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文林

作品数:83 被引量:200H指数:7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3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7篇医药卫生
  • 9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6篇细胞
  • 24篇白细胞
  • 24篇白细胞介素
  • 21篇纤维细胞
  • 21篇成纤维细胞
  • 20篇基因
  • 14篇IL-13
  • 13篇腺癌
  • 13篇白细胞介素1...
  • 12篇白细胞介素-...
  • 10篇蛋白
  • 10篇乳腺
  • 10篇乳腺癌
  • 10篇杆菌
  • 8篇血小板
  • 8篇增殖
  • 8篇细胞增殖
  • 8篇不动杆菌
  • 7篇胶原
  • 6篇受体

机构

  • 61篇南昌大学
  • 19篇江西省医学科...
  • 18篇江西医学院
  • 15篇江西省医学生...
  • 6篇南昌大学第二...
  • 3篇南昌大学第一...
  • 3篇九江市第一人...
  • 2篇九江学院
  • 2篇江西医学院第...
  • 2篇宁波市第二医...
  • 2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江西医学院第...
  • 1篇苏州医学院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北京大学肿瘤...
  • 1篇江西中医药大...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83篇李文林
  • 69篇石小玉
  • 21篇赵林
  • 19篇熊丽霞
  • 15篇周莹
  • 13篇李蓉
  • 10篇唐洪林
  • 10篇王志刚
  • 7篇李克强
  • 7篇蔡伟
  • 7篇熊丽霞
  • 6篇晏浩
  • 6篇徐建军
  • 6篇周莹
  • 5篇章克萍
  • 5篇梁朝
  • 4篇朱书强
  • 4篇龙翔
  • 4篇陈少芬
  • 3篇孙午

