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穗
- 作品数:27 被引量:138H指数:7
- 供职机构:航天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航天中心医院科研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腰椎后路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研究不同腰椎术式对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产生的不同影响及DVT产生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行腰椎手术患者158例,根据患者行不同腰椎术式患者为4组,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组(A组)、椎板切除组(B组)、TLIF单节段融合组(C组)和多节段融合组(融合节段≥3)(D组)。所有患者术前1 d、术后1 d、术后1周均进行双侧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对4组的DVT发生率进行评估,比较4组DVT发生率差异;对DVT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探讨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监测患者术后D-二聚体水平,应用ROC曲线评价D-二聚体在腰椎术后DVT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D组在4组中有显著的DVT发生率(P<0.05)。Logistic回归发现年龄、体重指数,心脑血管合并症、糖尿病、术后长时间卧床、D-二聚体含量增高是DVT产生的危险因素(P<0.05),OR值分别为:2.27、1.98、1.68、4.06、2.11、9.62;术后双下肢主被动训练及术后抗血栓药物应用是DVT产生的保护因素(P<0.05),OR值分别为:0.22、0.11。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含量≥19.5μg/ml为患术后DVT的截断值(cut-off)值。结论腰椎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众多,重点关注DVT发生的高危人群,并通过相应预防措施防止DVT的发生,D-二聚体可作为判断术后DVT产生的重要观测指标。
- 李永军唐小穗孙广才赵京元韦兴
- 关键词:腰椎后路手术深静脉血栓
- 腰椎间盘退变引起腰腿痛的相关化学因素研究进展被引量:15
- 2012年
- 20世纪30年代Mixter和Barr首次阐明腰腿痛的真正最常见病因系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此后,近20年里腰椎间盘毫出一直被认为是腰腿痛的惟一主要病因。但后来的观察发见这种观点与临床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
- 舒剑臣唐小穗赵京元
- 关键词:腰椎间盘退变腰腿痛化学因素常见病因BARR神经根
- 腰椎神经根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MR扫描定位诊断腰椎椎间孔狭窄症被引量:15
- 2014年
- 目的探讨腰椎神经根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MR扫描定位诊断腰椎椎间孔狭窄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共21例腰椎椎间孔狭窄患者的相关资料,男10例,女11例;年龄36-65岁,平均45.6岁。病史6~36个月,平均9.4个月。5例表现为腰痛伴单侧下肢痛,16例为单侧下肢痛。根据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并行腰椎神经根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MR扫描检查,了解神经根周围组织结构的改变,定位诊断神经根受压部位;并通过手术证实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结果21例患者中9例为椎间盘突出导致椎间孔狭窄,12例为椎问盘弥漫性膨出合并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导致椎间孔狭窄;21例均为下腰椎椎间孔横向狭窄,20例为L4.5,椎间孔狭窄,造成L4神经根受压;1例为L5S1,椎间孔狭窄,造成L5,神经根受压。经手术探查证实与术前定位诊断完全符合,符合率为100%(21/21)。术后20例患者下肢疼痛症状完全缓解,1例下肢疼痛症状缓解不满意。结论腰椎神经根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MRI扫描方法能准确定位诊断椎间孔狭窄,为确定手术方案提供了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 赵京元唐小穗孙广才张晓锦于海涛
- 关键词:腰椎脊神经根
- 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 2007年
- 目的通过对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后的随访观察,评价其治疗的效果。方法2002~2006年采用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自手术治疗的病人92例,按照MacNab分级标准评定术后疗效。结果84名病人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5~60个月),疗效:优50例,占总人数的60%,良26例,占总人数的31%,可4例,占总人数的4.5%,差4例,占总人数的4.5%。优良率达到91%。结论采用加压、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切除术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远期效果肯定。
- 李新天唐小穗孙广才孙哲
-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
- SP、CGRP、IL-6与椎体骨折并发远隔部位疼痛的相关性研究
- 目的 探讨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出现远隔部位疼痛的病因.方法 选取胸腰段屈曲型骨折的手术病例62例,主诉远隔部位疼痛11例为实验组;无远隔部位疼痛51例为对照组.测量计算椎体前缘高度和后缘高度的比值来衡量伤椎的压缩程度,通过...
