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春眉

作品数:21 被引量:355H指数:12
供职机构:赣南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国-默沙东艾滋病综合防治合作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病例分布
  • 3篇门急诊
  • 3篇急诊
  • 2篇道路交通
  • 2篇道路交通伤害
  • 2篇描述性
  • 2篇描述性分析
  • 2篇可视化
  • 2篇可视化分析
  • 2篇交通伤害
  • 2篇CITESP...
  • 1篇大学生
  • 1篇多巴
  • 1篇多巴胺
  • 1篇多巴胺D2
  • 1篇多巴胺D2受...
  • 1篇多巴胺转运体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学习记忆

机构

  • 11篇中国疾病预防...
  • 8篇赣南医学院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江西省肿瘤医...
  • 1篇上海市疾病预...
  • 1篇北京博爱医院
  • 1篇中国人民武装...
  • 1篇四川省皮肤病...

作者

  • 19篇吴春眉
  • 11篇段蕾蕾
  • 11篇邓晓
  • 6篇蒋炜
  • 3篇李思杰
  • 3篇汪媛
  • 2篇王嵬
  • 2篇纪翠蓉
  • 2篇吴凡
  • 1篇吴立娟
  • 1篇杜杰
  • 1篇高欣
  • 1篇兰洁
  • 1篇杨功焕
  • 1篇邱伟
  • 1篇王媛媛
  • 1篇安媛
  • 1篇罗江洪
  • 1篇李小波
  • 1篇潘春卉

