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儿童
  • 3篇疗效
  • 3篇临床疗效
  • 2篇隐球菌
  • 2篇隐球菌病
  • 2篇再生障碍性贫...
  • 2篇障碍性贫血
  • 2篇贫血
  • 2篇球菌
  • 2篇球菌病
  • 2篇疗效分析
  • 2篇临床疗效分析
  • 2篇慢性
  • 2篇慢性型
  • 2篇菌病
  • 2篇患儿
  • 1篇单核
  • 1篇单核细胞
  • 1篇单核细胞增多
  • 1篇单核细胞增多...

机构

  • 8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郑州大学第三...

作者

  • 8篇张敬芳
  • 5篇刘玉峰
  • 5篇王叨
  • 3篇刘会琼
  • 3篇王怀立
  • 3篇魏琳琳
  • 2篇贾沛生
  • 1篇苏淑芳
  • 1篇段桂琴
  • 1篇李白

传媒

  • 3篇中国妇幼保健
  • 2篇中国实用医刊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年份

  • 3篇2016
  • 2篇2013
  • 3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两种方案治疗儿童慢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CsA(cyclosporine A)联合司坦唑醇方案及司坦唑醇联合再障生血片方案治疗儿童慢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64例CAA患儿分为Ⅰ组(CsA+司坦唑醇治疗组)38例、Ⅱ组(司坦唑醇+再障生血片blood-engendering tablet治疗组)26例,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血液学组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建议的疗效评定标准,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两组间临床基本有效率、总有效率及起效时间、血象恢复程度比较。结果:Ⅰ组患儿的基本治愈率、总有效率和血象恢复程度均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平均起效时间短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CsA联合司坦唑醇的免疫抑制疗法方案治疗儿童CAA起效快、疗效更优,相对安全,值得在临床推广。
王叨段桂琴张敬芳刘玉峰
关键词:儿童环孢菌素A
15例儿童隐球菌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疗效,以提高对儿童隐球菌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1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例确诊隐球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患儿发病年龄1岁2月~1...
王叨张敬芳魏琳琳王怀立刘玉峰
15例儿童隐球菌病的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儿童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疗效,以提高对儿童隐球菌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例确诊隐球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儿发病年龄1岁2月~10岁,首发症状发热13例,伴头痛、呕吐6例,伴咳嗽5例,伴皮疹2例;首发症状头痛2例,伴精神异常。肺部查体13例正常,2例可闻及湿性罗音。脑膜刺激征阳性6例,肝脾肿大5例,浅表淋巴结肿大3例。10例免疫功能检查正常,1例支气管肺门淋巴结结核,4例免疫功能低下。11例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患儿联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或5-氟胞嘧啶治疗后,7例有效,4例死亡或放弃治疗;1例难治性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联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5-氟胞嘧啶治疗后治愈;3例未合并脑膜炎患儿单用氟康唑治疗有效。结论:隐球菌在免疫功能健全儿童中的感染呈增高趋势,儿童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隐球菌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几率较高,一旦确诊隐球菌病,建议常规行脑脊液检查。氟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治疗儿童隐球菌病疗效确切。
王叨张敬芳魏琳琳王怀立刘玉峰
关键词:儿童隐球菌病
23例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对获得性维生素 K 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 VKCFD )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进行分析。方法对23例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患儿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以及治疗转归进行分析,对维生素K1及新鲜冰冻血浆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 PT)进行监测,同时纠正实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APTT),纠正实验、凝血因子Ⅷ和Ⅸ的活性、凝血酶时间( TT)和纤维蛋白原( Fg)变化情况,对确诊为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患儿采用1.5~3 mg/( kg·d)维生素K1静脉滴注并间断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进行治疗。