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子华

作品数:31 被引量:57H指数:4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细胞
  • 8篇肿瘤
  • 7篇凋亡
  • 5篇免疫
  • 5篇鼻咽
  • 4篇粘膜
  • 4篇上皮
  • 4篇神经元
  • 4篇皮素
  • 4篇内皮
  • 4篇内皮素
  • 4篇基因
  • 4篇分化
  • 3篇大细胞
  • 3篇神经元凋亡
  • 3篇皮质
  • 3篇皮质神经
  • 3篇皮质神经元
  • 3篇免疫组化
  • 3篇鼻咽癌

机构

  • 31篇暨南大学
  • 15篇暨南大学附属...
  • 2篇暨南大学第三...
  • 1篇深圳市人民医...
  • 1篇珠海市妇幼保...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暨南大学第四...
  • 1篇广东省佛山市...

作者

  • 31篇曾子华
  • 11篇郑佩娥
  • 6篇沈丽佳
  • 6篇李红
  • 5篇徐安定
  • 5篇蒋光愉
  • 5篇郭莉
  • 5篇狄静芳
  • 4篇李辉
  • 4篇廖剑辉
  • 4篇谢作煊
  • 4篇卓文燕
  • 4篇苗海锋
  • 3篇钟瑛
  • 3篇谭少华
  • 3篇吴宜娟
  • 3篇夏明汗
  • 2篇陈艳宇
  • 2篇王继群
  • 2篇康小玲

传媒

  • 4篇暨南大学学报...
  • 3篇肿瘤防治研究
  • 3篇广东牙病防治
  • 2篇临床口腔医学...
  • 2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国外医学(肿...
  • 1篇中国寄生虫病...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临床耳鼻咽喉...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细胞生物学杂...
  • 1篇癌症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年份

