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峰

作品数:27 被引量:103H指数:5
供职机构:大连民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7篇文学
  • 9篇民族
  • 8篇民族文学
  • 8篇国文
  • 7篇中国文学
  • 7篇国文学
  • 6篇学史
  • 6篇文学史
  • 4篇多民族文学
  • 4篇中国文学史
  • 4篇少数民族文学
  • 4篇母语
  • 3篇艺术
  • 3篇语文
  • 3篇语文学
  • 3篇文化
  • 3篇文学史观
  • 3篇母语文学
  • 3篇科尔沁草原
  • 3篇草原

机构

  • 26篇大连民族学院
  • 1篇大连民族大学

作者

  • 27篇李晓峰
  • 1篇李华戎
  • 1篇韩福娜
  • 1篇王殊懿
  • 1篇范明娟

传媒

  • 7篇民族文学研究
  • 5篇大连民族学院...
  • 3篇南方文坛
  • 2篇辽宁师范大学...
  • 2篇北方民族大学...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当代文坛
  • 1篇当代作家评论
  • 1篇西北第二民族...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沈阳工程学院...
  • 1篇贵州民族大学...

年份

  • 2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6篇2010
  • 3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镌刻在历史时空的生命诗章——《契丹艺术史》概要
<正>契丹兴起于公元4世纪,消亡于公元13世纪,经历了900多年的历史。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中的重要一员,与乌桓、鲜卑、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同属东胡系统。契丹在中国北方草原建立的草原帝国——辽王朝,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
李晓峰
文献传递
1912—1937:中国文学史中的民族观与民族文学叙事被引量:2
2010年
1912~1937年间中国文学史中的民族观及民族文学叙事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知识权力倾向:一种是对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排斥、对立甚至妖魔化,一种是消除各民族主体身份、擦除各民族文化特质的种族同化主义。这两种文学史成为该时期文学史的主流话语。另一种则是具有多民族整体观萌芽的文学史,这一部分文学史处于知识权力的边缘,却是最有价值的。此时期的中国文学史无论作为知识权力还是作为知识建构,都对后世中国文学史的写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晓峰
关键词:知识权力文学史民族观
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话语的发生被引量:25
2007年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话语的发生与中国当代文学话语发生一样,是民族国家话语的一部分。民族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学话语的构建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对民族民间文学资源的转换;二是对少数民族作家资源的开掘;三是民族国家直接参与对少数民族话语的构建,并建立起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话语模式。但是,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话语在进入民族国家话语系统时,呈现出一种背离和矛盾心态,即在对民族国家话语的皈依中表现出对民族文化的怀恋及对民间个人话语和个人主义立场的有限度坚持。
李晓峰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学话语
现代性诉求、文化认同与文学资源的当代转换——以蒙古族长篇叙事诗《巴林怒火》为个案被引量:3
2008年
对蒙古族长篇叙事诗《巴林怒火》进行了分析。作品将蒙古族民族命运的现代性选择与整体中华民族的现代性诉求联系在一起,透视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转折和选择。作者跨民族、跨文化的写作和作品表现出来的对蒙古族民族文化的认同给中国多民族文学史提供了另一种范本。《巴林怒火》与蒙古族叙事诗、祝词、赞词、民歌有着文化血脉关系,对蒙古族民间文学资源进行了成功的当代转换。认为正是不同民族文学传统的延续和文学资源的当代开掘,形成了中国文学多特质、多风格、多内涵的丰富形态。
李晓峰李华戎
关键词:多民族文学现代性诉求文化认同民族认同
民族国家话语对个人话语的消解——从《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到《草原上的人们》被引量:3
2005年
《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短篇小说,取材于该小说的《草原上的人们》也是较早的民族题材电影,二者均在当代文坛产生了很大反响。从小说到电影,实现了个人话语到民族国家话语的飞跃。在主题形态上表现出向主流意识形态规范靠拢的倾向,人物形象上则由小说中的固定性格过渡为电影中的成长型人物形象,二者都具有共名的特性。电影与小说相比,更具有民族文化意识,在文化意蕴上则表现出脱离主流文化向民间文化回归的背离姿态。
李晓峰
关键词:蒙古族草原文化
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的四个缺失被引量:1
2010年
中国文学史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冠以“中国”的文学史著作达上千种之多,而且中国文学史还被纳入国家高等教育知识体系之中。但是,一百多年的中国文学史研究,却存在着如下四种缺失。
李晓峰
关键词:中国文学史研究
重读玛拉沁夫被引量:3
2011年
60年前,玛拉沁夫创作了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标志着玛拉沁夫正式跻身于中国当代文坛。与此同时,老舍、李乔、陆地、郭风、端木蕻良、祖农·哈迪尔、纳·赛音朝克图、阿·吾铁库尔、韦其麟、晓雪、铁依甫江·艾里耶夫、胡昭等一大批少数民族作家,成为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坛的中坚。汉族以外的各民族作家的崛起,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学重要的现象和成就。然而,60年后的今天,在繁荣少数民族文学的呼声背后,
李晓峰
关键词:少数民族作家重读少数民族文学中国文坛科尔沁草原短篇小说
危机·穿越·认同——“阿库乌雾现象”的文化思考被引量:1
2013年
阿库乌雾通过对汉语与国界的双重穿越,实现彝族母语文学跨语际、跨民族、跨国际、跨文化传播,在世界多元文化空间确立彝族文化的价值。民族-国家双重认同、文学话语权力意识以及多元文化观念,使阿库乌雾能够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度来思考少数民族文化的意义。
李晓峰
关键词:母语跨文化传播
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基多元”课程体系创新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针对学生就业方向自主选择的多元性和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等问题,提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创新方案,即优化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专业特色,同时设置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多元"课程体系。并进一步提出"一基多元"课程体系实施要点。
李晓峰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
集体记忆·文化符号·民族形象——论1950年代少数民族文学文化民族主义话语被引量:5
2013年
1950年代,各民族文化被纳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构之中。国家对各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对各民族文化资源的发现与重构,在客观上确立了各民族文化与文学的合法性,少数民族文学文化民族主义话语由此激活。文化民族主义文学话语通过民族集体记忆、各种文化符号,建构了各民族形象,呈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中国文化的多元性,由此奠定了中国当代多民族文学的基本格局。
李晓峰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学文化民族主义民族形象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