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爱平

作品数:22 被引量:466H指数:10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医学发展基金重点研究项目“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纤维化
  • 9篇肝纤维化
  • 7篇病理
  • 6篇肝病
  • 5篇慢性
  • 5篇病理学
  • 4篇双盲
  • 4篇非创伤性
  • 3篇血清
  • 3篇氧化苦参
  • 3篇氧化苦参碱
  • 3篇异甘草酸镁
  • 3篇慢性肝
  • 3篇慢性肝病
  • 3篇酒精
  • 3篇酒精性
  • 3篇酒精性肝病
  • 3篇苦参
  • 3篇苦参碱
  • 3篇安慰剂

机构

  • 12篇上海第二医科...
  • 8篇上海市闸北区...
  • 7篇第二军医大学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上海第二医科...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上海市传染病...
  • 4篇上海市消化疾...
  • 3篇复旦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浙江大学医学...
  • 3篇上海市普陀区...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解放军第八五...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作者

  • 22篇曹爱平
  • 21篇曾民德
  • 18篇陆伦根
  • 10篇范竹萍
  • 7篇杨文卓
  • 6篇李继强
  • 5篇蔡雄
  • 4篇贾一韬
  • 4篇李成忠
  • 4篇宋育林
  • 4篇万谟彬
  • 4篇巫善明
  • 4篇邱德凯
  • 3篇朱金水
  • 3篇苏炳华
  • 3篇叶军
  • 3篇张清波
  • 2篇沈镭
  • 2篇陈红专
  • 2篇胡德昌