  • 2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7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4篇1996
  • 2篇1995
  • 2篇1994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造釉细胞瘤的组织发生及研究现状
1997年
造釉细胞瘤的组织发生及研究现状暨南大学医学院口腔病理教研室(510632)沈丽佳综述暨南大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曾子华校造釉细胞瘤是一种较常见的牙源性肿瘤,虽为良性,但因具有明显的局部浸润、破坏颌骨和高复发率的特点而引起重视。造釉细胞瘤因肿瘤组织及细胞的...
沈丽佳曾子华
关键词:造釉细胞瘤牙源性肿瘤
大鼠鼻咽粘膜电镜标本的制作
1996年
大鼠鼻咽粘膜电镜标本的制作曾子华廖剑辉古建鼐(暨南大学医学院病理解剖学教研室510632,广州)关键词:大鼠;鼻咽粘膜;电镜标本中图分类号:R329-33我国广东等地为鼻咽癌的高发区,鼻咽癌的发生学已有很多研究。为了全面了解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湖南...
曾子华廖剑辉古建鼐
关键词:鼻咽粘膜电镜标本鼻咽癌发生学
促结缔组织增生型成釉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03年
目的 阐明促结缔组织增生型成釉细胞瘤 (desmoplasticameloblastoma,DA)的好发部位、X线表现、病理特征及预后 ,并与经典型成釉细胞瘤鉴别。方法 报道 1例DA ,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X线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预后进行探讨。结果 DA是由大量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与散在的牙源性上皮巢组成。结论 促结缔组织增生型成釉细胞瘤的好发部位、X线表现、病理特征和预后与经典型成釉细胞瘤有较明显的差异。
阮萍沈丽佳曾子华赖仁发季晨阳
关键词:成釉细胞瘤X线表现好发部位DA上皮
不同浓度外源性内皮素1刺激大鼠脑皮质神经元增加释放一氧化氮:首次国内实验直接证实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内皮素1刺激大脑皮质神经元增加释放一氧化氮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3/2003-02在暨南大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组织移植与免疫实验中心实验室进行。①取新生SD大鼠大脑皮质细胞,神经元体外原代培养至第7天,以10,100nmol的内皮素1刺激神经元,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以硝酸还原酶法测定间接反映一氧化氮的含量,检验内皮素1对神经元释放一氧化氮的累积效应。分别检测加药前、加药后30min,6h培养基中的一氧化氮浓度。②将培养的神经元分成5组,对照组,10nmol/L内皮素1组、10nmol/L内皮素1+3μmol/L选择性内皮素受体A抗拮剂BQ123组、10nmol/L内皮素1+3μmol/L选择性内皮素受体B抗拮剂BQ788组、10nmol/L内皮素1+3μmol/L非特异性内皮素受体抗拮剂PD145065组。测定加药后6h各培养液中一氧化氮浓度。结果:①10nmol/L,100nmol/L内皮素1组在加药后30min一氧化氮浓度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加药后6h培养液中一氧化氮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②10nmol/L内皮素1组和100nmol/L内皮素1组在加药30min和6h时一氧化氮浓度基本一致(P>0.05)。③不同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对外源性内皮素1刺激神经元释放一氧化氮的影响:10nmol/L内皮素1组、10nmol/L内皮素1+3μmol/L选择性内皮素受体A抗拮剂BQ123组一氧化氮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10nmol/L内皮素1+3μmol/L选择性内皮素受体B抗拮剂BQ788组、10nmol/L内皮素1+3μmol/L非特异性内皮素受体抗拮剂PD145065组明显低于10nmol/L内皮素1组(P<0.01)。结论:10nmol/L和100nmol/L内皮素1对培养液中一氧化氮的影响基本接近,提示内皮素1对皮质培养神经元释放一氧化氮增加的作用在10~100nmol/L间无剂效关系。选择性内皮素受体B抗拮剂BQ788或非特异性内皮素受体抗拮剂PD145065可完全阻断内皮素1刺激神经元释放一氧化氮的作用,选择性内皮素受体A抗拮剂BQ123
徐安定谭泽峰谭少华狄静芳曾子华郑仕富
关键词:神经元内皮缩血管肽1一氧化氮
内皮素1增高对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凋亡的作用(英文)被引量:2
2005年
背景:作为一种强效血管和神经活性肽,内皮素1在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病理生理情况下表达增加,可能对神经组织产生有害作用。然而,增高的内皮素1有无直接诱导神经元凋亡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内皮素1有无直接诱导原代培养神经元凋亡的作用。设计:以细胞为研究对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和一所大学的病理学教研室、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组织与移植免疫实验中心。材料:实验于2001-03/2002-02在暨南大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和生命科学和技术学院组织移植与免疫研究所实验室进行。来自于新生大鼠大脑皮质的原代神经元培养,新生大鼠由中山大学医学中心动物研究所提供。干预:原代大脑皮质神经元培养5d后分别加入0.2,20nmol/L内皮素1处理24h,用AnnexinV,Hoechst33258染色半定量测定细胞凋亡。再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定量检测内皮素受体A拮抗剂或内皮素受体B拮抗剂对20nmol/L内皮素1诱导神经元凋亡的效果。对照组加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内皮素1直接诱导培养神经元凋亡的作用,以及其通过的ET受体亚型。结果:加入0.2nmol/L内皮素124h后,Annexin-V和Hoechst33258阳性染色细胞率分别为(23.00±9.96)%,(9.82±0.9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犤(Annexin-V:(13.50±3.35)%;
