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国栋

作品数:34 被引量:193H指数:8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预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0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电气工程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脉冲
  • 6篇击穿
  • 5篇放电
  • 4篇电池
  • 4篇热失控
  • 4篇微米
  • 4篇环氧
  • 4篇击穿特性
  • 4篇储能
  • 3篇闪络
  • 3篇石墨
  • 3篇石墨烯
  • 3篇纳秒
  • 3篇局部放电
  • 3篇场致发射
  • 2篇电化学腐蚀
  • 2篇电极
  • 2篇电力
  • 2篇电子发射
  • 2篇沿面闪络

机构

  • 34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西安热工研究...
  • 2篇中国卫星海上...
  • 1篇西北核技术研...
  • 1篇郑州大学
  • 1篇麻省理工学院
  • 1篇中国华能集团...
  • 1篇江苏方天电力...
  • 1篇陕西省地方电...
  • 1篇江苏辰泰轨道...
  • 1篇国网四川省电...

作者

  • 34篇孟国栋
  • 28篇成永红
  • 9篇吴锴
  • 4篇酉小广
  • 3篇王增彬
  • 3篇孟永鹏
  • 3篇陈玉
  • 3篇周稼斌
  • 2篇丁曼
  • 2篇宋坚瑞
  • 2篇赵煦
  • 2篇刘鑫
  • 2篇刘英
  • 2篇高新宇
  • 2篇阴玮
  • 2篇门闯
  • 2篇谢小军
  • 1篇兀鹏越
  • 1篇李南
  • 1篇刘亚南

传媒

  • 5篇高电压技术
  • 4篇西安交通大学...
  • 4篇电工技术学报
  • 2篇高压电器
  • 2篇电气工程学报
  • 1篇物理学报
  • 1篇绝缘材料
  • 1篇强激光与粒子...
  • 1篇电子显微学报
  • 1篇消防科学与技...
  • 1篇现代应用物理