传媒

  • 8篇肝脏
  • 5篇中华肝脏病杂...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胃肠病学
  • 1篇中国临床药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国卫生统计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4篇2001
  • 5篇2000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异甘草酸镁治疗ALT升高的慢性肝病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多剂量、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被引量:69
2009年
目的通过与阳性药物复方甘草酸苷比较,观察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ALT升高的慢性肝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双盲、多剂量、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试验设计,480例患者随机进入异甘草酸镁100mg/d剂量组(A组,180例)、150mg/d剂量组(B组,180例)和阳性药复方甘草酸苷对照组(C组,120例)。试验A组: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00mg加入到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试验B组: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50mg加入到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120mg加入到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为4周,停药2周后随访。治疗前、治疗第2周、第4周和停药后2周观察症状、体征及ALT、AST变化情况;治疗前、治疗第4周观察其他肝功能指标。采用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计数资料,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等级资料。组内疗效指标比较采用非参数的符号秩和检验方法,组间疗效指标比较采用中心效应的方差分析法或CMH方法。结果412例患者按方案完成研究,其中A组152例,B组160例,C组100例。治疗2周和4周后,三组患者ALT、AST水平均明显下降(P值均〈0.05);治疗2周时的ALT下降幅度,B组明显大于C组(P〈0.01),治疗4周时ALT下降幅度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A、B、C组ALT改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9%、91.76%、88.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A、B、C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和总体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41%、89.86%、86.46%和72.22%、73.53%、68.47%,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停药后,三组患者均无明显反跳。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可以安�
茅益民曾民德陈勇陈成伟傅青春蔡雄巫善明陈亚岗孙樱李军隋云华赵伟陆伦根曹爱平陈红专
关键词:异甘草酸镁注射液
氧化苦参碱防治二甲基亚硝胺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0
2003年
目的 观察氧化苦参碱预防及治疗大鼠肝纤维化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二甲基亚硝胺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观察氧化苦参碱 (30mg/kg、90mg/kg)干预前后肝指数、血及肝组织生化、羟脯氨酸含量、肿瘤坏死因子 (TGF) β1mRNA表达水平、电镜及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 氧化苦参碱干预组较模型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下降 ,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及TGF β1mR NA表达水平降低 (P <0 .0 1) ;干预组肝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较模型组升高 ,而丙二醛低于模型组 ;电镜显示肝细胞损伤减轻 ,病理组织学改善。结论 氧化苦参碱对二甲基亚硝胺诱导的肝纤维化有预防及治疗作用 ,其部分机制为通过抗脂质过氧化而保护肝细胞。
杨文卓曾民德范竹萍茅益民陆伦根曹爱平
关键词:氧化苦参碱肝纤维化二甲基亚硝胺
国产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周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被引量:30
2007年
目的评价国产阿德福韦酯(优贺丁)片10mg/d治疗HBeAg阳性的中国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48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研究设计。前12周双盲阶段,240例患者按2:1的比例随机进入优贺丁组(160例)或安慰剂组(80例);12~36周,所有患者均接受开放的优贺丁治疗;36~48周原双盲阶段中接受优贺丁治疗的患者重新按1:3的比例随机分入安慰剂组(A组,40例)或继续优贺丁治疗组(B组,120例),而第一阶段服用安慰剂的患者(C组,80例)在此阶段将继续接受优贺丁治疗。主要疗效评估指标为血清HBV DNA的变化情况,次要疗效评估指标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复常率、HBeAg阴转率和HBeAg的血清转换率。结果12周时,A、B组HBV DNA中位数水平较基线分别降低2.43和2.54log10拷贝/ml,均显著好于C组(P<0.05);36周时,A、B、C组HBV DNA水平中位数较基线分别降低了3.57、3.24和3.29log10拷贝/ml;48周时,B、C组患者HBVDNA中位数水平分别较基线时下降3.58和3.38log10拷贝/ml,而A组则恢复到7.37log10拷贝/ml。12周时,A、B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17.50%和25.83%,显著高于C组的1.25%(P分别均<0.01);36周时,A、B、C组HB VDNA转阴率分别为37.50%、26.67%和28.75%,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45);48周时,B、C组HBV DNA转阴率持续升高达到34.17%和31.25%,而A组则降为7.50%。48周时,B、C组ALT复常率持续升高达75.25%和64.06%,A组则由36周时的75.68%降为28.57%;B组HBeAg转阴率和血清转换率分别为6.42%和4.55%。安全性方面,研究期间各治疗组血清肌酐及血磷值平均水平同基线相比无变化。结论优贺丁片10mg/d剂量治疗48周HBeAg阳性的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效和安全。
茅益民曾民德魏来谢青陆志檬牛俊奇陈亚岗雷秉钧张鸿飞杨积明李军唐勤吴国祥曹爱平
关键词:阿德福韦酯慢性乙型肝炎
异甘草酸镁对培养肝细胞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1
2006年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对肝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含不同浓度异甘草酸镁的培养基(0、0.001、0.01、0.1、1.0、10.0、100.0mg/ml)培养肝细胞,通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和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法)检测异甘草酸镁对肝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同时观察其形态变化。结果在所设加样量范围内,与空白对照组(0mg/ml)比较,培养基所含的异甘草酸镁浓度为1.0mg/ml时,对张氏肝细胞具有明显的促进增殖作用;10.0mg/ml时,其促增殖作用达到最高峰,而100.0mg/ml时,则出现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异甘草酸镁对肝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影响,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对肝细胞具有明显的促进增殖作用。
