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与表型鉴定被引量:7
- 2004年
- 李孟彬王为忠张宏伟管文贤张溪
-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异种移植细胞培养
- 力肽强化肠外营养对小肠移植大鼠肠粘膜结构及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被引量:10
- 2002年
- 目的 观察力肽○R- (丙氨酰 -谷氨酰胺双肽 :Alanyl-Glutamine)强化的肠外营养液对大鼠移植小肠的粘膜结构及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 .方法 将 30只大鼠随机分为 3组 ,给予纯种异体小肠移植术造成小肠移植模型 ,术后普通饲料组(n=10 )给予普通饲料喂养 ;传统肠外营养组 (n=10 )接受传统的肠外营养 ;力肽强化组 (n=10 )接受力肽强化的肠外营养 ,观察 7d.结果 力肽强化组血浆及移植小肠粘膜谷氨酰胺 (Gln)含量 ;移植小肠的绒毛高度、粘膜厚度、陷窝深度和绒毛表面积均明显大于传统肠外营养组 .普通饲料组细菌移位率为 30 % ,力肽强化组细菌移位率为 30 % ,传统肠外营养组细菌移位率为 6 0 % ,力肽强化组与传统肠外营养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与普通饲料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 .结论 大鼠在接受纯种异体小肠移植术后 。
- 张溪王为忠李孟彬罗兰
- 关键词:力肽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小肠移植细菌移位
- γδT细胞在移植排斥反应中具有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特性被引量:1
- 2009年
- 背景:最新研究表明,γδT淋巴细胞与微生物产物接触后,可表达树突状细胞的特征性标志同时表现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引发CD4+CD8+αβT细胞强烈的免疫应答。目的:初步验证γδT细胞在移植排斥反应中具有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特性,摸索一种体外大量扩增γδT细胞的简便方法,并利用基因修饰方法转染FasL至γδT细胞。设计、时间及地点:动物观察实验,于2007-08/2008-08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节段性异位小肠移植模型供、受体大鼠分别为清洁级成年健康封闭群雄性Wistar大鼠及SD大鼠,共60只,体质量200~320g。方法:采用三袖套血管吻合法建立大鼠节段性异位小肠移植模型。利用流式细胞仪获取受体大鼠血液中γδT细胞,并初步验证其功能。常规分离获取SD大鼠单个核细胞,以Mtb-Ag进行体外诱导扩增。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细胞增殖情况,以TCRγδ磁珠分选试剂盒进行阳性分选,并进行淋巴细胞中γδT细胞所占比例的检测。建立pLXSNFasL反转录病毒转移体系,检测转染后的γδT细胞。结果:活化γδT细胞表现出与树突状细胞相似的细胞黏附功能,在移植排斥反应中γδT细胞具有专职抗原递呈细胞的特性。新鲜分离的单个核细胞中γδT细胞仅占4.5%,Mtb-Ag刺激培养10d后,γδT细胞所占比例可高达72.2%。经免疫磁珠阳性分选,γδT细胞比例高达99.1%。获得的285bpFasL片段,证明PA317细胞中有FasL基因整合。以pLXSNFasL反转录病毒转移体系转染的γδT细胞FasL+细胞占97.3%。结论:实验验证了γδT细胞在移植排斥反应中发挥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实现了γδT细胞的体外大量扩增;成功构建了PA317/pLXSN2FasL+病毒上清转染体系,并以Fas配体基因修饰γδT细胞。
- 张溪王为忠董光龙张洪伟季刚
- 关键词:ΓΔT细胞抗原提呈细胞基因修饰小肠移植
- EGF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道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对急性胰腺炎(AP)大鼠肠道细胞凋亡影响的机理。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AP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仅开腹翻动胰腺,n=24)、AP组(n=24)及APEGF组(n=24)。APEGF组皮下注射EGF0.1μg·g-1,其余两组动物皮下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每次8只大鼠分别于术后6h、12h、24h剖杀取材,经心脏取血2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淀粉酶,以干纱布吸沾腹水法测量腹水量。从屈氏韧带远侧10cm处开始取2cm空肠,观测空肠组织细胞凋亡;另取10cm空肠,检测空肠粘膜MDA(丙二醛)含量。结果:术后12h及24h,APEGF组动物腹水量显著低于AP组(P<0.05,P<0.01),APEGF组动物血清淀粉酶也显著低于AP组(P<0.05,P<0.01);术后24h,APEGF组动物血浆、空肠组织MDA含量均显著低于AP组;术后12h及24h,空肠粘膜凋亡指数显著低于AP组。结论:EGF能迅速恢复血清淀粉酶正常活性,降低AP大鼠血浆、肠粘膜组织MDA含量,减轻AP所致的肠粘膜细胞凋亡损害。
- 陈冬利王为忠刘小南季刚张溪
-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胰腺炎
- 旋转持续静脉输液装置在营养支持动物模型中的应用
- 目的:制作简易的可旋转持续静脉输液装置,在大鼠动物模型上进行为期1个月的静脉输液,观察该装置的稳定性及常见问题。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含脂肪乳肠外营养液组(A组:n=10);无脂肪乳肠外营养液组(B组:...
