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蓓
- 作品数:43 被引量:125H指数:6
- 供职机构: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医院首次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3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200 mg,1次/天;观察组应用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1次/天,同时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1次/天,连续服用21 d停服氯吡格雷,仅口服阿司匹林。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4周。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4.00%比2.00%,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期脑梗死安全性相似,但有效性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 罗秋华张蓓
- 关键词:双联抗血小板脑梗死急性期安全性有效性
- mNGF联合腺苷钴胺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及腺苷钴胺联合用药对带状疱疹急性期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发病5 d内的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除予以抗病毒等基础治疗外,腺苷钴胺组肌肉注射腺苷钴胺1.0 mg,1次/d;mNGF组肌肉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30μg,1次/d;联合组肌肉注射腺苷钴胺1.0 mg+鼠神经生长因子30μg,1次/d,治疗持续14 d。观察50%疱疹结痂的时间,治疗前、治疗7 d、14 d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以及疼痛缓解的总有效率。结果 3组50%疱疹结痂时间是:腺苷钴胺组(9.68±2.20)d,mNGF组(9.40±1.95)d,联合组(9.17±2.30)d,均无明显差异(P>0.05);3组VAS评分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降低,其中腺苷钴胺组与mNGF组治疗后VAS评分无显著差异,但联合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腺苷钴胺组、mNGF组和联合组分别是63.33%、66.67%、90.00%,联合组更优(P<0.05)。结论mNGF联合腺苷钴胺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神经痛效果显著,优于单独应用一种药物。
- 王蜀蓉张蓓
- 关键词:带状疱疹神经痛神经生长因子腺苷钴胺
- 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相关因素和P300研究被引量:1
- 2001年
- 目的 探究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 (MID)的相关因素及 P30 0对 MID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 6 0例 MID和6 4例无痴呆脑梗死患者的痴呆危险因素 ,梗死部位和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进行对比分析 ,并用听觉 Odd- ball序列测试P30 0。结果 MID组有高血压史、糖尿病史、>2次卒中史、皮质梗死、皮质合并皮质下梗死、多发性梗死及双梗死者与对照组比均有显著差异 (P<0 .0 5~ 0 .0 1)。而二组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无明显差异 (P>0 .0 5 )。 MID组 P30 0潜伏期延长 ,波幅降低。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反复卒中是 MID的危险因素。皮质梗死、皮质合并皮质下梗死、多发性梗死及双梗死与 MID的发生有关。 P30 0是一种客观的、有价值的电生理检测 。
- 张蓓
- 关键词: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P300电生理检测
- 单个核细胞和单核源性巨噬细胞生长特性的体外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研究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单核源性巨噬细胞在体外培养环境中的生长曲线情况。方法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法分离、纯化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佛波醇酯促进单核源性巨噬细胞的分化成熟。用MTT法检测单个核细胞、单核源性巨噬细胞的生长曲线。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单个核细胞接种第1天的细胞数量明显多于第3、5、6、7天(P〈0.05),但接种后第2~7天的细胞数量相对稳定(P〉0.05)。单核源性巨噬细胞分化成熟后第1~6天的OD,细胞数量较稳定。但第7天的细胞数量明显少于前6天(P〈0.05)。结论体外培养第2~7天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处于生长平台期。体外培养的单核源性巨噬细胞在分化成熟后的第1~6天处于生长平台期。
- 张蔚然张蓓杨瑛陈敏蒲丹
- 关键词:单个核细胞
- 三七通舒胶囊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观察应用三七通舒胶囊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0例,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三七通舒胶囊每日0.6g,分3次餐后服用,两组均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检测神经传导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经治疗后,80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降低,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治疗组有效率达87.5%,对照组67.5%,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三七通舒胶囊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疗效明显。
- 张蓓何兰英张红黄静
- 关键词:三七通舒胶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神经传导速度血液流变学
- 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康复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5年
