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凤
- 作品数:78 被引量:246H指数:9
- 供职机构:山西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格孢腔菌目三个中国新记录种被引量:1
- 2008年
- 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地处山西吕梁山中部的关帝山,位于山西交城、方山两县交界,南北长15km,东西宽145km,总面积10466ha,核心保护区为3066ha,海拔1500—2830m。区内峰峦叠嶂,林木葱郁,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系。该保护区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植物区系为泛北极植物区,种类丰富,森林主要建群种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白桦Bemla platyphylla Suk.,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落叶松Larix spp.,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dz.等高等植物共计60余科,500余种。土壤类型为棕色森林土、淋溶褐土、
- 路炳声康瑞娇金静岳松涛李新凤
- 关键词:中国新记录种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高等植物土壤类型
- 一种玫烟色棒束孢菌菌株的分离及培养方法
- 本发明公开一种玫烟色棒束孢菌菌株的分离及培养方法,该方法为:从蔬菜叶上采集被虫生真菌侵染的烟粉虱虫尸,从虫尸上分离虫生真菌,放入PDA培养基上培养后制成孢子悬浮液喷于烟粉虱2龄若虫上,培养后从虫尸上再次分离该虫生真菌,保...
- 马瑞燕田晶李新凤梁丽郝赤刘同先
- 山西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明确山西玉米种植区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情况,为玉米大斑病的抗病育种、品种的合理布局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采用Ht单抗性基因鉴别寄主法,对从山西省14个市县玉米罹病叶片上分离的32个玉米大斑病菌株的生理小种种类、分布和毒力频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供试的32个菌株中共鉴定出12个生理小种,分别为0、1、2、3、N、12、2N、3N、12N、13N、23N和123N号。其中,2、12N、13N、23N和123N号生理小种的出现频率之和为65.64%,123N的出现频率最高,占总量的25.00%。山西各玉米种植区的生理小种种类存在明显差异,北部有8种(1、2、N、2N、3N、12N、13N和123N),南部有7种(3、N、12、12N、13N、23N和123N),中部仅5种(0、12、3N、12N和23N)。32个菌株对Ht单基因的毒力频率在56.25%~78.13%之间,对HtN的毒力频率最高,为78.13%;而对含Ht双基因、三基因和四基因组合的毒力频率分别为81.25%、56.25%和25.00%。[结论]山西玉米种植区小种种类和出现频率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北部>南部>中部。在鉴定出的12个生理小种中,12、12N、3N、23N和123N号是山西主要致病小种群体,其中123N为山西的优势小种。单一的Ht抗性基因品种的抗病作用已明显降低,仅依靠这4种Ht单抗性基因的抗病品种已不能有效的防治该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 吉佩畅引东王琦李新凤张作刚徐玉梅姚宏亮郑戈文曹改萍王建明
-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毒力频率
- 矮化砧对酥梨石细胞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为研究不同梨属矮化砧对酥梨果实内石细胞的影响,以酥梨/K30/杜梨、酥梨/OH×F51/杜梨,酥梨/杜梨的果实为测试材料,在果实生长发育时期,对酥梨果实内与石细胞形成的相关酶类苯丙氨酸氨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以及成熟期对酥梨果实内石细胞含量和粒径比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3种梨属矮化砧上的酥梨果实石细胞总含量和石细胞粒径比的排序均为K30。
- 邵嘉鸣李新凤张祖维王景雪张述义
- 关键词:酥梨石细胞含量PPO
- 一株百合枯萎病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12
- 2018年
- [目的]为确定山西太谷地区百合枯萎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组织分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菌落生长法和血球计数板孢子计量法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明确了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是引起当地百合枯萎病的病原菌。该菌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5~30℃。菌丝生长最适pH为7,产孢最适pH为6~7。以蔗糖和乳糖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时最有利于菌丝生长,以蔗糖为碳源,甘氨酸为氮源时最利于产孢。[结论]百合枯萎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的明确,为病害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 翟雅鑫姚晨阳薛丽芳曹挥李新凤杜方郝晓娟
