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佩

作品数:14 被引量:103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经济管理
  • 3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影响因素
  • 4篇荒漠
  • 3篇数字经济
  • 3篇柽柳
  • 2篇荒漠河岸林
  • 2篇基础设施
  • 2篇河岸林
  • 2篇多枝柽柳
  • 1篇地理
  • 1篇地下水
  • 1篇地下水埋深
  • 1篇地下水位
  • 1篇地下水位变化
  • 1篇信息服务业
  • 1篇信息基础
  • 1篇信息基础设施
  • 1篇蒸散
  • 1篇蒸散规律
  • 1篇蒸腾
  • 1篇植物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广州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科...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纽约大学
  • 1篇北京交通大学

作者

  • 14篇张佩
  • 5篇王姣娥
  • 5篇袁国富
  • 2篇罗毅
  • 2篇薛沙沙
  • 2篇庄伟
  • 2篇马丽
  • 1篇朱治林
  • 1篇邵明安
  • 1篇焦敬娟

传媒

  • 2篇经济问题探索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经济地理
  • 1篇地理教学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区域经济评论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沙丘多枝柽柳灌丛根层土壤含水量变化特征与根系水力提升证据被引量:17
2012年
分析干旱区深根型荒漠植物的根层土壤水分是揭示荒漠植物与土壤水分关系机理的重要方面。在黑河中游一片风沙侵蚀区域的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人工林地中,对表层0.3m到3m深的土壤不同深度的含水量进行了连续的动态观测。结果显示,多枝柽柳根系层土壤含水量可以分为明显不同的3层:浅层(0.2–1.7m深)相对湿润层、中间(1.7–2.7m深)相对干层和深层(2.7m以下)有效含水层。在多枝柽柳生长盛期,浅层相对湿润层土壤含水量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特征,同时,在晚上植物根系与浅层土壤之间存在正水势梯度,这说明存在根系水力提升现象。水力提升是干旱气候下根层浅层土壤含水量保持相对湿润的主要原因,并因此维系浅层根系的发育,也为多枝柽柳具备的防风固沙功能提供了可能的解释。据初步估算,多枝柽柳根系水力提升占每天耗水量的5%–8%,耗水的主要水分来源仍然是充足的土壤深层有效含水层。
袁国富张佩薛沙沙庄伟
关键词:水力提升土壤水土壤含水量多枝柽柳
中国温带荒漠植物蒸腾过程模拟的若干问题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荒漠植被蒸腾过程是研究干旱区生态水文过程的关键一环。当前对植物蒸腾过程模拟的发展方向是光合-气孔导度-蒸腾过程耦合模型,将植物叶片的水碳交换过程通过气孔导度模型耦合起来,从而反映植物生理生态对植物蒸腾的影响特征,也揭示水分胁迫是如何影响植物生长过程的。中国干旱区水分环境是特殊的,温带荒漠植物的生理生态对干旱环境下水分条件的响应过程也是独特的,这决定了荒漠植物蒸腾过程特征的独特性,也使得当前先进的水碳耦合蒸腾模拟方法针对中国荒漠植物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这些修改的关键包括对干旱区荒漠植物SPAC水分运动过程、植物水分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规律和荒漠植物气孔导度变化规律等的理解和模拟。相关的国内研究近些年已经有了一些开展,部分领域也得出了许多有意义和可以借鉴的结论。但是围绕蒸腾模型建立所必需的一些水碳交换过程规律的深入认识和模拟等方面,目前的研究没有比较好的支撑,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袁国富张佩罗毅
关键词:蒸腾荒漠荒漠植物
新基建助推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及优化对策被引量:8
2022年
随着数字化改革的持续深入,我国积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布局来重塑一个更加适合数字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环境,力图借助经济发展的双循环模式攻克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新基建通过推进产业升级、促进市场一体化、激发创新创业、提高区域治理效率助推区域协调发展;但在供需矛盾处理、适度超前建设、技术更新迭代和万物互联互动等方面,新基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新基建发展助推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加强布局研究,促进区域合理统筹;完善融资机制,保障区域资本需求;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优化制度供给。
张佩王姣娥马丽
关键词:数字经济
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空间效应评估的理论框架
2023年
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进步的共同体现,也是服务资源优化配置、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优化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的重要手段,如何科学地认识并评估其空间效应成为当前学术界亟需解决的理论性问题。在系统梳理中国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概念内涵、类型与职能、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地理学和经济学视角解析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空间效应的理论内涵、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从评估目标、评估内容和评估方法3个方面构建空间效应评估理论框架,以期为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的评价与布局优化提供指导。
王姣娥张佩张佩
关键词:基础设施
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蒸散规律及其关键控制机制被引量:18
2015年
干旱区内陆河下游荒漠河岸林带蒸散耗水规律及其控制机制是内陆河流域下游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科学基础.本研究对塔里木河下游两种典型河岸林群落胡杨群落和柽柳群落的地下水、土壤水和地表蒸散过程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发现河岸林带生长季的蒸散过程季节趋势受到植被物候期的控制,非生长季蒸散微弱;蒸散日过程是大气要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与参考蒸散显著线性相关;蒸散的空间格局则受到植被叶面积指数的控制,植被盖度越大,蒸散量越大;地下水是地表蒸散的水分来源,浅层土壤水参与水循环微弱;胡杨和柽柳蒸散过程特征一致,但胡杨耗水能力高于柽柳.进一步分析表明,植物蒸腾是地表蒸散的主体,土壤蒸发占地表蒸散的比例很小;地下水位是控制干旱区荒漠河岸林水循环的关键因素,它通过影响植物生长和植被盖度来影响荒漠河岸林带地表蒸散过程和蒸散量;采用地下水位,而不是土壤含水量定量表达荒漠河岸林水分胁迫过程更为合适.基于揭示的水分运动和蒸散规律,系统描绘了一个表达干旱区内陆河下游河岸林带水循环过程控制机制的概化框架,并描述了一个简单实用,能满足内陆河水资源管理需要的荒漠河岸林需水量估算模型.
袁国富罗毅邵明安张佩朱绪超
关键词:塔里木河下游水循环蒸散荒漠河岸林柽柳
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多枝柽柳对地下水位变化的生理生态响应与适应被引量:27
2011年
