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涛
- 作品数:24 被引量:170H指数:5
- 供职机构: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调查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变化,进一步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来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30例健康个体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亚组。采用ELISA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VEGF和hs-CRP浓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VEGF和hs-CR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3组患者两两比较时发现AMI组患者的血清VEGF和hs-CRP浓度显著高于SAP、UAP组,UAP组患者血清VEGF和hs-CRP浓度高于SAP组(P〈0.05);冠心病患者的VEGF和hs-CR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ROC则表明两指标对冠心病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血清VEGF和hs-CRP浓度的变化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和准确度比较高,可以作为评估冠心病患者病情变化及预测心血管事件事件发生与发展的指标。
- 董政孙黎明王怡练徐海涛王罗卿
- 关键词:冠心病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
-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 2016年
-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且在术后1年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的患者共计610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分成A、B两组。A组(72例)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组,B组(538例)为术后非狭窄组,探讨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及RDW与其相关性。结果与B组RDW(13.2%±0.84%)比较,A组(13.7%±0.91%)明显较高(P=0.01),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是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2.669,95%CI:1.116~1.482,P﹤0.01)。结论 RDW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独立相关,且是其独立的预测因素。
- 陈铁汉孙黎明王怡练徐海涛董政王罗卿
- 关键词:红细胞分布宽度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支架内再狭窄
- 实时声学造影结合多巴酚丁胺负荷评价存活心肌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评价实时心肌声学造影(RT-MCE)联合多巴酚丁胺负荷检测存活心肌的临床价值。方法:43例患者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左心室室壁运动减弱,同时能行血运重建术的共获得237个心肌节段。血运重建前3天内行心肌声学造影,观测静脉滴注多巴酚丁胺前后室壁运动区域心肌微循环造影剂充盈增强程度,改善≥1分认为存在存活心肌;血运重建术后3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同术前做比较,室壁运动改善≥1分判断存在存活心肌。结果:冠脉血运重建术3个月后,室壁运动改善有155个节段,无改善有82个节段。MCE评价有存活心肌为158个节段,无存活心肌79个节段,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91.6%、80.5%、87.7%。结论:MCE联合药物负荷能较准确的预测存活心肌,存活心肌的检测有助于鉴别哪些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再血管化后收益,优化治疗方案,指导临床诊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 徐海涛孙黎明王红玉
- 关键词:心肌声学造影存活心肌血运重建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卵泡抑素样蛋白1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通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卵泡抑素样蛋白1(FSTL1)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研究,探讨ACS患者血清FSTL1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CS患者123例、稳定型心绞痛25例及对照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FSTL1水平,采用目测法及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法确定冠状动脉病变,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ACS各组中血清FSTL1水平明显均高于NC组和SAP组(P<0.01);2ACS患者血清FSTL1水平与冠脉病变范围呈相关趋势(P<0.01),血清FSTL1水平(经自然对数转化,LnFSTL1)在单支病变组(2.38±0.28)、双支病变组(2.43±0.26)、多支病变组(2.57±0.29)依次明显升高,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F=5.25,P=0.007)。结论:1ACS患者血清FSTL1水平明显升高;2冠脉病变范围越大,血清FSTL1水平升高越明显,测定血清FSTL1水平对于ACS患者病情评估、预后评判可能有一定临床价值。
- 孙黎明陈斌朱映红周哲徐海涛汪明琅
-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冠状动脉病变
-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肪因子Vaspin的影响被引量:111
- 2015年
-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组织来源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7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10 mg/d)与阿托伐他汀组(20 mg/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清Vaspin水平,观察药物治疗前后冠心病患者血清Vaspin水平变化。结果:药物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瑞舒伐他汀组较阿托伐他汀组血清Vaspin水平明显增高(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两组患者的血清Vaspin水平与血TC、TG、LDL-C、HDL-C和hs-CRP无相关性(P>0.05)。结论:与阿托伐他汀相比,瑞舒伐他汀更能有效增高血清Vaspin水平。
- 王罗卿孙黎明王怡练徐海涛董政
- 关键词:冠心病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脂肪因子VASPIN
- 孤立性房颤患者不对称二甲精氨酸水平变化的临床研究
- 2017年
- 目的:研究孤立性房颤(lone atrial fibrillation,LAF)患者不对称二甲精氨酸水平(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ADMA)的变化,探讨其内皮功能损害的特点。方法:选取在2014年12月—2017年1月80例符合入组条件的LAF病例为LAF组,选择同期体检的窦性心律志愿者80例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以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ADMA水平。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F组静息心率、体重指数、左房内径、ADMA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所有研究对象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房颤、心率、吸烟、胆固醇值是预测ADMA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对于LAF组病例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房颤持续时间、吸烟、胆固醇值是预测ADMA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LAF同样可以引起全身血管内皮损害;房颤持续时间、吸烟、胆固醇值是房颤患者内皮功能受损程度的重要预测因子。
- 汪明琅董政王罗卿葛鲁敏姚力胡文静徐海涛孙黎明王怡练
- 关键词:孤立性房颤
- 一种适用于桡动脉穿刺点的止血器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适用于桡动脉穿刺点的止血器,包括止血部,在止血部的两侧设有与手腕配合的腕带,所述止血部设有能向内弹出压住穿刺点的止血弹片,止血弹片的中部设有向内凸起的长方形止血平片,止血平片上设有止血敷料,所述止血敷料由...
