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立召

作品数:12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生物学
  • 9篇天文地球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5篇化石
  • 4篇更新世
  • 4篇古人类
  • 3篇哺乳动物
  • 2篇动物群
  • 2篇食性
  • 2篇哺乳动物群
  • 1篇大猩猩
  • 1篇代人
  • 1篇动物化
  • 1篇动物化石
  • 1篇猩猩
  • 1篇形态学
  • 1篇牙齿化石
  • 1篇牙釉质
  • 1篇遗址
  • 1篇疑似
  • 1篇印加
  • 1篇釉质
  • 1篇早更新世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贵州省博物馆
  • 3篇贵州省文物考...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山西省考古研...
  • 1篇云南省文物考...

作者

  • 12篇张立召
  • 12篇赵凌霞
  • 6篇蔡回阳
  • 2篇王新金
  • 1篇郭林
  • 1篇王元
  • 1篇侯亚梅
  • 1篇王翠斌
  • 1篇张福松
  • 1篇胡荣
  • 1篇吴新智
  • 1篇许春华
  • 1篇王益人
  • 1篇张忠文
  • 1篇年小美

传媒

  • 6篇人类学学报
  • 2篇解剖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南香格里拉小中甸西部高原面旧石器调查简报
2024年
云南省迪庆香格里拉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海拔平均高度超过3000 m,是研究古人类与青藏高原关系的关键区域之一。本报道的材料来自1998年、1999年和2022年,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迪庆藏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迪庆州文物管理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及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察队在小中甸及周边地区采集的石制品。采集区域大多分布于盆地西缘残留的高原面及小中甸湖的最高阶地面上,调查共发现采集点二十余处,所获石制品百余件,其中部分石制品风化较为严重。本研究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31件石制品做简要概述。这批石制品的制作多就地取材,采用当地随处可见的变质岩为原料。所制作的石器类型包括石核、石片以及工具等。其中,大型切割工具如手斧、薄刃斧、手镐等为主要工具类型;同时还发现了修铤两面器、砍砸器、大型刮削器和少量以石英为原料的轻型工具。根据野外地层观察和相关测年工作以及石器打制技术特点推测,这批打制石器制作的年代最早可追溯到中更新世时期。这项发现为进一步深入探讨青藏高原边缘古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对研究云南西北部更新世时期古人类的行为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高峰侯亚梅李钢潘高原胡越张立召洪小茹杨翕然潘晓勤和四奇胡荣赵凌霞
关键词:旧石器青藏高原东缘古人类
大猩猩和现代人股骨颈截面形态对比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大猩猩和现代人股骨颈结构对不同行走方式的差异化适应。方法使用CT扫描9例大猩猩和18例现代人股骨标本,选取股骨颈内5处截面,测量截面几何形态参数。结果大猩猩和现代人股骨颈近端至远端截面内几何形态参数(如Ix/Iy、Zx/Zy和标准化骨密质面积)多呈增长趋势,但现代人标准化极截面抵抗矩除外。大猩猩股骨颈各截面内标准化骨密质面积和极截面抵抗矩均明显低于现代人。结论大猩猩和现代人股骨颈各截面内几何形态特征间的相似性可能与股骨颈作为悬臂梁结构相关,而差异性主要归因于不同行走方式所产生的载荷环境。现代人颈中部抗扭转强度和平均抗弯强度相对较低,可能是导致其股骨颈中部易发生骨折的原因之一。