传媒

  • 6篇中华流行病学...
  • 2篇中国健康教育
  • 1篇中国油脂
  • 1篇中国卫生统计
  • 1篇赣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国艾滋病性...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公共卫生与预...
  • 1篇毒理学杂志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循证护理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6篇2010
  • 3篇2009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赣南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患者安全文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3年
目的:了解赣南地区妇幼保健院的患者安全文化现状以及影响因素,为营造更好的患者安全文化提供依据。方法:在赣南地区选取8所妇幼保健院的医务人员发放中国妇幼保健机构患者安全文化测评量表,采用单因素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患者安全文化测评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354份。患者安全文化问卷总得分为(3.60±0.36)分,总体积极反应率为63.41%,“患者参与”“非惩罚性原则与危险预警”“个人工作状态”“团队沟通与合作”为优势区域,“人员配置”“预防保健服务”“提供方的自我防御行为”和“预防保健服务”为待改进区域。58.76%的医务人员在过去的12个月内从未上报过不良事件,患者安全等级正向评价率为62.99%。患者安全文化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岗位、日工作时长和医疗机构级别。结论:赣南地区妇幼保健机构的患者安全文化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在不良事件报告、人员配置和预防保健服务方面有待加强。
杨迪郭琳琳王媛媛刘泽煊李丹丹吴春眉
关键词:安全文化影响因素妇幼保健机构
2006-2008年全国伤害监测道路交通伤害病例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16
2010年
目的 了解中国道路交通伤害门(急)诊就诊病例的分布特点.方法 对2006-2008年因伤害首次在全国伤害监测系统哨点医院门(急)诊就诊的道路交通伤害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监测的3年中,道路交通伤害是门(急)诊就诊伤害病例的第二位伤害发生原因.其中男性(2006-2008年分别为64.63%、64.07%和64.38%)多于女性(分别为35.37%、35.93%和35.62%);病例构成居前三位的年龄组为30~44岁(分别为36.04%、34.82%和34.28%)、15~29岁(分别为30.74%、31.57%和30.13%)、45~64岁(分别为20.28%、20.70%和22.80%);道路交通伤害发生意图以非故意为主(分别为98.34%、99.07%和99.07%);伤害部位集中在头部(分别为35.21%、33.74%和35.77%)及下肢(分别为24.08%、24.54%和23.95%);伤害性质主要为挫(擦)伤(分别为56.47%、57.92%和58.89%)及骨折(分别为17.70%、15.84%和15.88%);伤害严重程度以轻度为主(分别为63.69%、67.24%和65.68%);伤害结局以病例在医院门(急)诊治疗后返家为主(分别为59.43%、63.76%和62.80%).结论 2006-2008年在门(急)诊就诊的道路交通伤害发生情况无明显变化,青壮年男性是道路交通伤害干预的重点人群.
邓晓吴春眉蒋炜李思杰段蕾蕾
关键词:道路交通伤害
2006-2008年全国伤害监测病例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81
2010年
目的 了解2006-2008年全国伤害监测病例分布特征,为制定伤害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参照全国疾病监测点抽样框架,兼顾城乡、地理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差异,结合当地伤害预防控制工作基础,抽取43个县(市、区)作为全国伤害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选取3家医院共129家医院作为伤害监测哨点医院.监测对象为首次在全国伤害监测系统哨点医院就诊被诊断为伤害的病例.结果 2006-2008年共收集有效病例1 318 739例,男性病例多于女性,3年男女性别比分别为2.14、2.02和1.96.伤害发生原因构成居前三位依次为跌倒/坠落(3年分别为28.02%、29.36%和30.12%)、道路交通伤害(23.07%、21.61%和21.44%)、钝器伤(21.46%、21.17%和20.59%);伤害发生地点主要为公路/街道(29.80%、27.73%和28.37%)、家中(21.51%、22.80%和24.02%);伤害发生时的活动主要为休闲活动(35.63%、41.93%和42.13%)、有偿工作(24.43%、22.60%和21.44%);伤害病例以非故意伤害(83.81%、86.32%和86.71%)、轻度伤害(70.42%、74.79%和73.90%)为主;伤害发生高峰时间为7:00-10:00.结论 2006-2008年全国伤害监测病例男性多于女性,主要伤害原因为跌倒/坠落、道路交通伤害和钝器伤,以非故意伤害和轻度伤害为主.
段蕾蕾邓晓吴春眉李思杰蒋炜吴凡
2006-2008年全国伤害监测儿童病例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40
2010年
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伤害门急诊就诊病例的分布特点.方法 对2006-2008年因伤害首次在全国伤害监测系统哨点医院门急诊室就诊的儿童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6-2008年全国伤害监测儿童病例男童是女童的2倍以上(2.22、2.15、2.15),伤害病例以5~14岁年龄组为主(50.74%、49.75%、49.75%).3年中儿童伤害主要发生原因为跌倒/坠落(44.14%、45.68%、47.15%)、道路交通伤害(15.71%、14.46%、13.79%)和钝器伤(13.20%、12.92%、12.40%).各年度儿童伤害主要发生地点为家中(34.96%、36.86%、38.84%)、学校与公共场所(24.72%、19.80%、21.19%)、公路/街道(21.21%、19.63%、19.33%).各年度主要伤害部位为头部(34.88%、35.84%、37.07%)、上肢(28.00%、28.21%、27.81%)、下肢(21.86%、21.49%、21.31%);以非故意伤害(93.01%、92.66%、90.58%)、轻度伤害(78.50%、81.20%、81.52%)、接受治疗后回家为主(82.37%、85.19%、84.84%).不同年龄儿童伤害发生原因、地点、部位等分布差异较大.结论 中国伤害监测系统收集的儿童伤害就诊病例的伤害原因、地点等特征与儿童年龄密切相关,且与儿童伤害死亡谱存在较大差异.
吴春眉邓晓安媛段蕾蕾
关键词:儿童
2006-2008年全国伤害监测老年伤害病例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23
2010年