年份

  • 8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电池模组、电化学储能电站分布式自触发电池热失控抑制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电池模组、电化学储能电站分布式自触发电池热失控抑制装置及方法。该抑制装置包括热敏绝缘材料、感温引发剂和外壳,热敏绝缘材料通过吸热降温作用、气相化学抑制作用、固相化学抑制作用以及物理抑制作用对热失控电池进行灭火...
孟国栋唐佳于子轩李雨珮成永红
根据光学显微镜图像判断十层以内石墨烯具体层数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根据光学显微镜图像判断十层以内石墨烯具体层数的方法,本发明同时利用石墨烯光镜图中的R、G、B刺激值,考虑了R、G、B刺激值所占对比度权重有所不同以及光镜图拍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光强不均或由于制备工艺使得特定...
孟国栋詹涪至折俊艺谢晋安王常龄夏凌寒
文献传递
磷酸铁锂储能电池过充热失控仿真研究被引量:14
2022年
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是导致储能电站发生起火或爆炸等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研究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发展规律和本征特性对于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安全监测和故障预警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了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在过充条件下的三维电化学-热耦合热失控的仿真模型,通过镀锂动力学方程量化过充负极镀锂量,引入SEI膜生长动力学方程反映镀锂与电解液反应速率,以量化负极镀锂与电解液反应产热,并引入其他副反应产热方程共同研究磷酸铁锂电池早期过充热失控温度变化及各副反应产热情况。分别研究了不同充电倍率(1C、2C、3C),不同环境温度(20℃、30℃、40℃)下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早期负极表面镀锂量变化、热失控温度变化曲线以及各副反应产热量变化特性,分析磷酸铁锂电池过充热失控温度发展过程及副反应产热规律。结果表明,负极镀锂与电解液反应作为过充热失控过程最起始的副反应,在电池热失控早期促使了其他副反应的开启,成为过充热失控的起始。本研究可为磷酸铁锂电池过充热失控早期过程探究提供理论参考。
于子轩孟国栋谢小军赵勇成永红
关键词:磷酸铁锂电池过充热失控
环氧及其复合材料气固界面快脉冲闪络特性被引量:7
2008年
设计了用于气固界面闪络的实验装置,可以安装指形电极(曲率半径为10 mm)和平板电极.该设备可输出峰值为125 kV、上升沿和半高宽为20 ns/5μs的快脉冲.研究了无试样时指形电极系统在不同气压下的击穿特性,在空气和SF6气体中不同气压下纯环氧的脉冲闪络特性,以及不同质量分数的Al2O3.3H2O环氧复合材料在0.4 MPa空气中的沿面闪络特性.结果表明,SF6气体中绝缘介质的闪络电压较空气中有更大的分散度,环氧复合材料质量分数为20%时闪络电压最低.
陈玉成永红阴玮李维康孟国栋王增彬周稼斌吴锴
关键词:环氧环氧复合材料SF6
阴极曲率半径对微米尺度气隙击穿的影响规律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微米尺度气隙击穿特性研究对微结构绝缘性能评价和微放电等离子体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建立了微米气隙击穿的二维物理模型,利用粒子模拟/蒙特卡洛碰撞(PIC/MCC)方法开展微米气隙击穿过程中电场分布及带电粒子的仿真研究,得到阴极的曲率半径对于微米气隙电场分布、带电粒子分布以及击穿路径的影响规律,并结合实验结果对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最后讨论分析极不均匀场下微米空气气隙击穿物理过程。结果表明,阴极曲率半径R_(0)对微米尺度击穿特性的影响规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当R_(0)<5μm时曲率半径的变化对电场畸变的影响较大,进而导致击穿电压变化较大;当R_(0)>5μm时R_(0)对电场畸变的影响逐渐变小,对击穿电压影响减弱。当间隙距离d为5μm时阴极场发射电流占总电流的95%以上,证明了场致电子发射成为击穿的主导机制。同时,阴极表面的放电区域面积随曲率半径的增加而增大,进而导致击穿电流增大。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和理解微米尺度击穿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其微观作用机制。
常泽洲孟国栋应琪成永红
关键词:场致发射数值仿真
基于FIB-SEM双束系统的纳米真空间隙击穿特性实验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FIB‑SEM双束系统的纳米真空间隙击穿特性实验装置及方法,包括FIB‑SEM双束系统,FIB‑SEM双束系统由聚焦离子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组成,FIB‑SEM双束系统的实验腔体中设置有微纳尺度电极系统,微...
孟国栋成永红董承业应琪王科镜张笃佼
文献传递
采用小波包树能量矩阵奇异值分解的局部放电模式识别被引量:12
2017年
为了从局部放电信号电磁波大量冗余的频率信息中提取有效的局部放电特征参量,提出了采用小波包和奇异值分解相结合的能量特征提取方法。该方法从大量小波包树节点的能量信息中提取了一组能量特征参量用于局部放电类型识别,首先对4种放电类型的电磁波信号进行小波包分解,计算每个小波包节点系数的能量,接着采用奇异值分解法从小波包树所有节点的能量信息中提取奇异值较大的一组参量,利用这组参量建立识别模型,最后使用支持向量机对4种变压器典型放电类型进行识别。结果表明,小波包树能量矩阵奇异值分解可以从包含有大量无效和冗余频率信息的电磁波信号中提取能量特征参量,从而进行局部放电识别。研究内容可为局部放电类型识别提供一种有效的特征提取方法。
赵煦刘晓航孟永鹏刘圣冠柴琦兀鹏越孟国栋
关键词:局部放电识别小波包分解奇异值分解
电容式射频微机电系统开关的纳秒脉冲击穿及损伤特性被引量:4
2019年
设计并制备了典型电容式射频微机电系统(RF MEMS)开关结构,利用纳秒脉冲微间隙击穿的电气测试和光学诊断系统,对上、下电极间隙宽度在45~100μm的电容式RF MEMS开关的击穿及损伤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下电极间隙宽度为45~100μm时,典型电容式RF MEMS开关击穿属于空气-氮化硅双层介质击穿,且随着间隙增大击穿电压变化不明显;击穿点主要集中在上电极悬浮铝桥上,Al桥形貌损伤十分严重,而其他部位损伤较小。
王科镜李南陈先龙应琪成永红孟国栋
关键词:纳秒脉冲击穿
基于FIB-SEM双束系统的纳尺度真空间隙电学特性原位实验装置
2016年
纳米尺度真空电气击穿与绝缘特性研究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领域的前沿课题。一方面,随着微纳尺度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气部件和电子器件的特征物理尺寸已经逐步降低到微米、纳米甚至是分子原子尺度,并且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传统的放电击穿理论和绝缘性能评价方法无法用来解释和预估微纳尺度的放电特性和绝缘水平。因此,本文基于聚焦离子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FIB-SEM)双束系统,借助纳米压电位移技术和微弱电流测量技术,建立了纳尺度真空间隙电学特性的原位研究系统。该系统不仅能够进行微纳尺度(曲率半径为15 nm^10μm)金属电极的原位加工,材料组成成分的定量分析,而且可以实现纳尺度真空间隙(>20 nm)的放电特性研究,为纳尺度击穿规律和绝缘特性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孟国栋董承业门闯成永红
脉冲陡度对快脉冲下真空沿面闪络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09年
为了研究高压快脉冲下绝缘材料的真空沿面闪络机理,从脉冲陡度角度出发,在真空度5 mPa水平下,通过5种脉冲源形式,13种输出电压,测量了环氧试样在不同脉冲陡度下的真空闪络电压。通过数据的分段拟合,结合闪络时延特性以及在高脉冲陡度下洛伦兹力对电子运动的影响,讨论了脉冲陡度对闪络电压的作用机制。分析表明,脉冲陡度很低时(<1.5 kV/ns),闪络电压主要受闪络形成的统计时延的影响;脉冲陡度较高时(几kV/ns^10 kV/ns),闪络的形成时延也成为影响闪络电压的重要因素;脉冲陡度很高时(>十几kV/ns),闪络电压受闪络时延和洛伦兹力共同影响。
王增彬成永红陈玉丁曼周稼斌孟国栋吴锴
关键词:真空沿面闪络环氧洛伦兹力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