩张的毛细血管。诊断:甲周获得性指状纤维角皮瘤(ADF)。手术切除皮损后,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吕婷水润英肖立王宏伟
关键词:获得性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局部免疫反应的研究被引量:36
2013年
目的探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局部免疫反应。方法分别采用体外细胞共培养体系和在体免疫组化方法进行研究。将前期建立的稳定表达人乳头瘤病毒16E7蛋白HaCaT细胞株即HPVl6E7/HaCaT细胞作为HPV感染角质形成细胞模型,将ALA—PDT处理后的HPVl6E7/HaCaT细胞与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经Transwell小室共培养,3h后观察PBMC的趋化情况;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10例尖锐湿疣患者光动力前及光动力后1、2、3、48h时,皮损中CD4+T细胞、CD8+T细胞、CD68+巨噬细胞的数量及CD47CD8+T细胞数比值变化情况。结果与ALA—PDT处理后的HPVl6E7/HaCaT细胞共培养3h后,PBMC有明显趋化现象。临床标本免疫组化结果显示,48h时CD4T细胞、CD8+T细胞数量及其比值明显升高(P〈0.05),而CD68+巨噬细胞在3h及48h均升高(P〈0.05)。结论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过程中,可诱导机体产生局部抗病毒免疫反应。
张云凤缪飞王宏伟吕婷李晶晶王秀丽
关键词:尖锐湿疣氨基酮戊酸光化学疗法免疫
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危险因素研究被引量:24
2016年
目的研究危险因素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340例老年急性带状疱疹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症状体征、初始VAS评分、初始IDPain评分、疼痛持续时间等。结果18.8%的患者有神经后遗痛,年龄大于75岁的PHN发生率为31.7%。PHN组平均年龄(77.5±9.3)岁,高于对照组(无PHN)(65.7±16.4)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N组平均初始VAS评分(7.73±1.82)分高于对照组(5.08±2.36)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HN组平均初始IDPain评分(4.87±0.42)分高于对照组(2.68±1.12)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于75岁,PHN发生率是60~65年龄组8倍左右(OR=7.978,P〈0.05);初始VAS评分每增加1分,PHN发生率大约增加0.4倍(OR=1.389,P〈0.05);初始IDPain评分每增加1分,PHN的发生率大约增加32倍(OR=32.953,P〈0.05)。年龄大于75岁(OR=7.978,P〈0.05)、初始VAS评分(OR=1.389,P〈0.05)、初始IDPain评分(OR=32.593,P〈0.05)与PHN相关。结论年龄大于75岁,初始VAS评分越高或初始IDPain评分越高,患PHN风险越大。
申洁吴跃申水润英朱荣艺吕婷缪飞王宏伟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光动力治疗非黑素瘤性皮肤肿瘤系列基础与临床应用
王宏伟王秀丽吕婷石磊张玲琳李晶晶张云凤
该项目属皮肤病学领域。皮肤恶性肿瘤包括黑素瘤和非黑素瘤性皮肤肿瘤。黑素瘤在欧美白种人发病率高;中国人以非黑素瘤性皮肤肿瘤为主,是中国人头面部和生殖器最常见、危害最大的皮肤恶性肿瘤。传统手术切除易造成患者面容畸形、生殖器官...
