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东
- 作品数:48 被引量:258H指数:9
- 供职机构: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秸秆翻埋还田对农田水养分的动态影响被引量:4
- 2015年
- 通过模拟田间施肥试验,研究小麦和油菜2种秸秆翻埋还田后对稻田水氮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稻田水TN和NH+4-N浓度均持续下降,TP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前21 d下降幅度表现最明显。与7 d时浓度相比,14 d时小麦和油菜组TN浓度分别下降23.2%和23.1%,21 d后下降68.3%和67.7%;14 d时小麦和油菜组TP浓度分别下降39.7%和45.5%,21 d后下降55.6%和63.6%,说明防治氮流失主要在还田前14 d,防治磷流失在前21 d。另外,等量的秸秆还田后,油菜组TN浓度始终高于小麦组,说明油菜还田对稻田水TN影响大于小麦,TP则刚好相反。
- 贾蕾张清东
- 关键词:秸秆还田磷
- 气孔开闭与锶叶面吸收的相互影响被引量:1
- 2017年
- 叶面吸收是核素长距离迁移进入植物的首要方式,研究气孔开闭与核素叶面吸收之间的相关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以研究最为广泛的锶(Sr)作为核素代表,以双子叶乔木红叶石楠叶片为研究对象,用脱落酸(ABA)和激动素(KT)调节气孔的开闭,探讨核素离子的气孔吸收作用及叶面核素吸收对气孔开闭的影响。结果表明:Sr对气孔开启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在10 mmol/L的Sr溶液中暴露2 h后,气孔开启度仅为-105.18%;气孔开闭对核素吸收存在显著的影响,开启度越高核素叶面吸收越强;72 h时,Sr单位叶面吸收量为9.61μg/cm2,添加20 mg/L ABA后叶面吸收量下降13.1%(8.35μg/cm2),而添加20 mg/L KT后叶面吸收量增加21.6%(11.69μg/cm2)。
- 李云桂武彩霞杨慧敏王彬张志贵夏焜廖阳罗湘张清东
- 关键词:环境学核素
- 污水厂剩余污泥的生物小循环多级处理研究被引量:12
- 2004年
- 好氧生物处理会产生大量的、成分复杂的剩余污泥,如果处置不当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现有污泥处理工艺存在许多缺点。根据生态学理论,人工引入蚯蚓处理营养节,使剩余污泥量减小,并进行了有关蚯蚓处理剩余污泥的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人工养殖蚯蚓的方式处理剩余污泥是可行的。
- 向迎洪张清东庄景宏
- 关键词:剩余污泥量污水厂好氧生物处理污泥处理生态学理论
- 氟唑菌酰胺在四川黄壤和紫色土上的吸附与解吸特性被引量:1
- 2020年
- 氟唑菌酰胺作为广谱杀菌剂,已广泛应用于多种作物。探讨农药环境行为,有助于农药的合理使用,控制环境污染。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了氟唑菌酰胺在四川典型黄壤和紫色土上的吸附与解吸行为。结果表明:(1)随固液比增大,在土壤上氟唑菌酰胺的吸附率呈上升趋势,且黄壤>紫色土。(2)随着氟唑菌酰胺初始浓度的增加,在土壤上的吸附量逐渐增大,吸附率呈先减少后平衡趋势。(3)二阶动力学方程及Weber-Morris扩散模型拟合表明吸附过程分为土壤颗粒外扩散阶段和颗粒内部扩散两个阶段,且外扩散速率>内部扩散速率,内部扩散是吸附速率的控制步骤。外扩散速率分别为0.530,0.195 mg·kg^-1·h^-0.5,可能与土壤理化性质有关;2种土壤上内部扩散速率接近,表明其影响因素具有一致性。(4)通过Linear和Fruendlich模型拟合表明,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氟唑菌酰胺在土壤上的吸附以分配作用为主,2种土壤上分配系数分别为7.1,4.21(mg·kg^-1)·(mg·L^-1)^-1,而有机质吸附常数分别为2447,3071(mg·kg^-1)·(mg·L^-1)^-1,表明2种土壤的主要吸附位点均为土壤有机质。解吸吸附常数为9.17,6.42(mg·kg^-1)·(mg·L^-1)^-1/n,滞后系数H均趋近于1,表明氟唑菌酰胺在2种土壤中滞后效应较小,且在黄壤中更易解吸。(5)氟唑菌酰胺在土壤中的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且伴随熵增,以物理吸附为主。
- 向发椿张清东张清东宁萍陈晓林王立东
- 关键词:土壤解吸
- 乙酸降解农作物秸秆的研究被引量:8
- 2001年
