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云 作品数:78 被引量:345 H指数:9 供职机构: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理学 机械工程 更多>>
小红细胞引起Sysmex SE-9000测定血小板结果错误一例 病例摘要:患者XXX,女性,8岁,因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入住我院小儿科。患儿入院检查血常规时,在Sysmex SE-9000 上检测结果为:WBC:2.82×109/L,RBC:4.42×1012/LHCT:0.247,... 张卫云 孙朝晖 符玉文 唐荣芝 张速林 罗剑 林德伟文献传递 人miR-155真核过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HepG2.2.15细胞中HBeAg的抑制效应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构建人microRNA-155(miR-155)真核过表达载体,并探讨其对HepG2.2.15细胞中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的抑制作用,为研究其基因调控机制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复制及免疫状态影响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以人肝癌细胞系HepG2.2.15细胞基因组为模板,通过PCR扩增人miR-155前体序列,酶切后连接到pmR-mCherry质粒,构建pmiR-155真核过表达载体,然后进行酶切和测序鉴定.利用脂质体将pmiR-155转染HepG2.2.15细胞,同时设空质粒(pmR-mCherry质粒)转染组和空白对照组.转染24 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Cherry表达,RT-PCR检测各组细胞内miR-155表达量以及ELISA法检测HBeAg分泌量的改变.结果:经测序证实,成功构建人pmiR-155真核过表达载体.转染细胞后进行应荧光观察,载体中Cherry有较好的表达活性.RT-PCR表明,与对照组细胞相比,pmiR-155组细胞内所表达的miR-155明显提高.ELISA结果示pmiR-155组细胞所分泌的HBeAg量显著低于空载组和空白组.结论:成功构建了人miR-155真核过表达载体;转染HepG2.2.15细胞后表达稳定;蛋白水平检测表明其可以抑制HepG2.2.15细胞中HBeAg的表达. 蔡启茵 任广立 张卫云 马恒灏关键词:微小RNA MIR-155 HEPG2.2.15细胞 体外研究miR-155在HBV慢性感染中抗病毒免疫作用 蔡启茵 任广立 林永敏 谢聪 张卫云 马恒颢CH和CHr对缺铁性贫血临床诊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用平均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CH)及直接测定的单个网织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CHr)两个参数作联合试验和对照,研究其在诊断缺铁性贫血(ID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272例标本进行CH和CHr的测定。其中经骨髓检查或血清铁蛋白确诊的IDA患者116例(包括经治疗的IDA患者40例,初诊的IDA病人76例),健康对照者156例。标本采用ADVIA21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用ROC曲线进行评价,选取合适的临界点,计算和比较相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IDA患者的CH和CHr值均比正常对照组低(P<0.01)。经ROC曲线分析CH和CHr在诊断IDA时的曲线下面积均为0.98,在临界值处CH的灵敏度为97.3%,特异性为96.4%,CHr的敏感度为94.7%,特异性为96.4%。而两者联合诊断,则其灵敏度为93.4%,特异性为98.2%。结论CH和CHr可作为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指标,尤其适用于IDA的早期诊断及疗效的监测。 张卫云 孙朝晖 甘燕玲 邝丽萍关键词:缺铁性贫血 mRNA差异显示技术对环境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基因表达谱改变的研究 2010年 目的 比较环境因素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LE)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 选择5例无家族发病案例的SLE患者与5例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总RNA进行扩增、Cy3染色后,与Agilcnt 4X44K人全基因组芯片杂交,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实体(GO)分析和信息通路(pathway)分析.以qRT-PCR验证芯片结果.结果 5例SLE患者共同有2435个相对于健康人的差异基因表达(判断值=2.0).GO分析结果表明,生物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占32.08%(512/1596),其他比例较高的有细胞过程、生物调控、细胞代谢等;分子功能中差异表达基因占34.09%(544/1596),其较高比例依次为结合、催化活性、传感活性和转录调节活性;细胞组分方面差异表达基因33.83%(540/1596),主要涉及细胞与细胞部分两方面,其次为细胞器.Pathway分析显示免疫系统信号及B细胞受体通道中各有12个基因的表达发生了差异性改变,而T细胞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1、IL-12介导的信号等通道均有10个基因表达明显差异.分析发现SLE患者在炎性反应与自身免疫相关基因方面有45个基因发生明显改变,其中11个上调,34个下调;细胞外基质和黏附分子方面有5个相关基因改变其中5个上调,1个下凋.qRT-PCR结果与芯片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例无家族发病案例的SLE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表达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 李薇 江亚文 谢闻悦 孙朝晖 张卫云 张璇关键词:红斑狼疮 环境因素诱发疾病 芯片分析技术 鼻咽癌组织中ICAM-1和HSP70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IHC)方法对30例鼻咽癌转移组和27例鼻咽癌未转移组组织中的ICAM-1和HSP70蛋白进行检测。