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春芳

作品数:7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嘌呤霉素氨基...
  • 3篇肾病
  • 3篇转染
  • 2篇蛋白尿
  • 2篇肾病模型
  • 2篇细胞
  • 2篇细胞趋化
  • 2篇核苷酸
  • 1篇单次
  • 1篇单次静脉注射
  • 1篇单核
  • 1篇单核细胞
  • 1篇单核细胞趋化
  • 1篇单核细胞趋化...
  • 1篇单核细胞趋化...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血性
  • 1篇炎症
  • 1篇炎症因子

机构

  • 7篇复旦大学上海...
  • 3篇复旦大学
  • 2篇绍兴文理学院

作者

  • 7篇朱春芳
  • 7篇欧周罗
  • 3篇刘丽华
  • 3篇王磊
  • 2篇李鹏
  • 2篇丁小强
  • 2篇曹长春
  • 1篇刘春凤
  • 1篇白冰
  • 1篇徐荣左

传媒

  • 3篇复旦学报(医...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肾脏病与透析...
  • 1篇中华肾脏病杂...
  • 1篇药学实践杂志

年份

  • 2篇2005
  • 1篇2004
  • 4篇200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核因子кB诱捕物寡核苷酸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7
2003年
目的 研究核因子(NF)κB结合位点诱捕物寡核苷酸(NF-κB decoy ODN)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NF-κB活性及下游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1)鱼精蛋白-脂质体法转染NF-κB decoyODN:将NF-κB decoy ODN与鱼精蛋白、脂质体混合,转染至TNF-α刺激培养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测定转染率。(2)凝胶电泳迟滞分析测定转染 NF-κB decoy ODN后细胞NF-κB活性。(3)RT-PCR方法检测转染NF-κB decoy ODN后细胞 ET-1、iNOS、ICAM-1、VCAM-l以及MCP-1 mRNA表达水平。结果 当+/-比例为4时,鱼精蛋白-脂质体法转染率高达93.20%;转染NF-κB decoy ODN可抑制TNF-α激活的NF-κB活性,从而进一步抑制ET-1、iNOS、ICAM-1、VCAM-I和MCP-1的mRNA表达。结论(1)鱼精蛋白-脂质体法是一种不受血清影响的高效率转染方法。(2)NF-κB decoy ODN在体外通过抑制NF-κB活性,进而影响肾小管上皮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
曹长春李鹏欧周罗王磊朱春芳丁小强
关键词:转染
体内转染核因子-κB诱捕物可减轻急性缺血性肾损伤被引量:10
2003年
目的 探讨核因子 κB (NF κB)诱捕物寡聚核苷酸 (ODN)对急性缺血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肾动脉夹闭法制备大鼠缺血性急性肾衰竭 (iARF)模型 ,应用鱼精蛋白 脂质体法经肾动脉转染NF κB诱捕物ODN进行治疗。 2 4只大鼠被分成 4组 :假手术组 ,急性肾衰竭组 (iARF组 ) ,NF κB诱捕物ODN治疗组 (NF κB组 )和错配物ODN处理组。应用生化和组织学指标检测肾脏损伤的程度 ;凝胶电泳迟滞分析检测肾组织NF κB/DNA结合活性 ;免疫组化和RT PCR技术分别检测单核 巨噬细胞浸润 (M/MΦ)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MCP 1)的表达。结果 经鱼精蛋白 脂质体法转染NF κB诱捕物ODN 12h后 ,ODN主要分布在肾小管上皮。与假手术组比较 ,iARF组血清Cr、BUN水平分别增加 10倍和 5倍 ( 2 5 6 μmol/L± 84 μmol/Lvs 2 5 μmol/L± 5 μmol/L和 4 3 4 7μmol/L± 13 4 8μmol/Lvs8 4 5mmol/L± 1 0 7mmol/L ,Ps<0 0 1) ;肾小管损伤评分明显升高 ( 3 6 3± 0 15vs 0 0 0± 0 0 0 ,P <0 0 1) ;NF κB /DNA结合活性明显增加 [中位数 (M) :1 75vs0 15 ,P <0 0 5 ];M/MΦ以及MCP 1的表达水平明显上升。与iARF组比较 ,NF κB组经诱捕物ODN治疗后 ,血清Cr水平下降 70 % ( 79μmol/L± 2 1μmol/Lvs 2 5 6 μmol/L± 84
曹长春丁小强欧周罗刘春凤李鹏王磊朱春芳
关键词:NF-KB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寡聚核苷酸
单次静脉注射嘌呤霉素氨基核苷所致大鼠肾病模型的优化及评价被引量:12
2005年
目的明确大鼠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PAN)肾病模型的适宜条件和病程演变,为该模型更好地用于肾病综合征、肾硬化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一次性颈静脉注射PAN,分别以2、3、4、5、7、9 mg/100 g体重的剂量给药,以等量生理盐水作对照,测定2周内不同时间点的尿蛋白排泄量;另以9 mg/100 g体重的剂量给药,观察28周内尿蛋白、血清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变化及肾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各个剂量的PAN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蛋白尿,约在10~14 d达到高峰,最高达(592.0±61.0)mg/24 h.28周连续观察的结果显示,PAN组动物的尿蛋白呈现典型的双相曲线,即第2周达到高峰,伴有血清胆固醇及三酰甘油的升高,此后逐渐降至接近正常,但自第12周起尿蛋白再度逐渐上升,第28周可达急性期峰值的一半.结论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一次性颈静脉注射适量PAN可建立不同程度的肾病模型,成功率极高,方法简单,用药量省,动物价廉易得,且急性期发病快而周期短,不失为研究人类相应疾病的良好模型.
