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江燕
- 作品数:35 被引量:260H指数:9
-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铁道部科技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全身麻醉下麻黄碱升压效应的比较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 比较不同全身麻醉下麻黄碱的升压效应.方法 择期胃肠道肿瘤切除术患者60例,年龄20 ~ 64岁,体重45 ~ 9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20),Ⅰ组: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七氟醚复合麻醉;Ⅱ组:异丙酚-瑞芬太尼-七氟醚复合麻醉;Ⅲ组:右美托咪定-异丙酚-瑞芬太尼-七氟醚复合麻醉.麻醉中SBP降至90 mm Hg左右时静脉注射麻黄碱0.1mg/kg,给药后10 min内每分钟测定血压,记录麻黄碱升高SBP、DBP和MAP的起效时间(TSBP、TDBP、TMAP)及其最大幅度(△SBP、△DBP、△MAP).结果 与Ⅱ组比较,Ⅰ组和Ⅲ组TSBP、TDBP、TMAP缩短,△SBP、△DBP、△MAP增大(P<0.05).结论与异丙酚-瑞芬太尼-七氟醚复合麻醉相比,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七氟醚复合麻醉和右美托咪定-异丙酚-瑞芬太尼-七氟醚复合麻醉下麻黄碱升压效应增强.
- 夏江燕孙永瀛袁静陆新建汤文浩尹宁
- 关键词:麻黄碱血压
- 麻黄碱与去氧肾上腺素对全麻俯卧位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比较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 比较麻黄碱与去氧肾上腺素对全麻俯卧位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俯卧位下行后路腰椎融合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20 ~ 60岁,体重指数18.5~25.0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麻黄碱组(E组)和去氧肾上腺素组(P组).俯卧位期间发生低血压(收缩压降低幅度>基础值20%,T0)时记录SBP、DBP、MAP、HR、CO、CI和CVP,并经中心静脉注射麻黄碱0.1 mg/kg(E组)或去氧肾上腺素1μg/kg(P组),注药后10 min内每分钟(T1-T10)记录上述指标.结果 麻黄碱及去氧肾上腺素均可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在正常水平.与T0时比较,E组T1-T10时SBP、DBP、MAP和HR、T2-T10时CO和CI升高(P<0.05),给药后各时点CV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T1-T6时SBP和MAP、T1-T5时DBP、T2和T3时CVP、T1-T3时CO和CI升高,T1和T2时HR降低(P<0.05).与P组比较,E组SBP T1时降低,T2-T10时升高;DBP和MAP T1时降低,T3-T10时升高;HR T1-T10时升高;CO及CI T2-T10时升高;CVP T1-T3时降低(P<0.05).结论 与去氧肾上腺素相比,虽然麻黄碱对全麻俯卧位手术患者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无明显临床意义,但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心输出量.
- 夏江燕袁静孙永瀛陆新健尹宁
- 关键词:全身俯卧位麻黄碱去氧肾上腺素血流动力学
- 咪唑安定对全身血管可容性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 作者应用静脉麻醉剂咪唑安定对实验动物全身容量血管的影响及机理作了观察,探讨咪唑安定对全身容量血管的作用及影响等.
- 夏江燕景亮
- 关键词: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剂血压
- 文献传递
- 无创迷走神经刺激的临床应用进展被引量:1
- 2023年
- 迷走神经活性的调节影响大脑和身体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及生理状态。无创迷走神经刺激(nVNS)通过刺激耳迷走神经或颈部迷走神经对多个器官和系统产生保护作用,远程调节机体功能。近年来nVNS在预防及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及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取得重大进展。本文对nVNS及相关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探索nVNS在围术期的应用提供参考。
- 李佩霖夏江燕
- 肝素抗炎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4年
- 肝素除具有抗凝作用外还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其对炎症过程的影响正日益受到关注。作者就肝素对炎症过程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阐述,指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无抗凝活性肝素的出现,肝素在炎症反应领域中将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孙佳凤蒋婷婷邱晓东夏江燕
- 关键词:肝素炎症细胞因子选择素核因子-ΚB
- 肝素酶在内毒素血症致大鼠血管内皮糖萼破坏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 评价肝素酶在内毒素血症致大鼠血管内皮糖萼破坏中的作用.方法 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8~10周龄,体重200~ 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16):对照组(C组)、脂多糖(LPS)组(L组)和LPS+肝素组(LH组).L组和LH组经股静脉注射LPS 15mg/kg制备内毒素血症模型,LH组同时静脉输注肝素钠注射液100 U· kg-1·h-1.于LPS注射后3、6h时,采集股静脉血样,测定血清硫酸肝素(HS)、多配体蛋白聚糖1抗体、E-选择素、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浓度,取血样后处死取肺组织,HE染色后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计算肺组织湿重/干重(W/D)比值.结果 与C组比较,L组血清HS、多配体蛋白聚糖1抗体、E-选择素、ICAM-1浓度和肺组织W/D比值升高,LH组血清HS、ICAM-1浓度升高(P<0.05).与L组比较,LH组血清HS、多配体蛋白聚糖1抗体、ICAM-1、E-选择素浓度和肺组织W/D比值降低(P<0.05).L组肺组织病理学损伤明显,LH组病理学损伤程度减轻.结论 肝素酶参与了内毒素血症致大鼠血管内皮糖萼破坏.