-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对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营养状况、并发症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的影响。方法收集伴有吞咽障碍的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应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对照组(34例)予以自制流质饮食,试验组(36例)予以肠内营养支持,连续观察30天。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并发症及神经缺损的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上臂三头肌肌围(AMC)及三头肌皮褶厚度(TSF)治疗前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ALB、Hb、AMC及TSF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以及肺部感染、腹胀、腹泻、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一定程度的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其神经功能。
- 张蓓李怀苏兰琳
- 关键词:卒中早期肠内营养康复
- 针刺对缺血性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8
- 2008年
- 目的观察针刺对缺血性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6例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3组,针刺组(23例)接受电针治疗,对照组(18例)接受康复训练配合穴位经皮电刺激疗法,安慰针刺组(25例)接受康复训练配合穴位安慰针刺治疗。3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疗程20次。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积分变化。结果治疗后针刺组总有效率为6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安慰针刺组总有效率为64.0%,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在患者总体情况、进食持续时间、身体不适发生的频率、情绪变化、进食的愿望、社交功能、疲劳及睡眠、精神健康等方面改善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针刺能够提高缺血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
- 黄银兰梁繁荣常红升胡卡明何竟李宁袁秀丽邱玲张蓓
- 关键词:针刺生活质量
- 浅析M波潜伏期及波幅变化在Bell麻痹中的意义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研究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M波)潜伏期及波幅对Bell麻痹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5例Bell麻痹患者在发病10 d内进行患侧和健侧面神经M波检测,比较两侧M波潜伏期及波幅的变化,并进行M波潜伏期与波幅的相关性分析。结果面神经颧支M波潜伏期健患侧分别是(1.71±0.06)ms和(1.86±0.05)ms(P>0.05),波幅健患侧分别是(4.55±0.10)μV和(3.40±0.20)μV(P<0.01);颊支M波潜伏期健患侧分别是(1.92±0.08)ms和(2.17±0.09)ms(P<0.05),波幅健患侧分别是(3.78±0.24)μV和(2.93±0.24)μV(P<0.05)。M波潜伏期与波幅相关性分析:颧支患侧r=-0.369(P<0.01),健侧r=-0.472(P<0.01);颊支患侧r=-0.486(P<0.01),健侧r=-0.445(P<0.01)。结论 Bell麻痹患者面神经M波波幅的降低较潜伏期延长对诊断更有意义。
- 王蜀蓉谢丹丹俸曦张蓓
- 关键词: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波幅
- 椎-基底动脉缺血患者血浆ET、血清SOD与LPO含量测定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 1998年
- 目的:了解血管内皮素(E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物脂质(LPO),在椎一基底动脉缺血(VBI)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35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患者和59例健康体检者血浆血清进行ET、SOD、LPO检测,并作对照分析。结果:VBI患者血浆ET和血清SOD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LPO与对照组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VBI发病中,血管活性物质的参与是不可忽视的因素。VBI患者存在脑卒中发生的潜在危险,对其治疗应按脑血管病Ⅱ级防治来进行。
- 王孟琼徐庆包世华张红张蓓李茂琼赵豫琴
- 关键词:VBI
- 红景天苷促进小鼠脊髓损伤后巨噬细胞表型转变及神经功能修复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红景天苷对小鼠脊髓损伤后损伤局部炎性反应的影响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C57BL/6小鼠T10节段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红景天苷组。术后3d、7d和14d,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及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巨噬细胞促炎(M1)和抑炎(m2)表型细胞表达并计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损伤局部组织炎症因子的表达。采用神经功能评分(BNS)评估小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红景天苷组M1表型细胞(iNOS/CD11b/CD86)表达降低(P<0.05),m2表型细胞(Arg1/CD11b/YM-1)表达增加(P<0.05);红景天苷组能下调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表达(P<0.05),促进抑炎因子IL-10表达(P<0.05),还能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P<0.01)。结论红景天苷能促进小鼠脊髓损伤后巨噬细胞由M1向m2表型转变,抑制炎症因子表达。红景天苷可能通过参与巨噬细胞极性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卢桃利霍芳芳翟中杰张蓓
- 关键词:脊髓损伤红景天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