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达仁

作品数:297 被引量:2,624H指数:3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3篇期刊文章
  • 42篇会议论文
  • 14篇专利
  • 8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16篇天文地球
  • 3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9篇自动化与计算...
  • 13篇农业科学
  • 8篇电子电信
  • 7篇理学
  • 4篇机械工程
  • 4篇航空宇航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2篇流层
  • 40篇气溶胶
  • 36篇平流层
  • 32篇雷达
  • 29篇遥感
  • 27篇反演
  • 23篇气候
  • 23篇降水
  • 18篇对流层
  • 18篇臭氧
  • 17篇草原
  • 15篇光学厚度
  • 13篇气溶胶光学
  • 12篇沙尘
  • 12篇天空
  • 11篇数值模拟
  • 11篇气象
  • 11篇廓线
  • 10篇地表
  • 10篇水汽

机构

  • 29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5篇中国科学院
  • 12篇云南大学
  • 12篇南京信息工程...
  • 11篇复旦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研...
  • 9篇成都信息工程...
  • 8篇北京市气象局
  • 8篇中国气象科学...
  • 7篇北京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植...
  • 6篇兰州大学
  • 6篇中国气象局
  • 4篇中国科学技术...
  • 3篇南京大学
  • 3篇内蒙古大学
  • 3篇南京气象学院
  • 3篇国家卫星气象...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作者

  • 297篇吕达仁
  • 38篇陈洪滨
  • 25篇刘锦丽
  • 25篇王庚辰
  • 22篇陈泽宇
  • 19篇霍娟
  • 17篇段民征
  • 17篇杜睿
  • 16篇王普才
  • 16篇段树
  • 15篇宣越健
  • 13篇章文星
  • 12篇成天涛
  • 11篇王革丽
  • 10篇张凌
  • 10篇卞建春
  • 10篇毕永恒
  • 10篇王鑫
  • 9篇郭世昌
  • 8篇苏德斌

传媒

  • 53篇大气科学
  • 2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8篇气候与环境研...
  • 11篇科学通报
  • 1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0篇自然科学进展
  • 9篇气象学报
  • 8篇云南大学学报...
  • 7篇高原气象
  • 6篇地球科学进展
  • 6篇南京气象学院...
  • 6篇遥感学报
  • 4篇空间科学学报
  • 4篇中国科学:地...
  • 4篇第十二届全国...
  • 3篇气象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草地学报
  • 3篇南极研究
  • 3篇第九届全国日...