传媒

  • 10篇中国病理生理...
  • 6篇江西医学院学...
  • 6篇南昌大学学报...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中国现代医学...
  • 3篇中国抗生素杂...
  • 3篇中国免疫学杂...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2篇中国药理学通...
  • 2篇国外医学(微...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免疫学杂志
  • 2篇细胞与分子免...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中国细胞生物...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9篇2009
  • 7篇2008
  • 6篇2007
  • 8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1
  • 2篇2000
8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产ESBLs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特性、质粒谱及耐药基因型被引量:26
2006年
目的了解并研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耐药特点及质粒图谱,对产ESBLs菌株进行基因分型。方法先后用nitrocefin纸棒、最低抑菌浓度(M IC)初筛法和纸片扩散确认法从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中检测产ESBLs菌株,用凝胶电泳分析其质粒图谱,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产ESBLs基因进行分型。结果93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对β-内酰胺酶类抗菌药物耐药47株(79.66%),中度敏感12株(20.34%);产ESBLs菌株有16株,占17.20%。产ESBLs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唑肟、头孢吡肟、氨曲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磺胺甲唑、环丙沙星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保留的15株产ESBLs菌具有4种质粒谱,主要为Ⅰ型和Ⅲ型;它们均携带1~2种TEM型或SH V型或PER型β-内酰胺酶基因,且80%携带OXA-23型碳青霉烯酶基因。结论产ESBLs鲍曼不动杆菌常为多重耐药菌,耐药率与产ESBLs密切相关;同一克隆株在同一病房有流行趋势;本院流行株均携带2~3种耐药基因型,主要为TEM型、PER型β-内酰胺酶基因和OXA-23型碳青霉烯酶基因。
李蓉李文林石小玉梁朝赵林廖晚珍徐小文崔伟光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质粒图谱
输卵管组织中内皮素-1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2000年
目的 :为了探明内皮素 (ET)在输卵管组织中的分布及来源 ,以便进一步探讨内皮素 - 1(ET - 1)与输卵管功能调节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地高辛精标记的ET - 1cRNA探针核酸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法 ,观察了兔输卵管组织ET - 1的分布和ET - 1mRNA的表达。结果 :输卵管粘膜上皮细胞内可见被染成红色的ET - 1颗粒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的上方 ,靠近游离面 ,在肌层可见少量的ET - 1颗粒。输卵管粘膜上皮细胞内可见呈深兰色的ET - 1mRNA阳性杂交信号 ,阳性杂交信号强且密集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的上方 ,靠近游离面 ,在肌层未见ET - 1mRNA阳性杂交信号。结论 :表明兔输卵管粘膜上皮细胞自分泌ET - 1。
李文林石小玉熊丽霞周莹奚明郑坚
关键词:输卵管杂交基因表达内皮素-1
溶血磷脂酸对人肺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合成的影响
2010年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对人肺成纤维细胞(HFL-1)Ⅰ型胶原(procollagen typeⅠ,PCOLⅠ)合成的影响。方法将HFL-1培养后置于6孔板中,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LPAⅠ、Ⅱ、Ⅲ组(用1μmol.L-1的LPA刺激6、12、24h后收集细胞),IL-13组(用100μg.L-1的IL-13作用48h后收集细胞),LPA+IL-13组(用1μmol.L-1的LPA刺激12h、100μg.L-1的IL-13刺激48h后收集细胞),每组3孔。用RT-PCR方法检测PCOLⅠ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COLⅠ蛋白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与RT-PCR方法均显示LPA刺激后,PCOLⅠ的表达降低,IL-13刺激后,PCOLⅠ的表达增高,且LPA+IL-13组PCOLⅠ表达比LPA组较高,比IL-13组较低。结论LPA可以下调HFL-1PCOLⅠ的合成。
夏小春李文林石小玉何晓璐陈雄林赵林
关键词:溶血磷脂酸人肺成纤维细胞白介素13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3对巨核细胞系-Dami细胞原癌基因c-mpl表达的影响
2001年
目的 :研究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13 (rhIL 13 )对巨核细胞系 -Dami细胞原癌基因c mpl表达的影响。方法 :实验组细胞培养系统中分别加入 2 5ng/ml,5 0ng/ml,10 0ng/mlrhIL 13 ,对照组不加任何细胞因子。用RT PCR法检测c mplmRNA的表达。结果 :经 2 5ng/ml、5 0ng/ml、10 0ng/mlrhIL 13处理过的实验组Dami细胞较之对照组其c mplmRNA的表达分别提高 2 4 .8%、2 7.9%和 3 1.5 %。结论 :rhIL 13增强了Dami细胞原癌基因c mpl表达 ;rhIL 13促进Dami细胞增殖的部分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c mpl的表达来实现的。
李克强李文林石小玉熊丽霞
关键词:C-MPL
大肠埃希菌嘌呤核苷磷酸化酶基因载体的构建及对胰腺癌细胞的作用
2011年
