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丽
- 作品数:11 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乡村世界:有声与无声——《赶马的老三》和《甘家洼风景》的比较
- 2013年
- 对于许多作家而言,乡土始终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也是无法回避的情结和母题。韩少功作为一个有着文学史意义的作家,其作品始终令人关注。早在1985年开始理论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张,并开始了乡土文学的积极探索。
- 张云丽
- 关键词:风景乡土文学文学史意义寻根文学
- “娜拉”的现代困境——以苏青创作中的服饰描写为中心
- 2017年
- 自近代以来,在新旧交替的现代化进程中,服装变革折射出新与旧较量、现代与传统交融的复杂内涵。透过苏青创作中的婚礼服饰、职业服饰描写,可见知识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角色转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尴尬的性别处境,以及其努力摆脱传统依附命运所遭遇的现代性困境。
- 张云丽
- 关键词:服饰现代性困境
- 矿区生活的别样风景——陈年的矿区写作
- 2017年
- 陈年是大同煤矿土生土长的70后女作家。她的创作突破歌颂光明与揭示矿难的煤矿文学题材的设定阈限,立足于个体生命的生存图景或精神世界,还原煤矿生活的日常性,渲染出温暖而又悲凉的情感色调。
- 张云丽
- 关键词:陈年童年视角个体生命地域性
- 想象战争的若干种方式——2017年长篇小说一个侧面的审视与分析
- 2018年
- 年头岁尾,又到了对2017年的长篇小说创作进行回顾总结的时候。一年来,长篇小说创作依然保持了足够强劲的发展势头。其中,值得注意的作品主要包括刘庆的《唇典》、范迁的《锦瑟》、石一枫的《心灵外史》、张翎的《劳燕》、鲁敏的《奔月》、宗璞的《北归记》、严歌苓的《芳华》、阿乙的《早上九点叫醒我》、陈永和的《光禄坊三号》、梁鸿的《梁光正的光》、陈彦的《主角》、红柯的《太阳深处的火焰》、任晓雯的《好人宋没用》、陶纯的《浪漫沧桑》、马笑泉的《迷城》、李佩甫的《平原客》、须一瓜的《双眼台风》、范稳的《重庆之眼》、关仁山的《金谷银山》、乔叶《藏珠记》、田中禾的《模糊》、陈斌先的《响郢》、阎连科的《速求共眠》、傅星的《怪鸟》、黄孝阳的《众生迷宫》、周梅森的《人民的名义》、徐晓的《请你抱紧我》、傅泽刚的《卡博瓦拉》、徐兆寿《鸠摩罗什》、李亚《花好月圆》、禹风《静安那一年》、程青《绿灯笼》、刘震云《吃瓜时代的儿女们》、杨少衡《风口浪尖》、杜文娟《红雪莲》、修白的《金川河》、张新科的《苍茫大地》、周荣池的《李光荣下乡记》、郝汝椿的《合盛元票号》等。翻检这些长篇小说,
- 张云丽王春林
- 关键词:长篇小说战争《花好月圆》小说创作《锦瑟》
- 微信时代文学评论如何“介入”生活
- 2019年
- 互联网、手机自媒体等新媒体的兴起极大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学生活,也对文学评论的生成方式及传播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学评论搭载网络、微信的快车,融入了广阔的生活,无论是主流文学评论期刊利用“公众号”扩大传播领域加快传播速度,还是诗歌评论、电影评论等在“介入”日常生活中提高了大众的日常审美认知,都充分彰显了文学评论在微信时代的革新努力。当然局限于“浅阅读”“碎片化”微信传播局限,文学评论如何与大众沟通,如何深度“介入”现实生活,文学批评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向批评家与文学批评媒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张云丽
- 关键词:诗歌评论电影评论文学生活
- 黑暗的声音——试论夏榆矿区写作的独特性
- 2015年
- 夏榆作品的"自叙传"基调显示出不同于其他矿区写作的质地:自然、真实、力透纸背,一方面展示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同矿区梦魇般的底层生活,另一方面揭示出身处底层的年轻人不断进行自我突围的成长焦虑,其间既有对命运安排不公的无奈与抗争,也有对既有生活方式不认同的孤独与焦灼。
- 张云丽
- 关键词:黑暗
- 宁浩电影的隐喻性被引量:1
- 2019年
- 隐喻作为电影重要的表意机制,在电影主题及意义的传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宁浩的电影没有流于肤浅的闹剧式的喜剧模式,而是在喜剧外壳的包裹下契入当下的社会现实和人性深处,表达自己对社会、人性、文化的困惑和理解,影片中的物象选择、空间选择、文化符号和故事剧情合力构成了重要的视觉隐喻,把喜剧之“轻”与现实之“重”嫁接融合,丰富和强化了宁浩影片的审美内涵和表现力度。
- 张云丽
- 关键词:空间隐喻文化隐喻
- 乡土性、底层性及边缘性——关于晋北地区文学的地域性思考
- 2021年
- 晋北地区依然处于以农业文化为主体向现代工业文化转型的过渡期。从传统乡土向后乡土时代的变迁中,晋北地区作家在乡土书写中始终关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表现出作品以鲜明的平民视域和民间情感,也即晋北地区文学的地域性特征明显。这种地域性书写呈现出一种超出主流文学之外的边缘性的文学形态,造成文本独特性的同时,也限制了本土作家走向更宽广的创作领域。如何平衡独特性和普适性,是地域性书写背后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 张云丽李晓璐
- 关键词:乡土性边缘性地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