年份

  • 5篇2023
  • 5篇2022
  • 6篇2021
  • 6篇2020
  • 3篇2017
  • 4篇2016
  • 6篇2015
  • 10篇2014
  • 12篇2013
  • 17篇2012
  • 10篇2011
  • 10篇2010
  • 14篇2009
  • 16篇2008
  • 21篇2007
  • 15篇2006
  • 19篇2005
  • 13篇2004
  • 14篇2003
  • 12篇2002
29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的移动轨迹成像模拟及云量变化分析被引量:2
2006年
以全天空数字成像仪的等角投影成像原理为基础,将云型简化为正方体及圆柱体云体,模拟了相同云体在不同空间位置的移动轨迹情况,对其所占面积变化(云量)进行了计算,并对云在移动过程中云体侧面成像情况做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云量随空间位置变化情况与云的宽高比相关,当宽高比大于某一值时云量随天顶角(云所处位置)的增大先增大而后减小,反之则随着天顶角的增大而减小。
霍娟吕达仁
关键词:云量
中纬度冬季低热层潮汐非线性相互作用的MF雷达观测被引量:1
2008年
采用武汉(30°N,114°E)MF雷达在2001年冬季的风场观测数据研究中纬度低热层大气潮汐之间的二阶非线性相互作用.经向风场的Lomb-Scargle归一化振幅谱表明,周日、半日和8 h潮汐是中纬冬季中层顶区域占优势的大气扰动;此外6 h潮汐也清晰可见.双相干谱分析揭示大多数显著的双相干谱峰代表潮汐谐振分量之间的相位互相关或单个潮汐分量的自相关.对随时间变化的潮汐垂直波长的比较发现,实际观测的8h潮汐垂直波长与假定的由观测的24 h潮汐和12 h潮汐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的8 h潮汐的理论垂直波长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在94.0°98.0 km高度范围,周日、半日和8 h潮汐之间不仅存在明显的相位相关和垂直波数相关,且它们的振幅随时间变化也显示出振荡幅值相近、振荡相位同步或反相的相关性,表明它们之间已经发生了二阶非线性相互作用.但是在94.0 km以下,三个潮汐分量之间的各种相关性随高度的下降变得越来越弱,因此潮汐二阶相互作用更可能是一种局地和暂态的现象.
刘仁强吕达仁
关键词:潮汐低热层
从边界层到中高层大气的气候环境综合探测与科学研究
2023年
经过50年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华北香河气候与环境综合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香河站”)已具备从边界层到中高层气候环境的综合探测能力,加入了多个国内外大气探测网,是国际上少有的大气综合野外科学试验站。21世纪以来,香河站开展多次国际大型综合观测试验,在长期连续观测数据基础上,开展了中高层大气能量传播和物质交换、边界层大气物理化学和空气质量、太阳能监测预报等基础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批有显示度的研究成果。继往开来,香河站将深耕先进探测仪器设备研制和更新改造,提升中高层大气热动力探测和边界层物理化学过程探测能力,建成集观测、试验和研究于一体的野外大气综合探测基地,提升对中层大气基本过程、上下大气层交换过程和机理、污染减排天气气候和环境效应等问题的科学认识,为我国在全球气候与环境议题上取得话语权和国家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夏祥鳌夏祥鳌武云飞田玉芳吉东生武云飞张仁健杨静陈洪滨吉东生吕达仁
关键词:臭氧大气污染
场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及其预测能力的试验分析被引量:8
2004年
给出场时间序列预测思想的提出及其理论基础 ,并在此基础上 ,给出场时间序列预测理论的思路及方法 ,并针对一个理想混沌时间序列进行预测能力的试验分析。初步结果表明 ,场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可以提高单点时间序列的“遍历性” 。
王革丽杨培才吕达仁
关键词:混沌时间序列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被引量:11
2012年
该专项针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与碳减排的国际谈判以及国家可持续发展最佳途径选择等重大科技需求,有效组织中科院和相关高校及部委相关单位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力量,深入研究我国的陆地碳收支定量认证、碳增汇潜力与速率、增汇技术与措施以及未来全球增暖情景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关系的不确定性等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由此形成支撑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减排增汇、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的数据资源体系、科学知识体系和技术支持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在温室气体排放认证方法论与技术体系、陆地碳收支定量评估与认证、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生态系统增汇技术与措施、区域碳收支调控管理政策等研究领域的整体科学研究水平,实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外交谈判的话语权;形成一支具有扎实研究基础,并适应重大多学科交叉的科技队伍,实现我国科学家进入世界前沿科技舞台的战略目标。该专项将着力回答如下核心科学问题:(1)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多少?