刘丽华朱春芳欧周罗
关键词:肾病模型嘌呤霉素氨基核苷单次静脉注射尿蛋白排泄量病程演变肾硬化
全反式维甲酸对大鼠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肾病蛋白尿的抑制作用
2005年
刘丽华朱春芳欧周罗
关键词:全反式维甲酸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肾病蛋白尿全反式视黄酸增生性肾炎ACID
稳定表达淋巴细胞趋化因子的大鼠系膜细胞载体的构建
2003年
目的 探讨以肾小球系膜细胞作为高表达大鼠淋巴细胞趋化因子(Ltn)的载体的可行性,从而为深入研究淋巴细胞趋化因子的作用和体内活性创造条件。方法 采用RT-PCR法获得大鼠的Ltn的编码区全长的cDNA序列;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法构建并鉴定pcDNA 3.1/Ltn真核表达载体;用Lipofec-tAMINE PLUS脂质体转染法将构建的质粒及空质粒瞬时转染于SKOV3细胞;用RT-PCR和ELISA法检测LtnmRNA及蛋白质水平的表达,进而用pcDNA 3.1/Lac Z和pcDNA 3.1/Ltn稳定转染原代培养的WKY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用潮霉素B筛选获得稳定表达报告基因Lac Z和大鼠Ltn的细胞克隆。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质粒载体中正确地插入了大鼠Ltn的编码基因;RT-PCR显示在瞬时转染的SKOV3细胞和稳定转染的4个系膜细胞克隆中Ltn mRNA表达增高;ELISA证实细胞培养上清中Ltn的蛋白质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此外,X-gal染色显示获得了2个稳定表达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系膜细胞克隆。结论 本研究成功地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载体pcDNA 3.1/hygro/Ltn,获得了稳定表达大鼠Ltn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克隆,并在mRNA及蛋白质水平上证实了Ltn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Ltn的体内活性奠定了基础。
朱春芳徐荣左欧周罗
关键词:淋巴细胞趋化因子肾小球系膜细胞基因转染肾小球疾病
泼尼松龙新型靶向脂质体制剂对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肾病的疗效
2004年
目的 :观察肾小球向性泼尼松龙新型靶向脂质体制剂对嘌呤霉素氨基核苷性肾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用雄性Wistar大鼠 ,按照嘌呤霉素氨基核苷 ( puromycinaminoneucleoside ,PAN) 4 .0mg/ 10 0 g体重的剂量建立大鼠PAN模型 ,以泼尼松龙 ( prednisolone ,PRED) 2mg/ 10 0 g体重及泼尼松龙新型靶向脂质体制剂(liposome prednisolone ,Lipo PRED) 1.5mg/ 10 0 g体重的剂量进行治疗 ,观察尿蛋白的排出量、肾组织白细胞浸润等。结果 :泼尼松龙新型靶向脂质体制剂治疗组尿蛋白排泄量显著性降低 ,肾组织中白细胞浸润减少 ,其作用优于泼尼松龙治疗组结论 :泼尼松龙新型靶向脂质体制剂可显著性抑制PAN模型的尿蛋白排泄量和急性期肾间质白细胞浸润。
刘丽华欧周罗朱春芳王磊
关键词: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蛋白尿
不规则趋化蛋白在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肾病模型中的表达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检测CX3C族趋化因子不规则趋化蛋白 (fractalkine,Fkn)在嘌呤霉素氨基核苷 (puromycinaminonucleoside,PAN)肾病中的表达 ,进一步阐明肾病的发病机制 ,为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方法 :从Wistar大鼠的颈静脉给予PAN ,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 ,在不同的时间点观察PAN引起的尿蛋白改变和肾脏炎性细胞浸润情况 ,并于第 1、3、5、7、1 0天处死动物 ,制作肾组织匀浆和冰冻切片 ,分别用于RT PCR和免疫组化研究 ,观察在PAN注射的不同时间点肾组织中Fkn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情况 ;同时在体外用白介素 1 β(IL 1 β)刺激培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观察Fkn的表达。  结果 :PAN注射后第 5天尿蛋白开始升高 ,持续增加直至第 1 0天 ,同时伴有肾间质中CD4+ T细胞 ,CD8+ T细胞和单核 /巨噬细胞的增加。RT PCR和免疫组化均显示Fkn在第 7、第 1 0天表达升高 ,第 3天主要分布在肾小球 ,以后主要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用IL 1 β刺激后 1h体外培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即开始表达FknmRNA ,在 4~ 6h达到高峰。  结论 :本文首次观察到Fkn在PAN肾病模型中表达增高 ,其特征为先出现于肾小球 ,后移行至肾小管 ,并早于肾组织中白细胞浸润及蛋白尿的发生。提示Fkn可能是肾病发病和进展过程中的另一重要的相关分子。
朱春芳王磊白冰欧周罗
关键词: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肾病动物模型生理盐水发病机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