徐安定杨万勇曾子华狄静芳苗海锋吴宜娟卓文燕
关键词:内皮缩血管肽神经元受体
牙源性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
2000年
目的 通过对罕见的牙源性透明细胞癌 (ClearCellOdontogenicCarcinoma,CCOC)临床病理特征的分析 ,探讨其组织学形态与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 1例CCOC进行了组织学、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及透射电镜研究。结果 肿瘤细胞的CK、EMA阳性。透明细胞PAS染色阳性 ,消化后阴性 ,电镜证实有糖原颗粒 ,且以线粒体明显增生、肿胀为特征。结论 原发于颌骨内的透明细胞癌 ,PAS染色及CK、EMA的阳性表达有助于牙源性透明细胞癌的诊断 ,并支持CCOC为牙源性上皮性肿瘤。肿瘤细胞的线粒体增生明显、线粒体内糖原沉积的特征可能与其侵袭力强 ,复发、转移早等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
沈丽佳曾子华谢作煊谢立群
关键词:超微结构
乳腺常见疾病的钼靶X线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乳腺增生病,乳腺纤维腺瘤三大乳腺疾病的钼靶X线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乳腺常见疾病钼靶X线检查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本组82例病例中,乳腺癌占29.27%,X线诊断准确率为79.17%;良性肿瘤占17.07%,X线诊断准确率为57.14%;乳腺增生病占48.78%,X线诊断准确率为77.5%。结论大多数典型病例均能通过钼靶X线作出正确诊断,不典型者则需要结合其他临床检查以及病理检查进行确诊。
徐艳曾子华吴何嘉
关键词:钼靶X线
TSG101基因及其剪接变异体与肿瘤发生
2004年
抑癌基因TSG10 1及其在人类多种肿瘤和人体正常组织中产生的剪接变异体被认为与肿瘤发生有关。现综述TSG10 1基因及其剪接变异体的异常表达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郭莉曾子华
关键词:剪接变异体肿瘤分子结构
华支睾吸虫与二甲基亚硝胺诱发动物肝癌的初步实验研究被引量:7
1994年
本文报道用华支睾吸虫与二甲基亚硝胺诱发动物肝癌的实验结果。A组每只金地鼠通过胃管人工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30d后当鼠粪中查见华支睾吸由卵时开始自由饮服0.0025%二甲基亚硝胺溶液17周,结果11只鼠中4只诱发肝癌,1只诱发肝胆管癌和5只肝硬变。B组每只鼠仅自由饮服0.0025%二甲基亚硝胺溶液17周,15只鼠中3只诱发肝癌,5只肝硬变。C组每只鼠仅通过胃管人工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不饮服二甲基亚硝胺,12只鼠中仅6只发生肝硬变。空白对照的15只鼠均未发现病变。结果显示金地鼠饮服二甲基亚硝胺可引起肝细胞和胆管细胞恶变,而华支睾吸虫在肝内的寄生,可促使肝癌的发生。
王磊肖锡昌唐永煌曾子华
关键词:二甲基亚硝胺肝癌异形吸虫病
HPV和VEGF及ER在子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表达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HPV、VEGF和ER在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浸润性宫颈癌(ICC)中的表达,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提高宫颈上皮内瘤变及浸润性宫颈癌的诊断率。方法采用原位杂交(HC11)方法检测40例慢性宫颈炎、CINⅠ~Ⅱ组30例、CINⅢ组25例以及ICC组30例中高危HPV的表达,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病例中VEGF和ER的表达。结果慢性宫颈炎、CINⅠ~Ⅱ组织很少表达HPV,显著低于CINIU组织和ICC,差异有显著性(P〈0.05);慢性宫颈炎组织、CINⅠ~Ⅱ组织中很少表达VEGF,但是在CINIU组及ICC组织中呈高表达,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ER在慢性宫颈炎组织中呈高表达,在CINⅠ~Ⅱ组织有一定的表达,但在CINm及ICC中不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VEGF与高危HPV的表达存在正相关性,ER与高危HPV的表达无相关性,VEGF与ER表达亦无相关性。结论检测高危型HPV和VEGF是早期诊断CINHI及ICC是一个重要辅助方法,而ER表达缺失可能是宫颈癌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联合检测HPV、VEGF及ER的表达,有助于探讨CIN及ICC的发病机制及提高诊断率,但CIN及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
姜星曾子华周序珑王庆一
关键词:HPVVEGFER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肿瘤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