- 王怡练孙黎明王罗卿徐海涛汪明琅
- 文献传递
-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病疗效观察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依伦平)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共入选6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给予依伦平降压治疗12周。检测治疗前及治疗1周、2周、4周、8周、12周时血压,使用美国GEvivid7彩色心脏超声采集治疗前后左心室肥厚及心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前后收缩压平均降低28.2mmHg,舒张压平均降低18.2mmHg,治疗12周时53例患者舒张压<85mmHg,达标率为88.3%。结论依伦平降压疗效好,依从性好,不良反应少;且能逆转左心室肥厚,改善心功能。
- 徐海涛王红玉
-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达标率
- PCI术后短期内应用强化他汀治疗对糖耐量异常患者血糖影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短期内应用强化他汀类药物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合并糖耐量异常(IGT)患者术后血糖影响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1月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PCI治疗的IGT患者126例,将其随机分成强化组和常规组,各63例。强化组患者在PCI术前给予20mg瑞舒伐他汀顿服,术后以每晚20mg口服1个月,之后改为每晚10mg口服治疗;常规组患者在PCI术前后一直予以10mg瑞舒伐他汀口服治疗。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规范化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扩血管等药物常规治疗,在PCI围手术期均予以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随访并记录患者在术后1个月及3个月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和新发糖尿病例数。结果两组与治疗前相比较,血脂指标TC、LDL—C(1、3个月)降低,血糖指标2hPG(1、3个月)升高,新发糖尿病例数(1、3个月)增加,而FPG、HbA1c(1、3个月)无显著变化,其中强化组治疗1个月后与常规组同期相比较,TC、LDL—C降低幅度更明显,2hPG、新发糖尿病例数升高幅度更明显,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治疗3个月后两组相比较,上述指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后短期内应用强化他汀治疗可使糖耐量异常患者易发生他汀类药物相关的糖尿病,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 陈铁汉孙黎明王怡练徐海涛董政
- 关键词:强化他汀治疗PCI术糖耐量异常糖尿病
- 心房颤动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评价定量检测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type-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对心房颤动患者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一步夹心法检测196名健康体检者、196例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清H-FABP,同时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MB,CK-MB),并作比较。结果:房颤组治疗前、治疗后及对照组的H-FABP值分别为(2.8±1.3)μg/L,(2.3±1.4)μg/L和(1.6±1.1)μg/L;cTnI值分别为(0.26±0.05)μg/L,(0.23±0.06)μg/L和(0.05±0.02)μg/L;CK-MB值分别为(12.8±3.6)U/L,(13.6±3.1)U/L和(12.1±2.7)U/L。血浆H-FABP水平房颤组治疗前、治疗后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cTnI水平在房颤治疗前、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CK-MB水平房颤组治疗前、治疗后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清H-FABP对心房颤动患者有较重要的临床价值。
- 王怡练孙黎明王伟滕士阶徐海涛
- 关键词:心房颤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