(2)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有多大的固碳潜力和速率?(3)在温室气体减排的"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问题上我们如何应对?(4)如何认识气候变暖对大气CO2浓度的敏感性?(5)如何认识气候变暖对生态和环境变化的影响?(6)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发展战略和政策是什么?通过专项实施将实现:自主建立我国能源、水泥等行业的碳排放计量体系,定量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建立以卫星遥感、空中监测与地面网络监测和大气模式系统相结合的我国自主大气碳浓度和碳源汇监测系统,以及陆地碳收支的地面观测研究网络;综合研究和定量评估我国各类生态系统的碳增汇潜力与速率,评估我国重大生态工程的增汇贡献,研究人
吕达仁丁仲礼
关键词:气候变化碳收支生态系统气溶胶土地利用
东亚地区平流层、对流层交换对臭氧分布影响的模拟研究被引量:29
2004年
首先将区域酸沉降模式 (RADM)进行改造 ,加入平流层化学模块以替代对流层模块。然后用MM5单向耦合改造后的化学模式M RADM ,对东亚地区一次切断低压( 2 0 0 0年 4月 8~ 1 2日 )引起的对流层顶折叠对上对流层、下平流层臭氧分布形式的影响进行模拟。结果显示 :( 1 )随着高空槽的发展与切断 ,高空槽的底部及切断低压四周臭氧有显著增加。对流层顶折叠使高空臭氧向下输送 ,这种向下的输送可以到达对流层中部 ,对上对流层的臭氧影响最大。 ( 2 )模式可以成功地模拟出在北京地区探测到的臭氧垂直廓线的双峰结构。 2 5 0hPa处的臭氧分压比背景值增加近 5倍。模拟表明改造后的区域化学模式M RADM可以用于研究天气过程引起的对流层顶附近臭氧的演变情况。 ( 3)上对流层臭氧分布形势的变化主要是由动力过程中的水平平流作用引起的 ,但是对流层顶附近臭氧的化学过程是不可忽略的。
杨健吕达仁
关键词:臭氧平流层对流层
长春地区紫外光谱(UV—A,UV—B)辐射观测和初步分析被引量:40
1996年
利用我们研制的太阳一大气紫外光谱辐射计,从1992年5月在长春开始试验了野外观测,监视到达地表的太阳直射和大气散射紫外光谱辐射,主要给出长春地区地面紫外辐射,特别是紫外(UV)B段(280~320um)光谱辐射的一些基本特点和初步统计特征。由于地表UV—B辐射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有危害作用,其强度随着臭氧减少而增加。该项观测分析将有助于监测和研究臭氧层变薄的实际效应。
吕达仁李卫李福田唐玉国马海涛
关键词:紫外辐射UV-B辐射紫外光谱
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N_2O产生的机理探讨被引量:37
2000年
利用AIM乙炔抑制法,首次测试了我国典型草原土壤与N2O 产生相关的微生物参数,并通过分析研究不同类型草原土壤N2O 产生的微生物过程和相关微生物菌群的季节变化,揭示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N2O产生是以异养硝化作用过程为主的微生物过程,从而解释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N2O通量较低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的微生物学机理.
杜睿王庚辰吕达仁
关键词:典型草原土壤一氧化二氮
用Landsat TM资料分析浑善达克沙地东部的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可能原因探讨被引量:8
2003年
中纬度干旱半干旱草原是我国的主要地表类型之一,正在面临着严重的荒漠化问题。选择浑善达克沙地东部为研究地区,利用LandsatTM和ETM+资料对该地区的植被覆盖情况进行分析。在所选的4个年度中,以1996年的NDVI值为最高(0.67),1998年略次之(0.65),1987年居中(0.47),而2001年为最低,仅0.33。水分是决定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生长状况的关键因子。无论是年降水还是7、8月降水,与9月的NDVI都基本上呈现了一种线性关系。气温对NDVI的影响不明显。反映地表与植物冠层表面温度的热红外亮温经常与区域内的NDVI分布基本呈反相关。少数地区,特别是一些本身植被状况较差、生态相对更为脆弱的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后,即使在保证降水增加的情况下也不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比较1996和1998年,荒漠化面积增长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2001年是严重干旱年,区域平均NDVI极低,但却有7.5%的地区出现NDVI增加。这一逆向变化可能与中央和地方政府于2000年启动的一系列沙源治理项目和禁牧规定有直接关系。由此说明,除了降水这一关键自然因子之外,人类活动也对干旱半干旱草原生态的恶化或恢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何晴吕达仁
关键词:NDVI荒漠化浑善达克半干旱
云三维结构对加热率廓线及通量影响的模拟被引量:1
2012年
大气加热率强度与结构是驱动全球大气环流的关键因素,实际加热率分布与云三维结构密切相关。作者使用三维蒙特卡洛辐射传输模式,模拟计算了云分辨模式所得3个典型三维云场的加热率廓线及通量;定义了两个参数来同时描述加热率廓线的垂直分布和强度,通过与独立像素近似算法对比,定量统计分析了高分辨率下云三维结构对辐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分辨率条件下云三维结构对加热率廓线和通量影响十分显著,且不同结构云场所体现的影响各具特点,提出需要考察现有大气模式中云三维结构对当前所用加热率计算方案的订正方向。
宋磊MIN Qilong吕达仁
共3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