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应用心电和外周脉搏双门控触发扫描技术采集QRS波触发窗的MR信号的可行性,初步探索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选择15名健康志愿者,年龄26~30岁,平均(27.53±1.73)岁,连接心电监测和指脉监测并进行颈动脉M型二维超声检查,分析每位受试者心动周期、指脉脉搏波和颈动脉搏动波的时相偶联关系。根据该偶联关系,交互应用心电和外周脉搏双门控触发,通过调整序列参数和触发延迟时间,应用3.0 T磁共振扫描机对15名健康志愿者的双侧颈动脉分别在心动周期QRS波触发窗和常规心脏舒张期采集信号,采用T1WI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DIR-TSE)扫描。比较各位受试者两个不同采集时相获得的颈动脉壁图像质量。对1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采用上述技术进行门控成像,比较不同采集条件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显示情况。结果 15名受试者在监测期间心率波动范围为52~71次/min[(62.93±6.14)次/min],每位受试者心动周期、指脉脉搏波和颈动脉搏动波的时相偶联关系较一致,即指脉脉搏P波比心脏R波延迟(61.95±1.01)%R-R间期,颈动脉搏动C波比心脏R波延迟(21.10±0.78)%R-R间期。通过交互应用心电和外周脉搏双门控触发,可以获取心动周期QRS波触发窗的MR信号,且该采集窗获取的图像质量与在常规心脏舒张期获取的图像质量无显著性差异(χ2值0.75,P值0.388,Fisher精确概率P值0.669),图像信噪比(signal to noise,SNR)两者无显著差异(t值-1.78,P值0.076)。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大小及形态在不同采集时相并不相同。结论交互应用心电和外周脉搏双门控触发扫描技术,能够实现对常规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窗的MR信号采集。利用该技术,可以开展对颈动脉等搏动脏器的门控成像,获得更丰富的图像信息。
平山病(Hirayama disease)又名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juvenile muscular atrophy of the distal upper extremity,JMADU),是一种与颈椎屈曲活动相关的良性自限性颈脊髓疾病。该病主要集中于日本,由日本学者平山惠造(Keizo Hirayama)于1959年首次报道。我国自1990年后报道该病190余例,亚洲其他国家如韩国、印度以及欧洲部分国家亦有散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