关键词:
关键词:皮肤肿瘤光动力治疗
光动力疗法对表达人乳头瘤病毒16E7蛋白的HaCaT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2015年
目的探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对表达人乳头瘤病毒16 E7蛋白的HaCaT细胞株(简称HaCaT/HPV16 E7)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HaCaT/HPV16 E7细胞株分为4组,即空白组、单纯光敏剂组、单纯照射组(12J/cm^2)、不同光剂量(4、8、12J/cm^2)ALA—PDT组,细胞与氨基酮戊酸(ALA)共孵育5h,采用波长630nm、功率30mW/cm^2红光照射,CCK8法检测细胞24h后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3h的凋亡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果空白组、单纯光敏剂组、单纯照射组(12J/cm^2)、不同光剂量(4、8、12J/cm^2)AIA—PDT照射细胞24h,细胞生长存活率分别为99.15%±0.64%、98.13%±0.83%、96.85%±1.37%、68.98%±1.03%、46.03%±2.96%、23.57%±3.83%,后3组ALA—PDT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光剂量升高,细胞凋亡逐渐增加,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细胞皱缩。结论ALA光动力抑制HPV感染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发生凋亡,在一定光剂量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
缪飞王秀丽吕婷石磊张玲琳王宏伟
关键词:氨基酮戊酸光化学疗法人乳头瘤病毒16E7蛋白
上海市某社区老年人皮肤肿瘤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获取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群皮肤肿瘤的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资料,为皮肤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参考数据。方法2011年5月1日-11月30只期间采用整群抽样法对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街道60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及皮肤科检查,并对可疑皮损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分类统计皮肤肿瘤患病情况并分析危险因素。结果1、在2043例资料完整的居民中,良性肿瘤中脂溢性角化患病率为100%。其他良性皮肤肿瘤(包括角化棘皮瘤、皮角、日光胶原病)16例(0.78%)。经病理明确诊断的皮肤恶性肿瘤共计76例,其中日光性角化病患病率最高,总计63例(3.07%),此外鳞状细胞癌3例(0.15%),基底细胞癌9例(0.44%),鲍恩病1例(0.05%);上述病种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高峰年龄为75岁以上;2、所有皮肤恶性肿瘤发生部位频率最高为头面颈部,总计有62例(占总病例数67.39%),其中R光性角化病及基底细胞癌发生于头面颈的比率最高;3、所有95例可疑皮损中,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病例数为76例(80%);4、人群中以Ⅳ型皮肤为主,约占68.4%(1398例),其中Ⅲ型皮肤人群中皮肤肿瘤的患病率最高(P〈0.05);5、长期紫外线曝露者发生皮肤恶性肿瘤的概率较高(P〈0.05)。结论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群中皮肤肿瘤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主要为非黑素瘤性皮肤癌,好发于头面颈部,这可能与人口老龄化、强紫外线、浅肤色等因素有一定关系。加强宣教,避免日晒和光防护是重要的干预措施。
涂庆峰吕婷赖永贤张玲琳石磊李晶晶张云凤李欣王秀丽王宏伟
关键词:皮肤肿瘤流行病学患病率
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及癌前病变被引量:4
2015年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近年来用于皮肤癌治疗的一项新兴技术,可有效用于光线性角化病、原位鳞癌、基底细胞癌等皮肤肿瘤的治疗,尤其适用于那些不能耐受手术、面积广泛或多发性皮损。在恢复时间、耐受性和美容效果上具有优势,可作为上述情况的一线治疗手段。PDT对乳房外Paget's病、侵袭性鳞癌、皮肤T细胞淋巴瘤和黑素瘤的治疗以及皮肤癌的预防有一定应用价值,其疗效尚待探索。照光过程中的疼痛是亟待解决的主要不良反应。文中对光动力疗法在皮肤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王宏伟吕婷缪飞
关键词:光动力疗法5-氨基酮戊酸皮肤癌癌前病变
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对SKH-1无毛小鼠的光保护作用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能否对紫外线(uv)致SKH-1无毛小鼠日晒伤、皮肤光老化及皮肤鳞状细胞癌提供光保护作用。方法128只SKH-1无毛小鼠随机分为uV组、氟芬那酸组(氟芬那酸丁酯软膏+uv照射)、基质组(基质+uv照射)和空白组。以1.5倍最小红斑量的uV单次照射建立急性日晒伤模型(n=24),24h后观察皮肤红肿情况,免疫组化检测组织中COX-2表达;以90%最小红斑量为初始剂量,每周照射4次,连续12周和28周,分别建立光老化模型(n=24)和皮肤鳞癌模型(n=80)。12周后Masson染色观察小鼠光老化模型的胶原改变,免疫组化检测组织中Bax、Bcl-2和Caspase3水平。12~28周,记录小鼠鳞状细胞癌模型出现的肿瘤。结果氟芬那酸丁酯软膏预处理抑制uV照射引起的急性红肿反应(P〈0.05),降低COX-2的表达(P〈0.05)。12周后,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减轻皮肤老化,Masson染色显示,该组真皮层胶原带密度高于其他uv组(P〈0.05)。同时免疫组化显示,氟芬那酸组较其他uV组下调Bcl-2,上调Bax和Caspase3的表达(P〈0.05)。连续28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对小鼠无瘤生存期的影响与其他uV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推迟了肿瘤的出现。结论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具有-定的光保护作用。
吕婷涂庆峰王秀丽王宏伟
关键词:氟芬那酸丁酯软膏紫外线晒伤小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