以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主要建群种多枝柽柳成年体为研究对象,对野外不同地下水埋深处柽柳叶片生理生态特性进行观测和分析,评价分析多枝柽柳对地下水埋深差异和地下水位季节变化的响应过程和适应机制。结果显示:在相似大气环境条件下,不同地下水埋深之间,多枝柽柳叶片的生理生态指标没有明显差异,但对于地下水位的季节波动,则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化和响应;柽柳通过气孔的调节,在更深地下水埋深下,水分条件更差时,保持了稳定的气孔导度和较高的叶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从而维持相对稳定的碳同化能力及较高水分利用效率,表现出较好的适应能力;在不同地下水埋深下,叶片生理生态指标随地下水位下降的响应特征呈现出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暗示了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多枝柽柳的适宜地下水位在3 m左右。
张佩袁国富庄伟薛沙沙
关键词:多枝柽柳荒漠绿洲过渡带地下水埋深气孔导度
中国省域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水平的耦合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5
2022年
创新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基础设施在集聚创新资源、营造创新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为考察我国省域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水平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利用2013-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测度了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创新产出水平,进而测算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并刻画其时空演化格局,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探讨影响我国省域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水平耦合协调发展的因素。结果发现:①我国省域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创新产出水平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均呈逐年增长趋势;②我国省域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东部地区最高,其次是中部、东北和西部;③城市化进程、政府管理程度、金融发展水平等因素会影响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水平的耦合协调发展。文章对我国省域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水平耦合协调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判,期望为我国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水平交互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张佩王姣娥孙勇张行健
关键词:协调发展城市化进程金融发展水平
新基建与产业升级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2023年
新基建已成为新时期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为洞察我国新基建与产业升级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构建新基建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利用2013~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TOPSIS-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测度新基建与产业升级的耦合协调度,继而使用ArcGIS18.0刻画其时空演化格局,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我国新基建及其三大子系统(信息基建、融合基建和创新基建)发展水平逐年攀升;(2)我国新基建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空间异质性,东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和东北相对滞后;(3)全国各省新基建与产业升级耦合协调度从2013到2020年总体提升幅度较大,但其与产业合理化的耦合协调度整体高于其与产业高级化的耦合协调度;(4)新基建与产业升级耦合协调度受到经济发展、城市规模、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我国新基建与产业升级耦合协调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判,期望为我国新基建与产业升级交互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张佩孙勇
关键词:影响因素
信息基础设施与融合基础设施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被引量:5
2022年
本文利用2013—2020年中国31省(市、区)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信息基础设施与融合基础设施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并分析其时空耦合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我国信息基础设施与融合基础设施及两者耦合协调度均逐年提高,尽管信息基础设施与融合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较低,且后者高于前者,但二者自2018年以来发展速度及耦合协调度明显加快;(2)信息基础设施与融合基础设施的耦合协调度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3)产业结构和创新基础等因素对信息基础设施与融合基础设施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而政府管理对其具有负向影响,金融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密度等因素对其作用不明显。
张佩孙勇
关键词:数字经济信息基础设施耦合协调度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中国地理》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3年
学科建设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基石是课程体系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主导的《中国地理》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学科交叉和综合思维,构建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形成以可持续发展为引导的课程设计,突出了国情教育、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海洋国土开发与保护、流域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空间治理等教学内容。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科教融合和小班授课模式,对《中国地理》本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进行改革,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角度进行了创新尝试,以期能够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中国地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树立德育、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构建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地理思维的地理学科人才培育体系,更好地服务于美丽中国建设。
王姣娥张佩张佩马丽
关键词:中国地理教学改革与实践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