- 关键词: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
- 层出镰孢菌连续移植菌株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 2020年
- 为了探寻连续移植对强致病力层出镰孢菌株遗传变异的影响,本试验利用生物学测定和ISSR分子标记对层出镰孢菌连续移植20次菌株的菌落形态、显微形态、致病性和遗传多样性等进行了研究。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移植次数菌株在菌落形态和菌体形态上未表现出明显差异;但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和致病力随着移植次数增多而表现出下降趋势,并且菌株产生菌核的能力减弱。ISSR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层出镰孢菌连续移植菌株间基因组DNA在简单重复序列间区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虽然大多数移植次数相近的菌株间表现出较高的遗传相似性,但菌株间的遗传分化明显,而这种遗传分化与菌株间表现出的生物学特性无明显的相关性。综上所述,层出镰孢菌株经过连续移植后出现了显著的退化现象。
- 畅引东谭再钧董海龙任文勇李新凤王建明
-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
- 57株镰孢菌ISSR分子标记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为明确美丽组尖孢镰孢菌和李瑟组镰孢菌种间和种内的差异与亲缘关系,以采自不同寄主的57株镰孢菌(Fusarium)为研究对象,采用ISSR-PCR标记技术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利用11条引物对供试的3种菌株进行ISSR-PCR扩增,共扩增出121条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为117个,多态性比例为96.7%,平均每条引物产生条带为11条。说明镰孢菌基因组DNA的SSR区域具有明显的多态性,镰孢菌的遗传多样性采用ISSR技术是可行的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7个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68~0.992,当相似系数为0.568时,供试菌株可明显分为两大类群,第一类群IG-I为1~35,全部为美丽组尖孢镰孢菌,第二类群IG-II为36~57,全部为李瑟组镰孢菌;第二类群又可以分为两大亚类群,第一亚类为轮枝镰孢菌,第二亚类为层生镰孢菌。ISSR类群划分与镰孢菌菌种分类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与其地理来源无相关性。本研究镰孢菌种间与种内均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差异。
- 孙常青屈非王晋韵晓冬李新凤
- 关键词:镰孢菌
- 33株尖孢镰刀菌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被引量:19
- 2013年
- 为明确尖孢镰刀菌种内各菌株间的遗传差异与亲缘关系,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33株地理来源不同的尖孢镰刀菌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筛选出的11条引物扩增出105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1条,多态性位点比例为86.7%;遗传相似性与聚类分析结果供试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06~0.962,平均0.756,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962时,供试的33株菌可被全部区分开。表明,尖孢镰刀菌基因组在SSR区域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寄主来源相同的供试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与其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
- 张述义李新凤韦晓艳王建明
- 关键词:尖孢镰刀菌分子标记技术
- 山西省蠕孢类玉米叶斑病菌种类研究
- 山西省是我国玉米主产省份之一,玉米种植面积居全省之首。近年来,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耕作方式及气候条件的改变,玉米病害已成为玉米生产的制约因子之一,由蠕孢类真菌引起的玉米叶斑类病害发生也日趋严重。为明确山西省玉米叶斑病...
- 王迪吉佩姜晓东郭雪梅郝晓娟李新凤王建明
- 关键词:玉米叶斑病
- 玉米丝黑穗病菌基因组SSR的信息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利用已经公布的玉米丝黑穗病菌基因组测序的结果,对该基因组中基序为2~6碱基的微卫星(SSR)序列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已经公布的23条基因组中选择前3条染色体进行分析,共有888个SSR,其总长度为3.512kb,占这3条基因组染色体碱基数的0.068%,平均6.50kb中就分布有一个长度大于15bp的SSR序列。其中,数量最多的为三碱基重复序列,共有SSR数量329个,其次为六碱基重复序列,数量达185个。五碱基重复序列的SSR数量为155个,数量最少的是四碱基重复序列,只有101个。
- 王士臻张作刚李新凤高俊明王建明
-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菌基因组微卫星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