- 蒋婷婷孙佳凤夏江燕邱晓东袁静陆新建孙永瀛
- 关键词:肝素裂合酶内毒素血症内皮细胞
- 容量及压力控制通气模式对俯卧位腰椎融合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容量控制通气模式(VCV)和压力控制通气模式(PCV)对俯卧位腰椎融合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后入路腰椎融合术患者根据不同通气模式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VCV组(n=19)及PCV组(n=18)。记录俯卧位后每10 min至120 min(Tprone10,Tprone20,?,Tprone120)的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力学指标。结果:俯卧位时PCV组的平均动脉压高于VCV组[(82.21±2.28)mmHg vs(75.72±2.04)mm Hg](P<0.05),同样潮气量下,PCV组的气道峰压及肺顺应性优于VCV组(P<0.05)。结论:俯卧位腰椎手术中PCV对呼吸及循环系统干扰相对较小,更有利于术中血压的维持。
- 彭贞丹夏江燕李菁任全
- 关键词:腰椎容量控制通气压力控制通气俯卧位血流动力学
- 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被引量:10
- 2003年
- 麻醉深度监测对提高麻醉质量 ,保障病人的围术期安全与康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适当的麻醉深度是保证病人生命安全、创造良好手术条件的关键因素之一。术中监测麻醉深度能提高麻醉质量和手术安全性 ,减少麻醉并发症。
- 夏江燕景亮
- 关键词:麻醉深度监测围手术期外科手术
- 腰-硬联合麻醉与全麻对麻黄碱升压反应影响的比较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比较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时机体对麻黄碱的升压反应性。方法 73例20~60岁拟行下腹部、下肢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分别采用全麻(GA1组和GA2组)和腰-硬联合麻醉(CSEA组)。三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后,SBP在90~110mm Hg时,静脉注射麻黄碱0.1mg/kg,设置无创血压测量间隔为1min,记录注药后10min内的SBP、DBP和HR。结果与注药前比较,静脉注射0.1mg/kg麻黄碱后2min,三组患者SBP均明显升高(P<0.05)。注药后10min,GA1组SBP仍明显升高(P<0.05),GA2组明显升高持续至注药后9min(P<0.05),CSEA组则持续至注药后8min(P<0.05)。GA1组注药后DBP的变化趋势与SBP相似,但显著升压作用出现更早,注药后1min即出现DBP明显升高并持续至注药后10min(P<0.05)。GA2组DBP在注药后3min明显升高并持续至注药后8min(P<0.05)。CSEA组注药后各时点均未出现DBP明显升高。GA1组在注药后2min HR明显增快(P<0.05),GA2组在注药后3min HR明显增快(P<0.05)。CSEA组患者在注药后各时点均未出现HR显著增快。结论与腰-硬联合麻醉比较,全麻可增强机体对麻黄碱的升压反应,麻黄碱可更有效地逆转全麻时的术中低血压。
- 夏江燕孙永瀛袁静陆新健彭贞丹尹宁
- 关键词:全身麻醉腰-硬联合麻醉麻黄碱
- 全麻下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术前衰弱评估对术后3个月内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0
- 2021年
- 目的比较3种术前衰弱评估方法对全麻下行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术后3个月内预后的预测效能。方法选择2019年2—6月在全麻下行择期非心脏手术的老年患者311例,男178例,女133例,年龄≥65岁,ASAⅡ或Ⅲ级。术前采用表型评估法(Fried)、修正后衰弱指数(mFI)和衰弱基本工具法(EFT)评估术前衰弱状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ICU入住情况、住院时间、手术至出院时间、术后3个月内再入院及死亡例数。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前衰弱与预后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3种评估方法的预测效能。结果Fried、mFI与EFT评估患者术前衰弱的发生率分别为33.4%、19.6%和21.5%。单因素分析显示,3种方法评估衰弱患者术后ICU入住率均明显高于非衰弱患者(P<0.05);Fried和EFT评估衰弱患者术后3个月内死亡率明显高于非衰弱患者(P<0.05);mFI评估衰弱患者术后3个月内再入院率明显高于非衰弱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ried(RR=9.816,95%CI 2.660-36.227,P<0.001)、mFI(RR=4.834,95%CI 1.844-12.672,P<0.001)、EFT(RR=5.317,95%CI 2.002-14.124,P<0.001)评估虚弱患者术后进入ICU的风险均明显升高。ROC曲线分析显示,Fried、mFI和EFT预测术后入ICU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9、0.836及0.849,临界值分别为0.10、0.11及0.06,敏感性分别为84.0%、76.0%及76.0%,特异性分别为80.8%、87.4%及78.0%(P<0.05)。结论在预测患者术后3个月内预后时,需根据不同预后选择合适的术前衰弱评估方法。术前衰弱是术后入ICU的独立风险因素,且3种评估方法中Fried评估法更具有临床预测价值。
- 朱揽月纪木火杨建军孙杰夏江燕
- 关键词:衰弱非心脏手术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