- 李孟彬王为忠张溪罗兰
- 关键词:完全肠外营养
- 文献传递
- 老年胃癌病人术后促进肠功能恢复措施的探讨被引量:5
- 2002年
-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病人术后肠功能恢复的措施。方法将 79例病人分为观察 组、观察 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 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注意早期活动 ;观察 组在观察 组基础上 ,施行早期肠内营养。结果观察 、 组病人排便时间及观察 组排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0 .0 1) ;观察 组排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 ;观察 组排气、排便时间均较观察 组明显缩短 (P<0 .0 1)。
- 崔亮赵京霞张洪伟李孟彬张溪
- 关键词:老年人胃癌肠功能护理措施
- 急性氯气染毒致家兔肺水肿及血浆纤维结合蛋白含量下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 :研究急性高浓度氯气染毒后血浆纤维结合蛋白 (FN)含量的变化及其在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35只家兔随机分成整体组和离体肺组 ,两组再分对照组和氯气染毒组。整体组行气管插管、开胸行肺动脉主干插管 ;离体肺组动物放血后取出心肺进行灌流、通气。染毒组动物吸入 5 0 0 0ppm的氯气 (2 0min)后 ,定时检测血浆 /灌流液内FN(pFN)含量、肺动脉 /灌流压力、呼吸功能指标 ,监测离体肺重量并计算肺水指标。结果 :吸入氯气致离体肺重量显著增加 ;肺水指标均显著升高 ,血浆 /灌流液内FN的含量显著下降。整体动物的呼吸频率加速 ,潮气量、血氧分压显著下降。结论 :氯气染毒引起了严重肺损伤、肺水肿 ,血浆 /灌流液内FN含量显著下降 ,FN含量下降程度与肺损伤程度相关。
- 张洪伟曾泽戎贾斌张溪温光楠
- 关键词:氯气纤维结合蛋白肺水肿离体肺
- 简易旋转持续静脉输液装置的研制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研制简易、可靠的用于大鼠可旋转持续静脉输液的装置.方法:利用肝素帽及一次性注射器等临床常用材料设计制作一种旋转持续静脉输液装置,用于40只行小肠移植术的受体大鼠,观察在不影响大鼠自由活动情况下维持长期静脉输液的效果,以验证该装置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结果:该装置能够维持34只小肠移植术后大鼠试验期间的静脉输液,最长时间达38d,未出现脱管、缠绕、堵塞等情况.结论:该旋转持续静脉输液装置可以满足大鼠1mo左右的持续静脉输液的需要,而且材料易得,制作简单.
- 李孟彬赵平歌王为忠李开宗张溪罗兰
- 关键词:输液装置小肠移植全胃肠外营养
- 人细小病毒B19在结直肠癌中表达增强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方法运用巢式PCR检测5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对应的癌周结直肠组织以及10例正常成人结肠组织中的B19DNA,免疫组化检测B19结构蛋白VP1/VP2。结果肿瘤组织B19DNA阳性率为96%,显著高于癌周(60%)及正常对照(60%)。免疫组化显示,腺癌组织82%VP1/VP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癌周组织(30%)及正常对照(20%)。结论人细小病毒B19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为探讨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提供新思路。
- 李袁飞黄高昇朱国强张溪王娟红张伟平王文清
- 关键词:结直肠癌人细小病毒B19巢式PCR免疫组织化学
- 结直肠癌组织中人细小病毒B19的检测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人细小病毒B19感染与结直肠癌发生的关系。方法运用原位杂交对50例石蜡包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癌周结直肠组织以及10例正常成人结肠组织中B19病毒进行检测。激光捕获显微切割肿瘤细胞及癌周正常肠上皮细胞,巢式PCR扩增B19DNA。结果50例结直肠癌标本中,原位杂交示B19阳性信号在肿瘤组织为78%(39/50),癌周结直肠组织为40%(20/50),正常结肠组织中5例(n=10),经统计分析肿瘤与癌周组织B19感染差异有显著性(P<0.01),正常结肠组织与癌周组织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1.000)。显微切割进一步证实B19病毒DNA存在于肿瘤细胞内。结论结直肠组织中人细小病毒B19感染较常见,主要存在于结直肠癌上皮细胞内,该病毒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 李袁飞黄高昇张溪王娟红张伟平王文清王璐王頔何芙蓉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人细小病毒B19原位杂交激光捕获显微切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