- 探索在温和条件下以闭循环的方式乙酸降解小麦秸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三组分的反应条件 ,乙酸回收后用于小麦秸秆再降解 ,从而基本无三废排放。研究结果表明 :乙酸浓度为 90 0 g/L、催化剂浓度为 3g/L、反应时间为 12 0min、液固比为
- 张利张清东漆玉邦徐健蓉
- 关键词:小麦秸秆乙酸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
- 基于实践教学改革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被引量:4
- 2013年
- 以工程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了"一个中心、两条途径、三个层次"的"双链式"实践教学体系,搭建了教-研结合、校-企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采用产、学、研、赛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实现了系统性、多样性和贯穿性构建了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四结合"新型实践教学组织模式,完善了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 李虎杰陈廷方张清东李玉宝卢国胜
-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 预设专题——参与式教学方法初探被引量:9
- 2004年
- 介绍了参与式教学方法的特点。根据大学高年级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特点、学生对知识、方法的需要 ,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角度 ,探讨了“预设专题———参与式教学”的基本操作方法。
- 张清东徐健蓉
-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
- 教学方法改革特点和矛盾分析被引量:5
- 2004年
- 从主体、目标、利益、责任等方面 ,分析了教学方法改革的特点和教学方法改革存在矛盾的必然性。从根本利益的一致性角度出发 。
- 张清东王成端
- 关键词:教学方法改革
- 不同化学氧化剂去除水中苯并[ɑ]芘的动力学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以环境中常见的多环芳烃污染物苯并[ɑ]芘(Bap)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类Fenton试剂、活化过硫酸钠、高锰酸钾在不同条件下对水中Bap的去除效果以及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类Fenton试剂氧化Bap的效果最好,去除效率达90.3%;其次是活化过硫酸钠,去除率为86.9%;高锰酸钾对Bap的去除率为76.7%。3种氧化剂氧化Bap的反应过程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根据阿伦尼乌斯方程,做出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曲线,计算得到3种氧化剂氧化Bap的表观活化能,其数值均大于一般化学反应,表明该氧化反应比一般的化学反应慢。
- 罗冰张清东蔡信德刘晓文王冬莹李霞
- 关键词:苯并[A]芘速率常数活化能
- 絮凝预处理养牛场废水研究被引量:4
- 2006年
- 通过对CODC r(化学需氧量,Chem ical Oxygen Dem and)、絮凝固相物、色度及透光率等指标的分析,研究了Fe3+和A l3+对养牛场废水的絮凝预处理效果。结果显示:Fe3+、A l3+絮凝处理能有效降低污水中的有机负荷,实现固液分离。随着絮凝剂浓度的增大,水中CODC r和色度均逐步降低,絮凝固相物质量逐步升高。当Fe3+和A l3+浓度为11.25 mmol.L-1时,CODC r去除率分别达到89.13%和82.61%;A l3+作为絮凝剂时,色度(稀释倍数)从1000降低到75,透光率从2.5%增加到73.8%。;当Fe3+和A l3+浓度从2.50 mmol.L-1增加到11.25 mmol.L-1时,絮凝固相物质量分别增加到原来的2.66倍和2.86倍。实验证明:Fe3+、A l3+絮凝预处理养牛场废水效果显著,将其用于养牛场废水的预处理,可缩短处理周期、缩小构筑物容积、减少占地面积,从而降低处理成本,为实现养牛场废水以及类似水质废水的快速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 周亚红张清东何艳群文毅
- 关键词:絮凝处理COD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