目的 了解中国老年伤害门急诊就诊情况的分布特点.方法 对2006-2008年因伤害首次在全国伤害监测系统哨点医院门急诊室就诊的60岁及以上老年伤害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6-2008年老年伤害的发生原因前三位是跌倒/坠落、道路交通伤害和钝器伤,合计占老年伤害的70%以上.3年中老年伤害发生地点集中于家中(46.25%、44.44%、46.23%)、公路/街道(30.95%、28.51%、28.61%)和公共居住场所(8.89%、11.57%、11.25%).3年中老年伤害发生时的活动主要为休闲活动(42.14%、48.09%、48.59%)、家务/学习(21.15%、18.21%、18.15%)、驾乘交通工具(13.67%、13.80%、13.56%).3年中老年伤害病例以非故意伤害为主(91.34%、92.84%、93.09%),老年自残/自杀的伤害发生原因主要为中毒和刀/锐器伤.3年中老年伤害的伤害性质主要为挫伤、擦伤(36.07%、38.18%、38.50%),骨折(25.65%、22.47%、23.77%),锐器伤、咬伤、开放伤(17.19%、18.21%、17.46%);伤害部位集中于头部(26.32%、25.59%、25.90%)、下肢(25.74%、25.70%、25.26%)、上肢(21.01%、21.14%、21.37%);严重程度以轻度为主(60.53%、65.09%、63.58%);伤害结局以治疗后回家为主(64.11%、68.53%、67.99%).结论 2006-2008年全国伤害监测老年伤害病例占总伤害病例的比例逐年上升,病例分布特征无明显变化.跌倒/坠落是我国老年人高发并造成严重影响的伤害类型.
邓晓吴春眉蒋炜李思杰段蕾蕾
关键词:老年
鼠疫传入疫情风险评价模型的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吴春眉高星王嵬
关键词:北京奥运会鼠疫风险管理生物安全
全国伤害监测系统发展被引量:60
2012年
伤害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开展伤害预防与控制,减少伤害导致的死亡和伤残已成为公共卫生工作中的一项紧迫任务。伤害是可以预防的,而非"意外",而开展伤害预防科学方法的第一个步骤就是了解伤害发生的数量、原因的分布[2]。因此,开展伤害监测,收集伤害相关信息,是伤害预防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伤害监测系统,能够了解伤害的流行状况与特征,为制定和评估伤害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段蕾蕾吴凡杨功焕邓晓蒋炜汪媛吴春眉
关键词:监测系统
我国2市/县6所医院门急诊产品伤害监测结果的描述性分析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了解我国产品伤害的特点,探索在我国建立以医院为基础的产品伤害监测系统模式,为今后开展产品伤害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两个全国伤害监测系统监测点作为试点,在试点地区6所监测医院由护士或医生填写统一制定的《产品伤害监测报告卡》,收集伤害就诊患者的伤害及相关产品信息。结果共上报有效伤害病例数39 573例,其中与产品相关的伤害25 102例(63.43%)。涉及人次数居前三位的产品依次为道路交通工具(25.52%)、公共场所设施(23.45%)和家庭用品(21.82%)。产品相关伤害中,男性占67.05%,主要发生在25~44岁(42.86%)、20~24岁(16.51%)和45~64岁(11.95%)。主要发生原因为跌倒/坠落(31.36%)、道路交通伤害(28.12%)和钝器伤(20.08%);主要伤害部位为上肢(33.34%)、头部(24.16%)和下肢(23.59%);主要伤害性质是挫伤/擦伤(41.94%)、锐器伤/咬伤/开放伤(41.13%)和扭伤/拉伤(10.48%);以非故意伤害(94.15%)、轻度伤害(84.04%)和接受治疗后回家(87.00%)为主。结论男性和25~44岁青壮年是产品相关伤害的主要影响人群,道路交通工具、公共场所设施和家庭用品是伤害涉及的主要产品类型,应针对上述特点进一步挖掘信息,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为制定产品伤害管理政策、策略提供基础信息。以医院为基础的产品伤害监测模式收集产品伤害基础信息在我国可行。
段蕾蕾吴春眉邓晓
2006-2008年全国伤害监测中毒病例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47
2010年
目的 分析2006-2008年全国伤害监测中毒病例分布特征.方法 针对中毒病例一般信息、中毒事件特征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08年全国伤害监测中毒病例分别占总伤害病例的2.57%、2.48%和2.52%,在所有伤害原因中居第六位;初中文化程度病例最多,病例职业分布以农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和商业服务业人员为主;中毒事件发生地点以家中最多,中毒发生时的活动以休闲活动为主,发生时点以20:00病例数最多;中毒类型最多的是酒精中毒,其次为药物中毒、农药中毒和一氧化碳中毒;伤害意图以非故意伤害为主,自残/自杀病例构成农村高于城市,女性高于男性,主要中毒类型是药物中毒和农药中毒,≥65岁、15~29岁和30~44岁年龄组自残/自杀病例的比例排在前三位.结论 酒精中毒是中毒伤害的首要类型,在青壮年(15~29岁和30~44岁)中比例最高;自残/自杀与药物和农药中毒关系紧密,安全贮存农药,普及农药使用安全,加强药品生产和市场营销的监管力度,是预防农药与药物中毒的关键;儿童和老年人是一氧化碳中毒的高危人群.
蒋炜吴春眉邓晓段蕾蕾
关键词:中毒酒精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农药中毒
2006-2008年中国道路交通伤害状况分析被引量:69
2010年
目的描述2006-2008年我国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状况。方法分析2006-2008年度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的《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总结与描述2006-2008年中国道路交通伤害的状况、事故原因及其变化趋势。结果从2006-2008年,中国道路交通事故数、伤亡人数、人口死亡率、万车死亡率、里程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每起事故平均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2008年我国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率为5.56/10万人口,伤害死亡率以西藏、青海、新疆、天津、浙江等地较高。伤亡人员以男性、21~45岁青壮年为主,60岁以上的伤亡呈上升趋势;乘客、摩托车驾驶者、行人是主要的受害者。道路交通事故以19~20时为最高,平均每起事故死亡人数在3~5时最高。道路交通伤害原因主要是机动车肇事,主要肇事机动车类型为客车、摩托车和货车。电动自行车是非机动车肇事的主要交通工具,且其造成的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呈上升趋势。驾驶人员的违法行为是机动车肇事的主要原因,其中超速驾驶、未按规定让行、无证驾驶、逆行和酒后驾驶是引起交通肇事的前五位原因。结论 2006-2008年,中国道路交通伤害呈下降趋势,事故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
段蕾蕾吴春眉邓晓蒋炜王建生
关键词:道路交通伤害交通安全交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