陈尉华徐中南陆伦根曾民德刘梅茅益民曹爱平夏春光房静远
关键词:异甘草酸镁肝细胞增殖
枸杞多糖防治大鼠酒精性肝病的形态学观察被引量:36
2002年
目的 :建立一个简单易行的酒精性肝病动物模型 ,并观察枸杞多糖 (LBP)对它的保护作用。 方法 :采用酒精饮料 (酒精浓度从 5 %递增至 4 0 % ,终浓度为 4 0 % ,共计 2 9周 )复制酒精性肝病模型 ,2 5周时剩余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两个剂量的LBP防治组 (2 5 0mg/kg和 10 0 0mg/kg)。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形态学改变。 结果 :模型组所有大鼠均出现了程度不等的肝脂肪变性、酒精性肝炎。电镜下 ,部分肝细胞可见线粒体肿胀或空泡变 ,肝血窦内可见异常增生的胶原纤维。与模型组相比 ,LBP组肝形态学明显改善。大剂量 (10 0 0mg/kg)效果更优。 结论 :LBP对大鼠酒精性肝病模型能改善线粒体的形态、减轻肝细胞的脂肪变性和炎症坏死程度。
宋育林曾民德陆伦根范竹萍茅益民杨文卓曹爱平
关键词:枸杞酒精性肝病病理学
氧化苦参碱对HBV转基因鼠HBV抗原表达的抑制作用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对HBV转基因鼠表达HBsAg, HBeAg,HBcAg的抑制作用,探讨氧化苦参碱抗HBV的机制. 方法:用显微注射法建立HBV转基因鼠动物模型,并进行HBV整合和表达鉴定.获得的HBV复制型转基因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用生理盐水(9只),氧化苦参碱50 mg/kg (8只)和100 mg/kg(9只)腹腔注射,1次/d,30 d后处死,取肝组织定量测定HBsAg和HBeAg的量,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肝组织表达HBsAg和HBcAg. 结果:HBV转基因鼠经氧化苦参碱治疗后,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肝脏组织HBsAg的量有所降低,但统计学无显著差异(F=1.29,P>0.05);而HBV转基因鼠经氧化苦参碱高和低剂量组治疗后,肝脏组织HBeAg量明显降低(F=9.09, P<0.01),但在氧化苦参碱高和低剂量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F=1.58,P>0.05).肝脏组织免疫组化HBsAg和HBcAg 检测结果显示生理盐水组,氧化苦参碱低和高剂量组肝组织内HBsAg阳性细胞数变化不明显,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X2=1.61,P>0.05).氧化苦参碱高剂量组肝组织内HBcAg 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X2=4.73,P<0.05),而生理盐水组与氧化苦参碱低剂量组,氧化苦参碱低和高剂量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陆伦根曾民德茅益民李继强邱德凯沈朝晖宋育林曹爱平
关键词:氧化苦参碱HBV抗原动物模型
临床试验中的病例报告表被引量:13
2000年
曹爱平苏炳华丁德云王纪佐陈清棠姚晨
关键词:病例报告表
复方法莫替丁咀嚼片治疗酸相关性疾病引起的烧心、反酸等症状的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试验
2010年
目的观察复方法莫替丁咀嚼片治疗酸相关性疾病引起的烧心、反酸等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试验设计,240例患者按1∶l比例随机进入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有症状时,先口服法莫替丁模拟胶囊1粒,后咀嚼复方法莫替丁咀嚼片1片。B组:有症状时,先口服法莫替丁胶囊1粒,后咀嚼复方法莫替丁模拟咀嚼片1片。无症状时,两组均于睡前先服用胶囊,后咀嚼片剂。试验药和对照药一日不超过2片或2粒。疗程7 d。治疗前及治疗每天分别对烧心、反酸、上腹痛等症状进行评分,每剂服药后5、10、15、20、30、40、50、60、120 min时进行观察。结果 227例患者按方案完成研究,A组114例,B组113例。第1天:A组服药10 min和15 min后烧心症状的即刻缓解率分别为31.63%和44.90%,显著高于B组(P分别为0.006 7和0.037 0);A组服药后10~60 min内各时间点反酸、上腹痛症状的即刻缓解率均显著高于B组(P均<0.05);A组服药5 min后总体症状的即刻缓解率为17.70%,至60 min内各时间点总体症状的即刻缓解率均显著高于B组(P分别<0.05)。第2~7天各症状的即刻缓解率与第1天类似。A组所有症状完全缓解时间在50 min之内,治疗第1天和第2天,完全缓解时间分别为(46.57±27.39)min和(40.95±22.02)min,显著快于B组(P分别为0.010 6和0.006 2)。本研究发生不良事件7起,均在B组,A组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复方法莫替丁咀嚼片较法莫替丁胶囊更快速缓解酸相关性疾病引起的烧心、反酸、上腹痛等症状。
茅益民戈之铮韩英郑力张玫汤辛谢鹏雁田雨姜慧卿冯志杰曹爱平曾民德
关键词:复方法莫替丁咀嚼片法莫替丁酸相关性疾病多中心临床试验
Kappa分析在肝穿刺活检病理诊断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0年
目的 用Kappa分析来检验和控制肝活检病理诊断的质量。 方法 把通常的肝活检病理诊断和本课题组所采用的 3名专家独立读片的方法用Kappa分析进行检验和比较。 结果 通常的肝活检病理诊断 ,肝脏炎症分级的最高Kappa值为 0 .4882 ,P <0 .0 0 0 1,一致性适中 ;肝纤维化分期的最高Kappa值为 0 .2 785 ,P =0 .0 0 0 3 ,但一致性较弱。采用 3名专家独立读片的方法 ,肝炎症分级的最小Kappa值为 0 .80 77,最大为 0 .986 3 ,P均小于 0 .0 0 0 1,平均值为 0 .9176 ,一致性最佳 ;肝纤维化分期最小的Kappa值为 0 .75 33 ,最大为 0 .912 7,P均小于 0 .0 0 0 1,平均值为 0 .814 4 ,一致性最佳。结论 采用 3名专家独立读片的方法 ,病理诊断质量极佳 ,可达到课题设计的要求。
苏炳华魏朝晖何清波曹爱平茅益民陆伦根范竹萍李成忠万谟彬曾民德
关键词:肝纤维化病理诊断
探索异甘草酸镁治疗ALT升高慢性肝炎安全、有效剂量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被引量:18
2009年
目的探索不同剂量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ALT升高的慢性肝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试验设计,180例患者按1∶1∶1比例随机进入安慰剂对照组(A组)、异甘草酸镁100mg/d剂量组(B组)和200mg/d剂量组(C组)。A组:空白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加入到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B组: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00mg加入到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C组:异甘草酸镁注射液200mg加入到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为4周。治疗前、治疗后每周分别观察ALT;治疗前、治疗第2周、4周分别观察其他肝功能。结果165例患者按方案完成研究,A组56例,B组53例,C组56例。从治疗1周起至疗程结束,B组和C组均较A组能更显著地降低ALT水平(P均<0.05)。至第4周,B组、C组ALT复常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0.71%和83.93%、82.46%和96.49%,B组和C组的总有效率均显著分别高于A组(P值均<0.05),C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P=0.0255)。仅B组1例发生不良反应,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00mg/d和200mg/d剂量的异甘草酸镁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ALT升高慢性肝炎。
茅益民陆伦根蔡雄巫善明陈成伟傅青春曹爱平陈红专曾民德
关键词: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慢性肝病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