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荣
- 作品数:16 被引量:53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 基层干部应对乡村重大事件影响因素探析——以北京地区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
- 2015年
- 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乡土社会步入了高风险阶段。面对自然或人为引起的乡村重大事件,作为掌舵人的农村基层干部,其应对成效如何、受制于哪些因素,相关问题需要做深入探讨。实证研究表明,在处置乡村重大事件过程中,基层干部个人的价值取向、能力禀赋乃至个性特征直接影响着应对成效;同时,乡土环境、制度环境对基层干部的应对成效也有着较大影响。
- 张海荣
- 关键词:基层干部影响因素乡村治理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乡村文化的“变”与“不变”——基于冀北赤城县苏寺村戏班的个案考察被引量:3
- 2015年
- 苏寺村戏班成立于1942年,历经了新旧政权的更替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新中国对乡村业余剧团进行规范约束的特殊历史时期,相比"遵章而为",苏寺村戏班的"自我节奏感"更鲜明,展现了底层社会在政治运动背景下的真实生活状态;与此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乡村人文化价值取向与新政权意识形态整合之间的复杂关系。
- 张海荣
- 关键词:业余剧团文化改造
- 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被引量:11
- 2013年
-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近年来个案研究在中共党史领域引发了一些争议。事实上,个案研究与宏观研究并非黑白对立,个案研究也不等同于"碎片化"研究。切实的个案研究不仅不会带来困扰,相反还会成为推动中共党史学知识重构的有效路径。
- 张海荣
- 关键词: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知识重构
- 乡村振兴战略下破解农村发展困境的文化理路被引量:12
- 2018年
- 农村问题事实上带有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特征。从思想文化角度看,转型期乡村发展的困境主要源于"文化失调"。文化失调导致农民精神贫困,德性失守、心理失衡、认同失灵等问题,便是其"显症"。藉此,重塑守序与遵道,将"敬法"与"修儒"相连接,培育弘扬新时代的人文精神,重构乡村文化价值认同,应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破解农村发展困境的文化理路。面对多元的实践探索,需要以"无用之用"的思维理念进行深度反思。
- 张海荣
-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
- “苏联老大哥”形象的乡村建构(1949-1956)--以河北省若干县域为中心的考察
- 2014年
- 关于中国农业合作化的快速推进,学界有多种解释。事实上,这与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老大哥"形象的乡村建构不无关联。基于历史的鉴戒性,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在乡村宣传苏联的意蕴、机制依托和内容传播、动员策略与宣传艺术以及成效和问题等值得系统深入地研究探讨。
- 张海荣
- 关键词:国家形象农业合作化
- 口述史底层关怀的几点体悟
- 2016年
- 通过口述历史让“底层人发出声音”,在当下显得既紧迫又重要,诚如有的学者所言,“真正的历史并不仅仅存在于传统的文本中,还存在于更真实、更具体、更生动的历史场景中,存在于每个经历者心中。把历史恢复成普通人的历史,将历史研究的视角从上层精英转向底层民众,去重新寻访那些被人们遗忘的历史,保存那些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这是口述史的价值与意义所在”。事实上,这也是口述史的底层关怀问题。而如何让底层人讲述出“真实、具体、生动”的历史,绝非音像工具配备下“我问你答”或“你说我记”的简单模式所能涵盖。于研究者而言,关怀底层不能蜻蜓点水般地浅尝辄止,更不能被功利和成见所主导,需要真正领略底层口述史的意义,在不断实践中揣摩,把握其间的“方寸”与“门径”,并有必要对相关问题作些反思。
- 张海荣
- 关键词:口述史口述历史体悟历史场景底层民众
- 人民公社时期队干部政策执行中“变通”问题研究——以河北省部分地区包产到户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6
- 2011年
- 人民公社时期,队干部虽不是国家行政系统中的组成人员,却是贯彻和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的神经末梢,因此,在"变通"执行政策问题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尽管上级的教育和整训比较严格,实践中广大队干部与农民一起,采取多种应对策略,对集体经营等比较硬性的农村政策进行了修改"变通"。探究原委,维护村庄稳定与社员生活是"变通"的主要原因;疲于应付十分棘手的经营管理是"变通"的主观原因;费力不讨好、经常被问责是"变通"的社会心理动因;乡土村落中重人情往来的传统文化使队干部尽可能地向农民靠拢。总之,研究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反思集体化时期的乡域治理,同时也对理解现今农村基层干部"有选择性"地执行政策问题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 张海荣
- 关键词:人民公社时期
- 民间文献中冀北一个村庄的财务史——以1977-1984年“账外账”为中心的考察
- 2024年
- 冀北苏寺村的“账外账”,当地又称其为“小账”,其现存的时间跨度为1977-1984年,且保留完整,记录有不能入账的招待费等开支,也有本该列入生产大队“公账”(即“大账”)的诸种收支,如售卖木材收入,以及购买文娱用品及各类劳务支出等。“账外账”的产生是为方便村集体协调内外事务、简化记账流程,且规避一定税收,其于农村社会并不少见,但系统性材料目前留存不多。本文参照这一时期苏寺村“大账”的情况,翔实呈现“小账”的内涵及生成原因,以个案窥探改革开放前后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运作实况。这不仅有助于理解计划经济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上下“两本账”问题,也有助于从日常生活史方面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乃至农村改革史研究。
- 张海荣
- 关键词:账外账农业集体化生产队
- 塑“公”与敬“神”——集体化时期一个村庄的新旧信仰支撑被引量:2
- 2020年
- 集体化时期,作为传统文化形态的民间神灵崇拜遭到社会主义思想观念的挤压,两者之间由此形成一种张力。本文认为,历史以来“家、庙、戏”中附着积淀的颇具“迷信”伦理的民间信仰,并未随着集体主义的笼罩而烟消云散;其沉潜在浓厚的政治氛围里,不经意间对乡村公共生活秩序的建构、“公”的观念的培育以及队干部良好作风的养成,起了“阴阳”相济的作用。民间信仰何以蛰伏与默化,或曰,“社会主义”为何不能取而代之?对相关问题的梳理探讨,所触及的,不仅是乡村历史与村庄治理的多样性问题,也关乎中共文化改造的深层结构。
- 张海荣
- 关键词:村庄民间信仰
- 影响基层干部应对乡村重大事件的个体因素分析——基于北京乡村的调查被引量:1
- 2015年
- 转型期由自然或人为引发的乡村重大事件频发,给农村基层干部带来极大挑战。相关问题的处理是否得当,不仅关乎能否有效降低乡村治理成本,更关乎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对此,若从治理者自身来审视,基层干部个体的价值取向、能力禀赋及个性特征,直接影响着重大事件的应对成效。
- 张海荣
- 关键词:基层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