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强
- 作品数:18 被引量:280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城市空间节点识别方法探索
- 空间节点是城市空间结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调控和引导作用,本文尝试构建空间节点识别的基本框架,分为三维综合识别和空间节点类型判读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城市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要素维、时间维、空间维全面综合的...
- 李浩尹强
- 文献传递
- 转型规划推动城市转型被引量:8
- 2012年
- 在过去三十年的城市发展历程中,深圳由一个边陲小镇崛起为一个现代化特大城市,创造了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奇迹。城市规划有效支撑了深圳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有序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导、调控作用。在经历了超常规的快速发展历程后,深圳率先遭遇到严重的土地和空间瓶颈约束,面临发展需求与紧缺的资源供给之间的巨大矛盾,在深圳跨八又个新的三十年发展阶段的重要历史时期,国务院批复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以下简称新总规),成为指引件。新总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城市规划的理念、内容、方法和实施机制,努力探索引导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 尹强
-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化发展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
- 城市空间节点识别方法探索
- 空间节点是城市空间结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调控和引导作用。本文尝试构建空间节点识别的基本框架,分为三维综合识别和空间节点类型判读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城市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要素维、时间维、空间维全面综合的...
- 李浩尹强
- 文献传递
- 从城市规划视角审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被引量:25
- 2005年
- 在总结概括原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效果的基础上,分析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特点以及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修编中遇到的问题,并借鉴城市规划方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如何完善进行了学术探讨。
- 顾京涛尹强
-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新常态下建筑设计转型的思考被引量:2
- 2018年
- 本文探讨新常态下我国建筑设计的转型问题,通过对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分析,以及城乡建设需求演化趋势的判断,提出建筑设计应当在理念方法上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生态文明、技术创新和地域文化特色;对建筑设计学科的发展,提出应进一步提高专业地位权威性、促进学科发展包容性、加强专业教育适应性等建议。
- 尹强刘继华
- 汶川特大地震的反思与重建规划的思考被引量:14
- 2008年
- 从规划角度对汶川特大地震和灾区重建进行反思和思考,针对如何正视灾后重建过程中地质灾害的严峻性和长期性,加强灾后重建过程中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因地制宜地制定不同发展模式,提出了汶川地震灾区重建规划的基本思路,认为重建规划治标更要治本,要优化与调整城镇空间布局,寻求区域差异化发展。
- 尹强
- 关键词: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
- 重铸脊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镇体系规划的记忆被引量:3
- 2012年
-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是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汶川地震城镇灾后恢复重建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出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空间结构规划、城镇重建类型、综合交通重建、市政工程重建、风景名胜区重建、重建投资估算等内容,记录、回顾与总结了各部分的编制过程与技术思考。
- 尹强张莉朱郁郁郭枫朱思诚束晨阳周乐
- 关键词: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记忆
- 新型城市发展观引领深圳城市总体规划被引量:8
- 2011年
- 新型城市发展观是在深圳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城市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对城市发展目标和路径,乃至城市本身的重新发现与重新认识,是指导深圳总体规划转型探索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新型城市发展观强调城市是复杂开放的巨型系统,需要实施结构性调整才能达成城市转型的目标。本文以深圳城市总体规划的转型探索为例,解释了新型城市发展观指导下的转型规划应具备的5项基本特征,包括转变城市发展目标,统筹空间资源存量与增量,调整空间供需关系,突出重点领域的公共政策设计,以及全过程多元化推进公众参与。文章最后还剖析了城市规划转型遭遇的挑战与机遇,并对深圳城市规划转型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 尹强王佳文吕晓蓓
- 中兴期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问题与规划对策初探
- 作为一个独特的城市类型.资源型城市有着其特有的新兴-中兴-衰退的城市发展规律,本文主要以中兴期资源型城市为主要对象分析其面临的主要问题,认为其核心问题在于城矿关系,并据此提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妥善解决城矿空间布局关系...
- 尹强王佳文
-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 文献传递
- 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比例问题的思考被引量:32
- 2008年
- 分析了保障性住房的供应目标和实际覆盖水平,在借鉴国际经验和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将保障性住房的保障对象定位于无法通过市场途径获得住房的居住弱势群体,并从保障性住房需求水平和供给能力两方面探讨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比例问题,结论认为:新建城镇住房中保障性住房建设比例应不低于25%,并应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合理确定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建设比例。
- 焦怡雪尹强
-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公共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