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俊辉

作品数:10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病理
  • 3篇临床病理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腺癌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结
  • 2篇P53
  • 2篇PCNA表达
  • 1篇电流
  • 1篇形态学
  • 1篇胸苷
  • 1篇胸苷激酶
  • 1篇胸苷激酶1
  • 1篇修复骨缺损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瘤
  • 1篇阳性
  • 1篇阳性表达

机构

  • 7篇深圳市第二人...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吴俊辉
  • 6篇关弘
  • 3篇宋建明
  • 2篇昝沁
  • 2篇朱伟民
  • 2篇温文
  • 2篇许美权
  • 1篇孙艳花
  • 1篇王大平
  • 1篇张睿
  • 1篇杨倩
  • 1篇熊建义
  • 1篇杨雅洁
  • 1篇黄江鸿
  • 1篇李伟
  • 1篇黄雨华
  • 1篇王成友
  • 1篇张继君

传媒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广东医学院学...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华医学会病...
  • 1篇中华医学会病...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2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乳腺癌中P53、PCNA表达及其临床病理的意义
目的探讨P53蛋白、PCNA在乳腺癌中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66例乳腺癌中的P53、PCNA进行检测。结果P53阳性表达率为31.8%,PCNA高表达率为57.6%。P53表达和PCNA高表...
关弘宋建明吴俊辉张志雄
文献传递
碱离子微电流癌症探测仪肿瘤快速诊断的应用
目的探讨良恶性肿瘤与碱离子微电流的关系,为我们准确快速诊断肿瘤探索一种新的方法。方法应用碱离子微电流癌症探测仪进行术中肿块检测,对照冷冻切片及石蜡切片检查,观察良恶性肿瘤组织内碱离子微电流值。结果 35例恶性肿瘤中30例...
温文王成友杨倩孙艳花关弘吴俊辉
文献传递
颈部淋巴结梭形-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报告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淋巴结梭形-上皮样血管瘤(SEHE)的本质、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通过HE、免疫组化及组织化学观察1例原发性颈部淋巴结梭形-上皮样血管瘤,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瘤主要位于淋巴结门区-髓质内呈结节状,见呈巢状、条索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区;梭形细胞束状、平行排列区及位于结节外周的具有管腔的索状细胞和血管区。肿瘤细胞胞浆丰富,嗜酸性,可见空炮;胞核圆、空泡状、核仁明显。间质见少量玻璃样、粘液样基质。组织化学染色,网状纤维染色显示无数血管腔隙结构。淋巴结副皮质区滤泡间、滤泡内均可见条索状上皮样细胞,部分见明显的血管腔。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阳性,部分CD31、FⅧ相关抗原阳性和少数细胞CD68阳性;而CK阴性。结论:SEHE应是一种少见的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恶性之间的交界性血管肿瘤,更倾向于良性过程;其发生在淋巴结内者罕见。组织形态需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淋巴管平滑肌瘤病、血管平滑肌错构瘤、转移癌等鉴别。
宋建明关弘吴俊辉昝沁
关键词:颈部淋巴结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组织病理学
骨诱导缓释纳米磁性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的病理形态学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将具有骨诱导缓释超顺磁性纳米活性复合人工骨和普通的磁性纳米复合人工骨,分别植入实验动物骨缺损部位,通过病理形态观察骨缺损修复的效果,为骨诱导缓释纳米磁性复合材料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27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具有骨诱导缓释超顺磁性纳米活性复合人工骨),对照组(磁性纳米复合人工骨),空白对照组。在桡骨中段采用线锯截骨,以造成具有长5 mm的骨缺损模型,后两组植入长约5 mm的2种实验材料,空白组不植入材料。于4周、8周、12周分别处死各组的3只兔子,取双侧桡骨行病理学检查,显微镜下观察骨缺损修复的效果。结果:4周病理形态显示实验组材料吸收优于对照组,纤维组织和血管增生明显,空白组仅少量结缔组织包绕;8周时实验组骨小梁形成情况优于对照组,空白组断骨面部分融合;12周时实验组骨组织形态成熟,对照组骨小梁骨化不全,空白组则由结缔组织覆盖无骨化。结论:骨诱导缓释超顺磁性纳米活性复合人工骨适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生长和分化,提高骨缺损的修复效率,并可被机体完全吸收。