杜抱朴张立召赵凌霞
关键词:股骨颈CT扫描大猩猩
贵州毕节发现古人类化石与哺乳动物群被引量:7
2016年
2008年12月在贵州毕节团结乡首次发现麻窝口洞化石点,经2009年、2012年和2013年3次发掘,在麻窝口洞上部砂质黏土地层中共发现了四千余件哺乳动物牙齿化石。2013年7月发现的3枚古人类牙齿,分别为左上犬齿、左上第一臼齿和右上第二臼齿。人类牙齿尺寸偏小,臼齿咬合面沟纹简单,没有复杂的咬合面皱纹和附尖齿带结构,牙根短而不显粗壮,上述特点有别于我国已经发现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可归入解剖学上的现代人。与人类相伴的哺乳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共计8目20科43属53种,动物群组合反映出亚热带森林生态环境。根据动物群的时代特点,地貌地层及堆积物的光释光年代测定,指示毕节麻窝口洞古人类的时代可能为中更新世晚期,或者晚更新世早期,毕节古人类牙齿的发现为东亚地区现代人的起源及演化增添了新的证据。
赵凌霞张立召杜抱朴年小美郑远文张忠文王翠斌王新金蔡回阳
关键词:古人类化石哺乳动物群
贵州赫章发现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被引量:2
2013年
贵州毕节赫章县松林坡乡踏土村黑寨组采石场发现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重点研究了具有时代鉴别意义的貘化石。貘上颌牙齿及下颌骨尺寸的大小比较发现,它与华南早更新世的山原貘最接近,其地质时代应该为早更新世。赫章松林坡黑寨采石场是贵州境内目前发现的第二个早更新世化石点。此外,地层中出土的一件动物骨片,其形状及片疤分布特点疑似经人工加工的骨制品,提示贵州毕节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可能性。
赵凌霞张立召许春华王新金蔡回阳
关键词:早更新世
根据步氏巨猿与伴生动物牙釉质稳定碳同位素分析探讨其食性及栖息环境被引量:3
2011年
分析研究了湖北建始龙骨洞和广西柳城巨猿洞8枚巨猿牙齿及9种伴生哺乳动物24枚牙齿的釉质稳定碳同位素比例,δ13C值(PDB)为-18.8‰^-14.1‰,其中建始4个巨猿牙齿的釉质δ13C值为-18.2‰^-14.2‰,柳城4个巨猿牙齿釉质的δ13C值为-17.5‰^-16.8‰.数据结果表明巨猿及伴生动物群的食性均为纯C3食性.依据C3植物的分布规律、相关地区植被的C3/C4植物组成、巨猿动物群和古植物孢粉等综合分析,推测巨猿生活于C3植物占优势的植被环境,应该是森林环境,而非开阔环境.巨猿的绝灭可能与栖息环境退缩恶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赵凌霞张立召张福松吴新智
关键词:食性稳定性碳同位素栖息环境
贵州毕节韦家洞古人类遗址年代测定及人牙的形态学意义
2021年
2007年贵州毕节韦家洞首次发现古人类活动遗物。2016~2018年对遗址做深入考察,发现韦家洞是一个严重破坏的晚更新世古人类遗址,在深度破坏的扰乱层中出土了大量古人类活动证据,包括石制品、动物烧骨和人类牙齿,2018年在洞口和洞内深处发现残留的原生文化层。本文报告了韦家洞原生文化层的^(14)C年代测定结果,距今1.2~2.7万年前,属于晚更新世末期。同时,观察描述了韦家洞出土的一枚古人类上颌第四前臼齿化石,对牙齿形态测量进行了研究比较,发现韦家洞人牙测量值落在现代中国人变异范围内,牙冠咬合面及釉质-齿质交界面EDJ形态简单,牙根短,根管简单纤细,与现代人相似。牙冠颊舌径大,具有三角形隆起和齿带,牙冠颊侧和舌侧均有垂直沟,近中和远中缘有边缘副结节,牙根中部膨大,这些特征显示了韦家洞人牙形态的原始性。综合比较国内外出土的古人类上颌第四前臼齿的形态特点及其演化趋势,结合遗址年代测定结果,我们认为韦家洞出土的人类上颌第四前臼齿形态特点体现了古人类牙齿演化的镶嵌性,为晚更新世东亚早期现代人的形态变异及其演化增添了新证据。
郭林郭林赵凌霞张立召张立召戴犁蔡回阳王新金
关键词:古人类学非测量性状晚更新世
巨猿牙齿釉质厚度及对食性适应与系统演化的意义被引量:4
2013年