结果患儿治疗后TT、Fg分别为(18.87±3.89)s、(2.88±1.09)g/L(P﹥0.05);PT、APTT分别为(18.79±4.55)s、(89.64±35.46)s(P﹤0.05)。患者治疗前凝血因子Ⅷ活性为(91.55±16.48)%,凝血因子Ⅸ活性为(4.84±1.12)%;治疗后凝血因子Ⅷ活性为(93.23±14.68)%(P﹥0.05),凝血因子Ⅸ活性为(62.55±14.21)%(P﹤0.01)。23例患儿的PT和APTT有较明显的延长,TT、Fg、凝血因子Ⅷ的活性正常,凝血因子Ⅸ的活性明显降低。患儿在补充1.5~3 mg/(kg·d)维生素K1并通过新鲜冰冻血浆等治疗后,PT与APTT与入院时相比有明显降低(P﹤0.01),凝血因子Ⅸ与入院时相比有所增加( P﹤0.01)。结论对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患儿的PT、APTT、凝血因子Ⅸ活动进行监测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较大意义。1.5~3 mg/( kg·d)维生素K1的补充与新鲜冰冻血浆的间断输注对该病疗效确切。
刘会琼张敬芳贾沛生
关键词: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儿童临床疗效
磷酸肌酸钠防治儿童急性白血病蒽环类药物所致急性心脏毒性的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对于儿童急性白血病蒽环类药物化疗所致的急性心脏毒性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方法:选取72例急性白血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在每次蒽环类药物化疗时给予磷酸肌酸钠0.5~1 g/d静脉滴入7天;对照组的32例患儿不使用磷酸肌酸钠,待心脏毒性出现时再使用磷酸肌酸钠1~2 g/d静滴14天治疗。化疗过程中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判断心脏损害情况。结果:治疗组急性心脏毒性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的7例急性心脏毒性患儿经磷酸肌酸钠治疗14天后,6例治愈,1例好转,临床安全有效。结论:磷酸肌酸钠对儿童白血病蒽环类药物性心脏毒性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叨刘玉峰张敬芳李白
关键词:儿童急性白血病磷酸肌酸钠心脏毒性蒽环类药物
64例儿童慢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回顾性比较分析CsA(cyclosporine A)联合司坦唑醇方案及司坦唑醇联合再障生血片方案治疗儿童慢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2006年1月-2011年11月收治的64...
王叨张敬芳刘玉峰苏淑芳魏琳琳
脓毒血症患儿血浆NT-pro-BNP、PC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观察脓毒血症患儿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本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41例脓毒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其在发病第1天、第3天和转出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当天的血浆NT-pro-BNP水平和血清PCT水平,记录当天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随访上述患儿的生存状况,并据此将患儿分为存活组29例和死亡组12例。结果发生脓毒血症第1天,两组的APACHE-Ⅱ评分、血浆NT-pro-BNP血清、PCT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发生脓毒血症第3天,死亡组患儿和生存组相比,血浆NT-pro-BNP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均明显增高(P〈0.05),而血清PCT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转出重症监护室当天,死亡组患儿和生存组相比,死亡组患儿的血浆NT-pro-BNP水平、血清PCT和APACHE-II评分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脓毒血症患儿随着病情的进展,血浆NT-pro-BNP水平和血清PCT水平都明显增高,血浆NT-pro-BNP比血清PCT更灵敏反映脓毒血症病情的变化,故根据两者水平的变化可以及早对患儿采取治疗。
刘会琼张敬芳贾沛生
关键词:脓毒血症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分析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研究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分析误诊原因。方法选取收治的确诊为IM的患儿96例,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将其分为3个年龄段,对比各年龄段的临床特征。分析50例误诊病例及误诊原因。结果IM患儿发热的发生率最高(90.63%),其次为咽峡炎(72.91%)、淋巴结肿大(72.88%),P〈0.05;3~5岁患儿咽峡炎发生率最高,3岁以下患儿皮疹、眼睑水肿发生率最高(P〈0.05);3岁以下患儿白细胞水平最高,6—12岁异型淋巴细胞、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最高(P〈O.05)。结论IM患儿主要症状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个别出现眼睑水肿等症状;不同年龄段患儿具体临床症状有差异,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避免误诊发生。
刘会琼张敬芳王怀立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小儿误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