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印
- 作品数:15 被引量:85H指数:5
- 供职机构: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热休克蛋白对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 (HSP)对树突状细胞 (DCs)成熟的影响 ,同时对其形态学动态变化进行研究。方法 :从肝癌组织中提取HSP(gp96 )抗原肽复合物 ;肝癌细胞进行热休克处理诱导其表面表达HSP ,再用DiI荧光标记 ;将两种HSP与DCs混合培养 ,动态观察DCs捕获抗原和成熟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情况下热休克蛋白对DCs成熟表型的影响。结果 :使用DiI标记的方法良好地显示了DCs摄取抗原的形态学变化 ;DCs通过直接接触、包绕、形成囊泡和伸出伪足且末端形成囊泡 4种方式摄取抗原 ;热休克蛋白可促进DCs成熟表型的表达。结论 :DiI是适合DCs形态学研究的良好的荧光标记物 ;DCs捕获抗原有 4种不同方式 ;不同热休克蛋白均可促进DCs成熟 。
- 钱世鵾闵军褚忠华李东印邵静魏菁区庆嘉
-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质类树突细胞肝肿瘤
- 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07年
- 肿瘤的免疫治疗是肿瘤学研究的热点,并被称为继手术、化疗、放疗之后的第4种治疗模式,随着对树突状细胞(DCs)在抗肿瘤免疫中所起中心作用的认识的加深,以及体外大量培养DCs方法的建立,以DCs为平台的肿瘤免疫治疗受到广泛关注。在体外制备负载肿瘤抗原的肿瘤特异性的DCs肿瘤疫苗,再注射回体内以激发机体产生主动性抗肿瘤免疫反应,是具有良好前景的生物治疗方案,目前已应用多种肿瘤的临床治疗。
- 李东印谷川
- 关键词:肿瘤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免疫疗法
- 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抗肿瘤免疫的研究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观察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DCs)体外诱导抗肿瘤免疫效应,探讨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的制备方法。方法以细胞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IL)-4体外诱导人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第6天加入肝癌细胞BeL-7402的冻融抗原并以联合细胞因子鸡尾酒法[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6+IL-1β+前列腺素E2(PGE2)]诱导成熟,对照组仅以鸡尾酒法诱导成熟。24h后收获DCs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成熟表型CD80、CD83、CD86和LHA-D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其IL-12的分泌,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其刺激淋巴细胞增殖活性,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检测其诱导的免疫效应细胞对肝癌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作用。结果联合细胞因子可诱导的DCs成熟和IL-12的分泌(P〈0.05),成熟的DCs有较强的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抗原负载组DCs可诱导效应细胞对肝癌细胞BeL-7402的特异性杀伤作用(P〈0.05)。结论抗原负载的DCs可体外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效应,提示以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方法是可行的。
- 李东印闵军褚忠华谷川区庆嘉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
- 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激发肝癌免疫反应的临床研究
- 2007年
-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功能强大的抗原递呈细胞(APC)。体外制备负载肿瘤抗原的DC瘤苗并注射回体内以激发机体抗肿瘤免疫是具有良好前景的生物治疗方案。一、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行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6例,均为男性,年龄43-69岁,其中2例行根治性切除后4周;1例术后先行6个疗程化疗(共6个月);2例切除术后6个月肝脏复发行再次切除术;1例切除术后1年双肺转移。手术时留取标本,-70℃保存。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 李东印谷川闵军褚忠华区庆嘉
- 关键词:抗原负载免疫反应抗原递呈细胞切除术后
- 经肛门肠梗阻导管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左半梗阻性结直肠癌的效果研究被引量:18
- 2016年
- 结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急性低位结肠梗阻是中晚期结直肠癌的常见首发症状,7%~29%左半结直肠癌患者可发生急性完全性肠梗阻.左半结直肠癌继发急性梗阻后病情急重且进展迅速,处理不及时病死率达29.27%.如何解除肠道梗阻、实现肿瘤的一期根治性切除吻合和避免术后吻合口瘘是治疗左半结直肠癌急性梗阻的关键.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对47例左半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实施了经肛门肠梗阻导管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宋冰张文婧李东印谷川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腹腔镜
- 5-氟尿嘧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对人胃癌和结肠癌细胞株的体外杀伤效应被引量:29
- 2005年
-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5-Fu-PLA-NP)对人胃癌和结肠癌细胞株的体外杀伤效应.方法超声乳化法制备5-Fu-PLA-NP载药纳米微粒;用噻唑蓝(MTT)比色法从1~10 d连续检测1×10-7、1×10-6、1×10-5、1×10-4mol/L浓度5-Fu-PLA-NP和5-Fu对人胃癌细胞株MGC803和结肠癌细胞株SW620的体外杀伤效应,并计算出2种药物的半数抑制率浓度IC50和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结果 5-Fu-PLA-NP的体外累积药物释放率在7 d时为75.7%,10 d时达94.3%;5-Fu的杀伤效应在1~7 d时呈时间依赖关系,7 d后进入平台期;5-Fu-PLA-NP则在1~10 d均呈时间依赖关系;7 d时两者在不同剂量的杀伤效应均呈剂量依赖关系,并且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5-Fu-PLA-NP具有药物缓释效应,可延长药物对人胃癌与结肠癌细胞的有效作用时间;并且载药纳米微粒没有降低5-Fu成分的生物学活性.