许美权黄江鸿朱伟民张睿吴俊辉
关键词:聚左旋乳酸骨缺损
CK19、PCNA和P53在甲状腺病变中的表达
2006年
目的:了解CK 19、PCNA、P 53在甲状腺病变中的表达及其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甲状腺病变(甲状腺乳头状癌3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乳头状增生14例,甲状腺瘤10例)中CK 19、PCNA、P 53蛋白的表达。结果:CK 19在3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呈阳性表达,多为强阳性;1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乳头状增生中3例阳性,呈小灶性阳性,阳性表达者为伴有真乳头的乳头状增生;10例甲状腺瘤中4例阳性,呈小灶性阳性和点状阳性表达,阳性表达者为增生活跃的小滤泡腺瘤和不典型腺瘤。3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30例PCNA阳性,多为中等或强阳性表达,1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4例PCNA阳性,10例甲状腺腺瘤中3例PCNA阳性,多为弱阳性,PC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阳性表达比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腺瘤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15例P 53阳性,多为弱阳性表达,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瘤中P 53均呈阴性表达,经两两比较的z检验,三种病变中的P 53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局灶性CK 19阳性可见于良性病变,弥漫性阳性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特征,有助于隐匿性乳头状癌与良性结节的鉴别诊断和甲状腺组织内是否存在微小转移灶的判断。PCNA对甲状腺病变的鉴别诊断起参考作用,P 53在甲状腺病变的鉴别诊断中意义不大。
吴俊辉温文关弘昝沁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CK19PCNAP53
胸苷激酶1(TK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2013年
【摘要】目的探讨骨肉瘤肿瘤细胞胸苷激酶1(TK1)的表达状况及骨肉瘤患者血清TK1的水平,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40例骨肉瘤和20例骨巨细胞瘤组织标本中TK1的表达;点印迹免疫酶化学发光法检测20例骨肉瘤患者和20例骨外伤患者血清TK1的水平。结果骨肉瘤肿瘤细胞TK1阳性信号位于胞浆及胞核,高级别骨肉瘤阳性率显著高于低级别骨肉瘤(P〈O.05);骨肉瘤肿瘤细胞TK1阳性率亦显著高于骨巨细胞瘤(P〈0.05);骨肉瘤患者血清TK1的水平(2.95+1.33)pmol/L(0.97~7.25pmol/L)高于外伤除外肿瘤患者(O.89+0.51)pmolFL(0.32~2.58pmol/L),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TKI在骨肉瘤与骨的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意义。此外,TK1在骨肉瘤患者血清中可被检测到较高的水平,是一项检测骨肉瘤增殖活性较灵敏的指标。
许美权王大平熊建义关弘吴俊辉黄雨华朱伟民李伟杨雅洁张继君
关键词:胸苷激酶1骨肉瘤免疫组化化学发光
乳腺癌中P53、PCNA表达及其临床病理的意义
2008年
目的:探讨P53蛋白PCNA在乳腺癌中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66例乳腺癌中的P53、PCNA进行检测。结果:P53阳性表达率为31.8%,PCNA高表达率为57.6%。P53表达和PCNA高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分级呈正相关;P53表达与ER表达无相关性,PCNA高表达与ER表达呈负相关;P53表达与PCNA高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者较无淋巴结转移者其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53表达与PCNA的高表达呈正相关。结论:P53、PCNA表达可能是评估乳腺癌预后有用的指标。
关弘宋建明吴俊辉
关键词:PCNA表达乳腺癌预后临床病理P53表达无淋巴结转移阳性表达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