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群
- 作品数:42 被引量:117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常州市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超声引导下细针肝穿刺对AFP阴性肝占位性质判断的临床研究
- 2009年
- 陆建云徐克群张维薛乐宁
- 关键词:肝肿瘤超声引导肝穿刺AFP阴性
- 善得定对难治性肝硬化腹水的疗效观察
- 1999年
- 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善得定(奥曲肽)在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V)出血、非EV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胃肠瘘管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疗效。我们在治疗EV时,发现有很好的消腹水作用。而国内外文献中尚未见报道。我们从1995年6月至1998年6月,用善得定对难治性肝腹水症进行了治疗探讨,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1.1.1 所有病例选择,均按1990年5月上海“
- 郑春大吴东初王强邵丽华徐克群
- 关键词:善得定肝硬化腹水
- T抗原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研究T抗原在胃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T抗原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06例胃癌组织中T抗原的阳性率为56.6%,而36例良性溃疡组织中T抗原表达均为阴性;Ⅱ、Ⅲ、Ⅳ期T抗原阳性率比Ⅰ期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胃癌组织中T抗原阳性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中分化、低分化与高分化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胃癌中伴有淋巴结转移、肝转移、腹膜转移者T抗原阳性率较无转移者明显升高(P<0.01);胃癌Ⅲ期或者Ⅳ期T抗原阳性比T抗原阴性的术后5年生存率要差。结论:T抗原在胃癌中高表达而在良性溃疡中无表达,T抗原的表达与胃癌的分期、分化及有无转移相关,T抗原表达的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率差。T抗原可能成为胃癌预后判断的一个较好指标。
- 徐克群张维关乃富鲍永仪
- 关键词:T抗原胃癌预后免疫组织化学
- T抗原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研究T抗原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并探讨其与胃癌术后生存率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T抗原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与胃癌术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106例胃癌组织中T抗原的阳性率为56.6%(60/106),而36例胃良性溃疡组织中无1例T抗原表达阳性;Ⅰ、Ⅱ、Ⅲ、Ⅳ期胃癌组织中T抗原阳性率分别为23.1%(3/13)、61.3%(19/31)、59.1%(26/44)、66.7%(12/18),Ⅱ、Ⅲ、Ⅳ期比Ⅰ期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胃癌组织中T抗原阳性率分别为35.3%(12/34)、60.7%(17/28)、70.5%(31/44),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中分化、低分化与高分化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中伴有淋巴结转移者T抗原阳性率为74.2%(66/89)、无淋巴转移者为35.3%(6/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中伴有肝转移者T抗原阳性率为100%(8/8)、无肝转移者为53.1%(52/9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中伴有腹膜转移者T抗原阳性率为90.0%(9/10),无转移者为53.1%(51/9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抗原的表达与胃癌的部位无关(P>0.05);T抗原阳性与T抗原阴性患者术后生存率相比,Ⅰ、Ⅱ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Ⅲ、Ⅳ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抗原在胃癌有高表达而在良性溃疡中无表达,T抗原的表达与胃癌的部位无关,T抗原的表达随着胃癌的分期、分化及淋巴结、肝、腹膜转移而升高,T抗原表达的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率差,因此T抗原可能成为胃癌预后判断的一个良好指标。
- 徐克群张维关乃富鲍永仪
- 关键词:胃肿瘤预后免疫组织化学
- 胃排空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3
- 2011年
- 胃动力检查是诊断有消化道症状患者胃肠动力改变的重要检查方法,而胃排空检查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项目。目前有多种胃排空检测方法在临床上应用,此文阐述了近年来胃排空功能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林敏郁立菲徐克群薛乐宁
- 关键词:胃排空胃轻瘫
- 原花青素经ROS介导的SIRT3/HIF-1α轴抑制缺氧PANC-1细胞增殖的研究
- 2023年