- 黄开红赵晓龙朱兆华刘建化李东印闵军陈汝福常津刘晓燕
- 关键词:载药纳米微粒体外杀伤效应结肠癌细胞株5-氟尿嘧啶聚乳酸生长抑制率
- 腹腔镜修补老年人巨大食管裂孔疝1例
- 2023年
- 巨大食管裂孔疝是临床上较少见的病例,特别是合并心肺疾患的老年患者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本文通过汇报1例腹腔镜手术修补老年人巨大食管裂孔疝诊疗过程,探讨老年患者巨大食管裂孔疝的治疗。
- 宋冰李东印张文婧
- 关键词:腹腔镜
- 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抗肿瘤免疫的研究
- 目的:肿瘤的生物治疗正成为肿瘤学研究的热点, 并被称为继手术、化疗、放疗之后的第四种治疗模式,随着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在免疫反应中所起的中心作用的认识的加深,以及体外大量培养DCs方法的...
- 李东印孙桂森段东明张建智闵军褚忠华谷川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肝癌抗肿瘤免疫
- 文献传递
-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54例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的54例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对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及出现的术后并发症来评价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效果。结果 53例(98%)患者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1例(2%)因与脾脏粘连,分离困难,中转开腹;其中应用补片患者47例(87%),未用补片7例(13%);行Toupet、Nissen、Dor术的患者分别为32例(59.3%)、19例(35.2%)、3例(5.5%);手术时间95~355 min,平均手术时间(193.6±87.6)min,术中出血量为10~600 ml,平均出血量(72.5±21.3)ml;53例患者术后住院天数3~18 d,1例患者术后62 d出院,平均(8.1±7.4)d,术后3 d拔除胃管;术后并发症中,消化道瘘1例(Nissen术),经持续胃肠减压及腹腔引流10 d后好转,吞咽困难1例(Nissen术),恶心、反流2例(Toupet术),保守治疗1周后好转;随访3年,失访12例,余42例患者症状完全缓解。结论对于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患者,腹腔镜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张振松贺跃张学军吴秀华李东印
- 关键词:食管裂孔胃底折叠术腹腔镜食管炎
-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的成熟诱导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的最优方法。方法:以细胞因子GM-CSF和IL-4体外诱导人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分别采用CD40L、LPS、TNF-α、细胞因子鸡尾酒法(TNF-α、IL-6、IL-1β、PGE2)诱导成熟,24小时后收获DCs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成熟表型CD80、CD83、CD86、HLA-DR和FITC-Dextran的内吞能力,ELISA法检测其IL-12的分泌,MTT法检测其刺激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结果:CD40L、LPS、TNF-α、鸡尾酒法均可诱导DCs的成熟,其中以鸡尾酒法诱导成熟的效果最优,CD83的表达率为66.91%(P<0.05);成熟DCsFITC-Dextran的内吞能力明显下降;成熟DCsIL-12分泌量明显高于未成熟DCs,其中鸡尾酒法诱导成熟的DCs的IL-12分泌量最高,成熟的DCs有较强的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论:细胞因子鸡尾酒法是诱导DCs成熟的最佳方法。
- 李东印谷川闵军褚忠华区庆嘉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