目的构建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urine nucleoside phosphorylase,PNP)基因表达载体,研究其生物活性,为肿瘤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PCR扩增大肠埃希菌K12的PNP基因,T4连接酶将PNP连接人pMSCV逆转录病毒载体,构建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MSCV/PNP。pM—SCV/PNP转化感受态大肠埃希菌XLI-Blue,提取pMSCV/PNP,酶切、PCR和测序鉴定。病毒包装细胞293产生重组逆转录病毒pMSCV/PNP,流式细胞仪测病毒滴度。pMSCV/PNP转染胰腺癌细胞BXPC-3,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FACS分离转染阳性细胞(GFP阳性)。RT—PCR检测PNPmRNA在胰腺癌细胞BXPC-3细胞中的表达,MTT法检测PNP基因的生物活性。结果PCR扩增出大肠埃希菌PNP基因(738bp),酶切和PCR的电泳条带显示pMSCV/PNP,测序结果正常。293包装细胞产生高滴度(3.6×10^7U/m1)重组逆转录病毒pMSCV/PNP。RT—PCR实验结果表明,pMSCV/PNP转染的胰腺癌细胞BXPC-3表达PNPmRNA。前药6-甲基嘌呤-2’-脱氧核苷(MePdR)作用72h浓度达1.00mg/L,BXPC-3/PNP细胞存活率为10.09%,随着MePdR浓度加大,BXPC-3/PNP细胞存活率继续下降直至为0。结论构建了pMSCV/PNP载体,获得了表达大肠埃希菌PNP基因的BXPC-3细胞克隆,PNP/MePdR自杀基因系统对胰腺癌细胞BXPC-3有较强的抑杀作用。
李文林李克强饶泽昌石小玉赵林
关键词:自杀基因胰腺癌
DNA修复基因XRCC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研究XRCC1基因Arg194Trp和Arg399Gln多态性与中国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探讨其在乳腺癌预后中的潜在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250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进行XRCC1基因Arg194Trp、Arg399Gln多态性分析,用Pearsonχ2检验分析基因型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XRCC1基因Arg194Trp和Arg399Gln多态性与乳腺癌患者的月经状态、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TNM分期、雌激素受体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该多态位点与乳腺癌患者的孕激素受体(PR)状态和C-erbB2蛋白表达显著相关。携带194纯合突变型的患者PR阴性率(81.0%)显著高于携带194野生型和杂合型患者(55.4%),(P=0.034);携带399纯合突变型的患者C-erbB2蛋白表达阳性率(61.1%)显著高于携带399野生型和杂合型的患者(29.3%),(P=0.006)。结论:PR阴性和(或)C-erbB2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常提示预后不良。XRCC1基因多态性与PR阴性或C-erbB2高表达显著相关,提示携带XRCC1纯合突变(194或399)乳腺癌患者可能预后不良。
刘德媛徐晔李文林欧阳涛李金锋王天峰范照青范铁林本耀解云涛
关键词:XRCC1乳腺癌单核苷酸多态性
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及监控策略被引量:3
2005年
不动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严重的免疫低下病人中可引起机会性感染.由于选择压力,抗生素多重耐药性已成为临床感染的一个特点.不动杆菌的获得性耐药机制包括微孔蛋白通道、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外排泵系统和其他酶系统的改变.进行国内和国际监控是对监测耐药的程度和播散情况有意义的方法.针对大量出现抗生素耐药菌,改变对抗生素的选择并进行抗生素循环使用有利于减少耐药性.
李蓉李文林
关键词:不动杆菌耐药机制抗生素头孢菌素氨苄西林舒巴坦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巨核细胞系-Dami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1
1999年
为了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 binanthum an throm bopoietin,简称rhTPO)的生物学活性,采用了血浆凝块培养法,5-溴-2′-脱氧尿核苷(5-BrdU)掺入Dam i细胞DNA-酶联免疫吸附法,研究了rhTPO对巨核细胞系-Dam i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发现, 在加有rhTPO的培养基中, Dam i细胞迅速增殖, 集落数量和吸光度值高于对照组。实验组rhTPO浓度为25, 50, 100, 200ng/m l, Dam i细胞集落增殖率分别为21.05% ,57.89% ,105.26% ,121.05% ,吸光度增加率分别为19.35% ,61.29% ,103.23% ,119.35% ,rhTPO促进Dam i细胞增殖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浓度依赖性。研究结果表明, rhTPO对Dam i细胞具有促进增殖的作用。
李文林石小玉关华凤周莹章克萍龙飞
关键词:血小板生成素细胞增殖
ePNP自杀基因载体的构建及其表达
2009年
[目的]构建稳定表达ePNP(E.coliPNP)的细胞模型,为肿瘤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提取大肠杆菌E.coliK12总DNA,PCR方法克隆大肠杆菌ePNP基因,构建逆转录病毒载体质粒pMSCV-ANGPTL4,鉴定测序。脂质体法将三种逆转录病毒载体pMSCV-ANGPTL4、pVSV、pGAG-POL共转染293-EBNA包装细胞,获得高滴度病毒并感染MDA-MB435细胞。荧光显微镜与RT-PCR检测MDA-MB435细胞ePNP基因的表达。[结果]所克隆的ePNP基因与文献报道一致;成功构建了pMSCV/ePNP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ePNP基因在MDA-MB435细胞中获得稳定表达。[结论]pMSCV/ePNP自杀基因载体的成功构建及其表达为ePNP应用于肿瘤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李克强李文林饶泽昌赵林刘东海唐洪林石小玉
关键词:嘌呤核苷磷酸化酶自杀基因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大肠杆菌
DJ-1介导缺氧心肌HL-1细胞线粒体动力学变化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DJ-1参与缺氧心肌细胞线粒体动力学改变的机制。方法采用慢病毒载体shRNA DJ-1感染心肌HL-1细胞株,通过流式细胞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线粒体-细胞质亚结构分离技术和Westernblot观察缺氧后线粒体融合-分裂蛋白DRP1、MFN1和MFN2蛋白表达、线粒体膜电位及线粒体形态变化。结果正常和缺氧培养时,稳定表达shRNA DJ-1的HL-1细胞DJ-1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而在缺氧培养时shRNA DJ-1细胞的线粒体标志蛋白TOM20蛋白表达显著下调。流式细胞仪结果表明,空慢病毒对照缺氧组相比正常空慢病毒对照组线粒体膜电位下调,而shRNA DJ-1加剧这种线粒体膜电位下调。分离缺氧培养心肌HL-1细胞线粒体,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和融合蛋白MFN2表达均增加。结论缺氧条件下DJ-1是线粒体动力学平衡稳定的因素。
晏浩李文林徐建军朱书强龙翔车建鹏
关键词:DJ-1缺氧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