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智山

作品数:22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卫生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动脉
  • 7篇心肌
  • 7篇他汀
  • 7篇伐他汀
  • 7篇阿托
  • 7篇阿托伐他汀
  • 5篇蛋白
  • 5篇电图
  • 5篇心电
  • 5篇心电图
  • 5篇内皮
  • 5篇梗死
  • 4篇蛋白酶
  • 4篇心肌梗死
  • 4篇再狭窄
  • 4篇祖细胞
  • 4篇组织蛋白
  • 4篇组织蛋白酶
  • 4篇组织蛋白酶S
  • 4篇内皮祖细胞

机构

  • 16篇中南大学湘雅...
  • 7篇中南大学
  • 6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南华大学

作者

  • 22篇孙智山
  • 13篇周胜华
  • 9篇徐戈
  • 5篇蒋路平
  • 5篇曾建平
  • 4篇赵文姣
  • 4篇刘力
  • 2篇吴明星
  • 1篇刘力
  • 1篇李生红
  • 1篇李辉
  • 1篇盛陶
  • 1篇张铭
  • 1篇曾建平
  • 1篇廖莉
  • 1篇曾建平

传媒

  • 5篇现代生物医学...
  • 2篇实用心电学杂...
  • 1篇高血压杂志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临床心电学杂...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广西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第二十五届长...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时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不同时间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方法:226例AMI患者按行PCI时间分为A组(AMI后≤6h)和B组(AMI后>6h~≤12h)和C组(AMI后>12h)。分别比较3组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和心功能的发生率。结果:与C组相比,A组与B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增高,ED明显缩小。A、B两组之间心脏事件和心功能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MI后应早期行直接PCI治疗,以提高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徐戈周胜华孙智山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404例健康者精准新心电图ST-T段新波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采用无创体表法——精准新心电图(原尼沙赫心电图),对健康人群进行扫描,标测并分析得到的新数据ST-T段。方法对404例健康体检者行体表精准新心电图检查,对所得结果进行数据测量并统计分析。结果精准新心电图通过正常人体记录标测,对Ri∶Rt数据进行统计,初步研究后发现:① Ri(心室肌复极起始端)数据都大于Rt(心室肌复极终末端)数据;②心脏功能越强,数据之比差距越大;③男性数据大于女性,尤其是Ri数据;④ T波上升支小波,男性4~5个,女性3~4个;⑤不同性别斜率也有差异。结论精准新心电图能扫描记录并显示人类心脏ST-T段新波形的自然信号,各项测量指标极具临床研究价值。该检查手段操作简单、方便、无创,有望为临床诊断提供一种全新的无创体表检测方法。
刘力赵文姣曾建平吴明星孙智山
关键词:ST-T段
消融径线标测与房颤诱发在瓣膜性房颤迷宫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观察电生理标测辅助的Cox迷宫Ⅳ手术(电生理迷宫)的围术期和6个月、1年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研究Cox迷宫术中主要消融径线双向电隔离的完整性和房颤的可诱发性之间的相关性,以及Cox迷宫术6月、1年后心房颤动复发与术...
孙智山
关键词:电隔离标测房颤
尼沙赫电图对早期心肌缺血的预先诊断价值探讨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建立中国中型猪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球囊封堵冠状动脉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研究急性心肌缺血梗死过程中尼沙赫电图(saahECG)时间轴心室测量标量参数S-VS和VS-VD的变化,并探讨该变化对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中国中型猪,体重39~67(44.5±12.70)kg,麻醉后经股动脉置入PTCA球囊至左前降支第一对角支远端,堵闭血流120 min,同步、逐波扫描记录模型建立前后及过程中saahECG和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随后对saahECG时间轴心室测量,以S-VS和VS-VD作为标量参数进行分析,并与同步记录的ECG对比分析。结果 ①运用PTCA球囊封堵法成功建立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球囊封堵12 s后saahECG即出现VS-VD改变,39 s后S-VS显著增加,而ECG的ST段改变则于24 s后出现。②saahECG心室时间轴标量参数S-VS、VS-VD改变早于心电图改变。③球囊封堵前及封堵2 h后,saahECG标量参数S-VS、VS-VD差异显著。结论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监测心肌缺血的体表心电图,即saahECG,saahECG比ECG提前反应,并可以实现心肌缺血改变的数据化显示,对心肌缺血更早期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刘力赵文姣曾建平孙智山
关键词:动物模型心电图
阿托伐他汀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和组织蛋白酶S表达的影响
2009年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及组织蛋白酶S和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胸主动脉进行血管平滑肌细胞培养,采用Boyden小室实验评价不同浓度阿托伐他汀对白细胞介素1β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的影响,用细胞免疫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各组组织蛋白酶S和核因子κB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白细胞介素1β组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增多,核因子κB和组织蛋白酶S表达明显增加(P<0.01)。1μmol/L和10μmol/L阿托伐他汀组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白细胞介素1β所致的细胞迁移以及组织蛋白酶S和核因子κB表达(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核因子κB使组织蛋白酶S表达减少,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