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是更新世时期生活于我国华南地区的一种超大型猿类,它的体态特征和演化分类倍受关注。牙齿釉质厚度在探讨灵长类食性、环境适应以及系统演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显微CT技术构建18颗巨猿臼齿虚拟模型,测量其釉质厚度。将巨猿釉质厚度与现代人、现生类人猿、古人类、中新世古猿及其他现生灵长类进行比较,从牙齿釉质厚度探讨巨猿的食性适应和系统演化问题。结果发现巨猿的实测釉质厚度是目前所有已知现生和化石灵长类中最厚的,只有傍人、南非早期人属及奥兰诺古猿三种化石灵长类与之接近;如果考虑不同物种牙齿与身体大小的关联因素,相对釉质厚度指数显示巨猿属于"厚"釉质类型,但非"超厚"类型,低于奥兰诺古猿、傍人、南非早期人属;巨猿与某些中新世古猿(如原康修尔猿尼安萨种、非洲古猿)、南方古猿、东非早期人属、亚洲直立人以及现代人、现生卷尾猴的相对釉质厚度指数相近。巨猿的厚釉质特征与其食性和环境适应密切相关,使得牙齿具有非常强的抗磨损功能,能够适应长时间的咀嚼和研磨食物。从釉质厚度的系统演化角度推测,厚釉质应该是人类祖先的特征性状,巨猿有可能是早期人类支系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特化旁支,同时也不排除巨猿是从某种具有厚釉质的中新世古猿旁支平行演化而来的可能性。
张立召赵凌霞
贵州威宁大岩洞发掘简报
作者报告了贵州省威宁县羊街镇银华村发现的一处富含哺乳动物化石的洞穴沉积——大岩洞.2014年7-8月,对大岩洞化石地点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和试掘工作,共收集到330余件哺乳动物化石.经对哺乳动物牙齿、角和肢骨等化石的初步研...
张立召赵凌霞杜抱朴王新金蔡回阳郑远文刘仕明
关键词:哺乳动物群
中国更新世古人类身高演化趋势
2019年
目的探讨中国更新世古人类身高演变趋势。方法采用间接法复原中国更新世化石人类身高,先重建残缺长骨标本的最大长,然后依据长骨长度复原个体身高。结果中国直立人(4例)和早期现代人(12例)的身高变异范围分别是155.4~169.2 cm和155.2~171.7 cm,而早期智人仅有1例女性个体身高约166.1 cm。位于西南地区的柳江和丽江的古人类身高明显低于北方早期现代人。结论从直立人至早期现代人阶段,中国古人类身高变异范围相仿,而平均身高可能呈逐渐增长趋势;早期现代人展现出较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早期现代人与新石器时期现代人群身高间差异并未表现出显著性。
杜抱朴张立召赵凌霞
关键词:长骨身高更新世
贵州毕节麻窝口洞与智人伴生的长鼻类化石被引量:2
2017年
最近在贵州毕节麻窝口洞发现了3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和伴生的哺乳动物群。其中,古人类牙齿经初步研究可归入解剖学上的现代人,而与古人类相伴的大、小哺乳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共计8目20科43属53种。本文系统记述了该动物群中大哺乳动物的典型代表——长鼻类化石,共2属2种: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和亚洲象(Elephas maximus)。麻窝口洞的长鼻类缺失我国南方早更新世的典型种类——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和华南剑齿象(Stegodon huananensis),具有从典型的中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Ailuropoda-Stegodon fauna)向晚更新世亚洲象动物群(Asian elephant fauna)过渡的特征。依动物群的性质和地貌地层的特征,毕节麻窝口洞的智人及伴生动物群的地质时代很可能为中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早期,这与堆积物的光释光年代测定的初步结果(距今约11.2-17.8万年)基本吻合。麻窝口洞东方剑齿象与亚洲象的组合明显具有东洋界亚热带动物群的特点,指示温暖潮湿的气候,这些长鼻类与智人等生存于近水的森林和灌丛中,并镶嵌了一些草地。
王元赵凌霞杜抱朴张立召王新金蔡回阳
关键词:智人更新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