- 目的:探讨原花青素抑制缺氧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GEPIA网站预测SIRT3与HIF-1α基因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采用厌氧培养袋物理诱导法模拟PANC-1细胞体内缺氧环境,分为常氧对照组、模型组及原花青素低(15μg/mL)、中(30μg/mL)、高(60μg/mL)浓度组;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原花青素对PANC-1细胞活力的影响;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水平;采用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采用生化试剂盒检测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SIRT3、HIF-1α蛋白表达。结果:GEPIA数据库预测SIRT3的表达在胰腺癌中具有上调趋势,而HIF-1α表达显著上调且两者呈正相关;在缺氧条件下,CCK-8实验表明原花青素可显著抑制PANC-1细胞的活性;原位荧光检测表明模型组细胞中ROS水平显著升高且未见明显凋亡,原花青素能逆转细胞中ROS水平并诱导凋亡;抗氧化活性检测显示模型组细胞中SOD活性显著降低而T-AOC显著升高,原花青素则以浓度依赖性提高PANC-1细胞中SOD活性及T-AOC;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SIRT3表达无明显改变,HIF-1α表达显著上调,原花青素能显著下调PANC-1细胞中SIRT3、HIF-1α蛋白表达。结论:原花青素可抑制胰腺癌细胞系PANC-1增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ROS介导的SIRT3/HIF-1α信号通路有关。
- 师豪朱颖蔚徐克群蒋华
- 关键词:原花青素活性氧缺氧
- 胃癌组织中MDM2、Sp1蛋白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探讨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MDM2、Sp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取自本院经病理确诊为胃癌的患者30例,Western-blot法检测胃癌标本中MDM2、Sp1蛋白的表达,幽门螺杆菌的检测采用Giemsa染色法。结果 30例胃癌患者中Hp阳性18例,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上调MDM2、Sp1蛋白表达。结论 Hp感染可能通过上调Sp1表达增加,通过对mdm2基因启动子区的调节进而导致胃癌中MDM2表达明显增加。
- 王晓勇徐克群谭勇林敏薛乐宁
- 关键词:MDM2SP1幽门螺杆菌胃癌
- 抵抗素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罗格列酮防治作用的研究
- 第一部分、急性水肿型及急性坏死型胰腺炎大鼠模型的制作。
目的:建立简便、易复制、重复性好的急性水肿型胰腺炎(AEP)和急性坏死型胰腺炎(ANP)模型,为实验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提供实验动物模型。
...
- 徐克群
-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抵抗素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罗格列酮
- 文献传递
- 抵抗素在大鼠急性胰腺炎中的表达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检测抵抗素在大鼠急性胰腺炎(AP)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胰腺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40只SD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急性水肿性胰腺炎(AEP)组和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组。AEP组腹腔注射雨蛙素,ANP组腹腔注射精氨酸,正常组未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测定大鼠血清淀粉酶、抵抗素、TNF-α、IL-1β、C反应蛋白(CRP)水平,记录胰腺/体重比值,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胰腺组织抵抗素蛋白表达,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胰腺组织抵抗素mRNA表达。结果抵抗素主要定位于胰腺腺泡细胞的胞质内。AEP组血清淀粉酶水平、胰腺/体重(g/kg)比值、胰腺组织病理评分、抵抗素mRNA表达量及血清抵抗素、IL-1β、TNF-α和CRP水平分别为(4377±343)U/L、(8.67±1.43)、(5.39±0.26)、(2.04±0.19)、(10.21±1.34)ng/ml、(184.18±45.24)pg/ml、(194.24±44.81)pg/ml、(3586±63)ng/ml;ANP组分别为(6750±322)U/L、(9.33±1.76)、(7.81±0.28)、(3.29±0.30)、(15.14±0.84)ng/ml、(349.31±94.54)pg/ml、(315.59±37.04)pg/ml、(4345±244)ng/ml。两组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的(1442±183)U/L、(4.34±0.42)、(1.10±0.21)、(0.88±O.08)、(5.13±0.74)ng/ml、(108.74±31.03)pg/ml、(106.44±21.31)pg/ml和(2895±165)ng/ml(P〈0.01),且该两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血清抵抗素水平与CRP、TNF-α、IL-1β水平及胰腺组织病理评分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11、0.871、0.794和0.812(P〈0.01)。结论抵抗素与AP的发生、发展有关,其检测结果可能是评估AP严重程度的有价值的指标之一.
- 徐克群沈云志龚燕芳满晓华吴洪玉金晶
- 关键词:胰腺炎抵抗素C反应蛋白TNF-ΑIL-1Β
- 抵抗素与急性胰腺炎被引量:4
- 2008年
- 2001年Steppan等在研究抗糖尿病的新药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thiazolidinediones,TZDs)作用机制时,发现在小鼠脂肪细胞中由脂肪细胞特异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可引起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故命名为抵抗素(resistin)。此后,它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大多集中在胰岛素抵抗、肥胖和2型糖尿病方面。最新研究发现抵抗素与炎症和炎症相关性疾病有关,因此,抵抗素可能与AP有关。本文就抵抗素与AP做一综述。
- 徐克群沈云志
- 关键词:抵抗素急性胰腺炎胰岛素增敏剂脂肪细胞噻唑烷二酮多肽类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