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剑虹
- 作品数:19 被引量:47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艺术更多>>
- 全球传播中我国媒体建构国际话语权的探究被引量:13
- 2010年
- 传媒是当下全球化社会争夺国际话语权的主要工具。全球传播中的西方媒体在国际话语权争夺战中构建了话语霸权,我国媒体处于劣势,且容易陷入"东方主义"逻辑的怪圈而失去主动权。由国家综合实力决定的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当前我国媒体应当主动设置中国议题,积极利用并适应新媒体,掌握国际受众的接受特点,提高国际传播质量,追求传播效果,建构与中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和持续上升的国际地位相对称的国际话语权。
- 吴世文朱剑虹
- 关键词:国际话语权媒体
-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教学模式探讨被引量:1
- 2015年
-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微信、手机电视、数字杂志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新媒体不断出现,以其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传播渠道广泛等特点带来了媒体环境的变革,新兴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法相继出现,新闻内容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发生了变化,这对传统媒体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变化改变了传统媒体的评论业务,进而必然对新闻评论的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应该对这种变化和影响有所思考,寻求新闻评论教学更好发展的对策。
- 朱剑虹
- 关键词:教学模式探讨新闻评论媒体环境社交媒体伦理教育手机电视
- 海派清口:城市文化的表演与想象被引量:1
- 2011年
- 海派清口举起的海派文化大旗和中产阶层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自我身份建构的需要,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但从本质上来说,海派清口仍然立足于固有的城市文化,使受众无法更新对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理解,难以形成新型的都市文化。
- 朱剑虹
- 关键词:海派清口身份认同
- 新闻传播学背景的“走转改”活动及其长效机制被引量:4
- 2012年
- "走转改"活动现阶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使其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自觉坚守和工作常态,就应当建立长效机制。构建"走转改"活动长效机制的关键在于使"走转改"活动制度化,从三个方面健全相应制度:建设舆情采集制度,确保走基层的常态化;改革媒体管理制度,确保转作风的常态化;改变新闻评价制度,确保改文风的常态化。
- 朱剑虹吴世文
-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
-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研究被引量:7
- 2016年
- 本文从微信本身传播特点出发,运用调查问卷方法,分析在网络社交媒体发展背景下,微信如何影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等。本文在分析了相关数据后得出结论,微信主要帮助大学生巩固了现实社会中形成的人际关系,而对人际关系的拓展影响甚微。
- 朱剑虹张敏
- 关键词:社交媒体大学生人际关系
- 国家形象传播中的社交媒体--以2014南京青奥会为例
- 本研究以2014南京青奥会为例,分析社交媒体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传播策略和可能产生的影响。本研究认为,社交媒体的特性致使其有助于塑造高效、亲民的国家形象;同时,社交媒体拓宽了公众参与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渠道,给民众提供了一...
- 朱剑虹徐晨
- 关键词:社交媒体政府形象
- 论全媒体时代媒介新闻生产的借力与聚力——基于公民新闻的视角被引量:5
- 2012年
- 全媒体的发展正在积极促成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专业媒体与自媒体的融合。公民新闻的扩展发展给专业媒体的新闻生产模式带来了变化。专业媒体需要积极引入使用者制播内容、发展公共新闻、打造公民媒介的全媒体传播平台,来借力与聚力公民新闻。同时,专业媒体仍需要在反思的基础上坚持自己的专业主义优势。
- 朱剑虹吴世文
- 关键词:全媒体新闻生产公民新闻
- 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习惯调查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本文以南京地区的四所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体育学院、南京邮电大学的全日制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如今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习惯及其影响,并就大学生如何有效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了讨论。研究发现,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对其生活产生了多方面影响,大学生应该全面认识社交媒体,进一步拓展个人的生活空间。
- 朱剑虹许愿
- 关键词:社交媒体大学生
- 地方化:地面频道的可能出路
- 2016年
- 在多媒体发展的背景下,地面频道要突破目前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必须采取地方化的策略,从自己所处区域的文化特色和民众信息需求出发,发掘自身的地域特色,发挥区域传播优势,在内容、文化、审美等方面贴近本土,促进社区和社群的发展,最终将观众转化为用户,进而转化为经济效益。
- 朱剑虹于松明
- 关键词:地面频道地方化
- 陌生化理论视域下的乡村直播
- 2022年
-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网络直播已经成为备受瞩目的传播形式,在快手等平台的助力下,乡村直播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以陌生化理论为指导,从叙事视角的陌生化、人物形象的陌生化和乡村生活的陌生化三个方面,对乡村直播的特征进行分析,本文认为,陌生化的手法一方面增加了乡村直播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使乡村直播过度追求形式化的表达,对被陌生化的乡村社会加以“再陌生化”。在传统媒体中,农民长期处于被言说的境地,新媒体环境虽然为农民提供了自我表达的平台和自我建构的可能性,但是,本研究发现,乡村直播塑造的乡村形象抽离了现实,是按照城市人的需求制作的无深度意涵的形象,仍然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建构。因此,我们应该对乡村直播加以引导,促使其在乡村社区建设和乡村价值认同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
- 朱剑虹
- 关键词:陌生化理论乡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