结果 ICAM-1和HSP70在57例鼻咽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5.4%(43/57)和63.2%(36/57)。在不同TNM分期中,两者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即随着鼻咽癌的发展其表达逐渐增强。两种蛋白质在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率要明显高于鼻咽癌未转移组,说明ICAM-1和HSP70与鼻咽癌的转移具有一定相关性。结论 ICAM-1和HSP70增高与鼻咽癌发生发展、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研究结果提示ICAM-1和HSP70可作为判断鼻咽癌临床分期和预测预后的参考指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廖秋林 张卫云 张宏斌 崔华娟 陈炳旭 张伟 陈晓东关键词:鼻咽癌 ICAM-1 HSP70 免疫组织化学 乙肝患者HBsAg定量与乙肝病毒DNA定量及谷丙转氨酶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HBs Ag)定量与乙肝病毒(HBV)DNA定量及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24例乙肝患者血清,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Bs Ag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水平,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HBs Ag水平与HBV-DNA含量存在正相关性,HBV-DNA含量与ALT水平存在正相关性,而HBs Ag水平与ALT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联合检测3项指标可对乙肝患者HBV感染、复制、传染性以及机体的免疫性做出准确判断。 张卫云 任广立 伍令灿 孙朝晖 李林海关键词: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DNA 谷丙转氨酶 丙肝抗体、丙肝病毒RNA、白蛋白及谷丙转氨酶在丙肝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丙肝抗体、丙肝病毒(HCV)RNA、白蛋白(ALB)及谷丙转氨酶(ALT)在丙肝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丙肝抗体,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CV-RNA含量,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白蛋白和ALT水平,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77例患者中,丙肝抗体阳性56例,阴性21例;HCV-RNA阳性71例,阴性6例。这2种方法检测出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45例HCV-RNA阳性的标本按拷贝数不同分成6组,检测各组白蛋白的变化,前4组随着HCV-RNA拷贝数的增加,白蛋白含量依次降低。57例HCV-RNA阳性的标本中,有22例ALT含量异常,并且随着HCV-RNA拷贝数的增加,ALT的异常率及平均值也在上升;经相关性分析,ALT平均值与HCV-RNA拷贝数成正相关(r=0.999,P=0.032)。结论:在丙型肝炎的诊断中,HCV-RNA拷贝数是重要的检测指标,同时应联合检测丙肝抗体、白蛋白和ALT。 曾珠 张卫云 魏丽娟关键词:丙肝抗体 谷丙转氨酶 白蛋白 丙型肝炎 髓过氧化物酶指数在急性白血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髓过氧化物酶指数(MPXI)与血涂片过氧化物酶(POX)染色结果的相关性,及MPXI指数在白血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健康体检人群为正常对照组,应用ADVIA21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别检测正常人(12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00倒)、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6例)及严重感染患者(68例)的MPXI值,同时对其中20例初发急性白血病人的血涂片进行POX染色,检测POX阳性细胞百分率和积分。结果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组的MPXI值(10.27±12.80)较正常对照组(-0.48±2.49)显著升高(P〈0.0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的MPXI值(4.03±6.33)较正常对照组(-0.48±2.49)显著升高(P〈0.05);严重感染组的MPXI值较正常对熙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标本的MPXI与其相应血涂片POX染色的结果呈正相关(r=0.758,P〈O.05)。结论MPXI对急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具有早期提示作用。 孙朝晖 郭丽媛 张卫云 石玉玲 符玉文关键词:急性白血病 血细胞分析仪 血液标本体外放置时间和温度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2 2004年 目的 研究血液标本体外放置时间和温度对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的影响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 8名受检对象 ,每人抽取 18mL静脉血 ,将每份标本根据温度分成 3组 (分别放在 4℃、2 5℃、37℃ ) ,测定 0h、2h、4h、8h、2 4h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高切、中切、低切全血黏度 ) ,然后进行方差检验并两两比较 ,观察与 2 5℃ (室温 )放置 ,立即测定组 (0h)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 经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及多重两两比较 (LSD法 )显示 :全血高、中、低切黏度在不同室温情况下及随体外放置时间的延长检测结果均有显著性变化 (P <0 .0 1)。结论 血流变指标测定受多种因素影响 ,要严格进行质量控制 ,应在 2 5℃ (室温 )、4h内得到测定。 孙朝晖 彭明远 张卫云 徐德兴 朱爱辛 符玉文关键词:血液标本 温度 血液流变学 全血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