徐戈周胜华蒋路平孙智山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组织蛋白酶S核因子ΚB细胞迁移
急性心肌梗死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2型糖尿病(DM)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226例AMI患者分为AMI并2型糖尿病组(AMI+DM组)45例和AMI非糖尿病组(AMI组)18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结果与AMI组比较,AMI+DM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增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左室射血分数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增高。AMI+DM组较多发生三支血管病变,冠状动脉病变多严重。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表现较严重,常有左心功能异常、代谢异常,冠状动脉病变复杂且严重。
李生红徐戈周胜华孙智山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血压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血压特征的关系。方法226例AMI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以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Gensini积分表示。测定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并计算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结果随着PP及PPI增加,Gensini积分逐渐增加。与PP<45mmHg患者相比,PP≥75mmHg患者冠脉三支病变数增多2·2倍;与PPI≤0·4患者相比,PPI>0·6患者冠脉3支病变数增多2·7倍。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PI与Gensini积分密切相关(P<0·01)。结论PP和PPI与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可应用于临床指导,且PPI在一定程度上较PP更有优势。
徐戈周胜华孙智山李生红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脉压脉压指数
精准新心电图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精准新心电图(原尼沙赫电图saah ECG)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美国菲士公司生产的PHS-A10检测仪机,分别对81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至少一支主要冠脉分支狭窄≥50%)和19例非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显示狭窄程度<50%)进行同步精准新心电图及心电图检查;对精准新心电图的两个参数(ST-T段的小波个数及小波在所占时程比例)及心电图(ECG)进行分析。结果精准新心电图、ECG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分别为97.5%、69.1%,特异性分别为31.6%、57.9%。结论精准新心电图是一项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新技术,对于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其敏感性优于心电图。
赵文姣刘力曾建平孙智山吴明星
关键词:心电图冠脉造影冠心病
阿托伐他汀减轻大鼠颈动脉损伤后组织蛋白酶S表达的影响
2009年
背景新生内膜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再狭窄等血管病理改变时的重要特征。阿托伐他汀能否通过抑制参与血管生成的组织蛋白酶S(Cathepsin S, Cat S)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减轻新生内膜形成目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Cat S及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8)、手术组(n=8)和阿托伐他汀组(n=8) ,手术组和阿托伐他汀组行左侧颈动脉球囊损伤。阿托伐他汀组予阿托伐他汀10 mg/(kg.d)。实验前后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变化,28 d后大鼠处死行病理形态学检查,检测各组Cat S和NF-κB表达。结果与手术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大鼠颈动脉内膜面积和内膜/中膜面积(I/ M)比值明显减少[内膜面积:(148.6±8.8)×103比(64.8±5.1)×103μm2;I/ M:(2.1±0.2)比(0.9±0.1) ,均P<0.01]。与手术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Cat S表达和NF-κB评分也明显减少[Cat S mRNA:(0.80±0.07)比(0.50±0.04) ;Cat S评分:(15.3±1.4)比(8.5±0.7) ;NF-κB评分:(12.5±1.3)比(6.7±0.5) ,均P<0.01]。内膜面积与Cat S和NF-κB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NF-κB使Cat S表达减少,减轻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
徐戈周胜华蒋路平孙智山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组织蛋白酶S新生内膜形成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内皮祖细胞预防再狭窄的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否能通过加速内皮修复预防再狭窄,并探讨该作用与其动员效应即EPCs数量和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损伤未干预组和G-CSF组,后两组行颈总动脉球囊损造模,G-CSF组连续给药7天后观察各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增值、粘附、迁移功能,4周后观察再狭窄和再内皮化程度。结果:G-CSF组再内皮化率高于对照组,再狭窄率低于对照组,再内皮化率和再狭窄率呈线性负相关;G-CSF组内皮祖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内皮祖细胞增值、粘附、迁移功能也明显提高。结论:G-CSF通过加速内皮修复能预防再狭窄,该作用与其动员效应即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增加和增值、粘附、迁移功能的提高有关。
孙智山周胜华曾建平黄河
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内皮祖细胞再狭窄再内皮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