- 包同新赵京元唐小穗孙广才王宇峰郭文杰
- PBL在骨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骨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大学医学部2011级五年制临床专业班6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名。实验组采用PBL结合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对照组则单纯采用LBL教学,各进行8学时的教学实验。学习结束后通过理论课笔试及临床技能实践考试对两组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并向2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采集教学反馈意见。学生的理论课及临床技能成绩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及r检验。结果实验组学生理论知识考试成绩(53.7±3.2)分,对照组成绩(52.3±2.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临床技能考试成绩(24.0±1.5)分,对照组成绩(22.3±1.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问卷反馈结果显示,实验组教学满意度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L教学运用于骨科临床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又有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但PBL教学对提高学生医学理论知识水平的作用不明显。
- 郭文杰邵冬华唐小穗
- 关键词:临床教学骨科教学效果
- 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针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 目的总结使用股骨近端髓内针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自 2002年3月~2007年8月间使用股骨近端髓内针治疗的5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男22例,女37 例,年龄61~95岁,平均7...
- 王宇峰唐小穗包同新
- 关键词: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髓内针
-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
- 2008年
-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自2002年以来收治的9例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C2~3椎弓根螺钉侧块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经过12~38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复位良好。无动脉损伤及其他手术并发症。1例术前Frankel分级为D级的患者术后恢复至E级。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可获得骨折即时复位,固定可靠,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 王宇峰唐小穗孙广才
- 关键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HANGMAN骨折
- 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白介素6与椎体骨折并发远隔部位疼痛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出现远隔部位疼痛的病因。方法选取Denis分类屈曲型骨折的手术病例62例,腰痛伴远隔部位疼痛11例为实验组,腰痛不伴远隔部位疼痛51例为对照组。术中取多裂肌标本,制作冰冻切片,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白介素6(IL-6)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计算椎体前缘高度和后缘高度的比值来衡量伤椎的压缩程度;手术前及手术后2周分别行VAS、JOA、ODI评分。结果实验组:术前椎体压缩程度(68.73±11.91)%、VAS(8.09±1.51)分、ODI(40.45±3.48)%、JOA(14.00±3.80)分,术后椎体压缩程度(84.00±6.08)%、VAS(5.00±1.34)分、ODI(21.73±3.80)%、JOA(15.36±3.56)分;对照组:术前椎体压缩程度(75.27±14.14)%、VAS(7.65±1.43)分、ODI(39.24±4.64)%、JOA(11.90±3.59)分,术后椎体压缩程度(83.75±8.89)%、VAS(2.76±1.18)分、ODI(15.82±3.65)%、JOA(20.84±3.71)分。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体压缩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前VAS、ODI、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ODI、JOA评分对照组优于实验组(P<0.05)。免疫组化:实验组11例标本SP、CGRP、IL-6染色结果均为阳性。对照组51例标本SP、CGRP、IL-6染色结果阴性。结论屈曲暴力造成脊柱后方组织损伤,SP、CGRP、IL-6介导的炎症反应刺激脊神经后支,是产生远隔部位疼痛的重要原因。
- 包同新赵京元唐小穗
- 关键词:压缩骨折脊神经后支
- 微创小切口下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小切口下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severe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s,sOVCF)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65例sOVCF患者纳入本研究,损伤节段为T108例,T117例,T1219例,L123例,L25例,L43例,共累及73个椎体,椎体高度压缩均超过2/3,所有患者采用微创小切口下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以上。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X线使用次数,并记录术前、术后3d、术后1年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度,统计骨水渗漏、肺栓塞等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骨水泥渗漏,其中椎间盘内渗漏5例,渗漏至椎旁软组织3例,均无神经及脊髓压迫症状,均无硬膜外血肿、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每个椎体平均手术时间(25.4±8.7)min,平均使用C形臂次数(12.4±8.3)次,术后3d和术后1年VAS评分、ODI和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椎体前方高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小切口下椎体成形术治疗sOVCF,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术中穿刺及透视次数,节约手术时间,不同程度地恢复椎体高度及Cobb角,快速缓解患者疼痛,疗效满意。
- 李永军赵京元韦兴唐小穗
- 关键词:骨折压缩性椎体后凸成形术微创小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