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栋
- 作品数:17 被引量:65H指数:5
- 供职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立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新课改背景下新教材面临的五个问题被引量:2
- 2015年
-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教材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在管理上还是机制上都出现了相当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盲目地追求创新、对待错误内容举棋不定、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渗透不深、审定和出版调控失衡以及教材循环机制不完善。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新教材的发展,因此,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 李栋杨道宇
- 关键词:新课改新教材
- 中小学校本课程理解:问题现状与解决对策被引量:4
- 2015年
- 我国校本课程诸多问题的诱因都指向了校本课程理解,关涉校本课程主观随意和不负责任的理解态度、层次不一和利益游离的理解主体、取向畸形和途径固化的理解方式以及语义混乱和意蕴缺失的理解效果。针对这一问题现状,可以从以下策略寻得改善。一是由实利向奉献过渡,让动机引领态度;二是由独白向对话过渡,让共识引领间性;三是由忠实向创生过渡,让辨证引领方法;四是由开发向理解过渡,让底层引领意蕴。
- 李栋杨道宇
- 关键词:校本课程课程理解
- 对学生课程理解的理解被引量:6
- 2014年
- 学生课程理解不仅仅是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解释的活动,而且是游离于各方利益的中介,是教师课程理解的必要补充。然而,目前关于学生课程理解的研究少之又少。鉴于此,本文从本体论出发,分别从主客观的角度对学生课程理解做了概念鉴定;探讨了学生进行课程理解的两个原因,即自我体验的需要和理解教育的召唤;列举了能让学生课程理解成为可能的三个因素,即学生是课程中能动的主体,学生求知欲望与无限知识的矛盾,学生场域资源的保障,以期尽可能地揭示学生课程理解的本真之貌。
- 李栋杨道宇
- 关键词:课程理解本体论
- 我国中小学教师课程理解的主观性:问题与对策
- 教师课程理解是教师对课程现象、课程文本及课程事件之意义的解读过程。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是形上教育理论形下化的有效途径。随着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展开,教师被鼓励着打破原有的、程式化的理解范式去重构和创生课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矫...
- 李栋
-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课程理解主观性案例分析
- 文献传递
- 论荀子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被引量:2
- 2019年
- 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之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离不开对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与阐释。荀子是先秦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而《劝学》则集中阐发了荀子的教育思想。《劝学》作为《荀子》三十二篇的首篇,有其重要的学术地位和价值。作为较早的教学方法论专著,《劝学》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这里将其归纳为教学的起势、顺势、蓄势与破势。在教学的起势阶段,荀子营造了一种后天学习的氛围,并赋予后天教化以终极地位,这是对孔孟"生而知之"教学思想的超越;在教学的顺势阶段,荀子提出了教学应顺环境、顺因果及顺人性,这是一种顺应自然哲学的教学观;在教学的蓄势阶段,荀子强调教学应使学生将积思学相结合,即重积累、肯钻研及善亲师;在教学的破势阶段,荀子间接地阐明了其教学的目的,即培养德才兼备的治世人才,荀子一气呵成地对这种全才、精才作了描述,点亮了全篇,势如破竹。
- 周丽威李栋杨丽
- 关键词:《劝学》荀子教学
- 让国民教育走向国民性教育
- 2014年
- 近来,教育与国民性这一论题又开始升温,升温的背后却浮现出了当今教育与国民性低适切性的问题,即国民教育之时代解释力的减弱。面对这一难题,笔者认为国民教育亟待走向国民性教育,这是一种有着实用气质的教育,一种在伦理框架下的教育,同时也是一种有"国"有"民"的教育。实现这种转向的理由是:第一,国民教育的辨识度在逐渐走低。第二,国民性教育更加注重调和"小我"与"大我"。第三,国民性教育是对国民教育解构后的筛选。第四,国民性教育使国民的爱国情怀更加具象和广泛。
- 李栋杨道宇
- 关键词:国民教育
- 英语知识属性与教法蠡议
- 2014年
- 英语知识对英语教法具有内在的规定性:英语知识的工具与人文属性决定了英语教学必须基于工具和人文之法的特性而教;英语知识的法理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英语教学必须让法理"哺育"形式,使形式不拘泥于法理;英语中的知识趣味与趣味知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得英语教学幽默必须从游戏本身回归到英语知识本身;英语知识的显性功能与隐性价值使得英语教学必须在运用显性功能的同时发挥其隐性的价值。只有这样,英语教学才不至于走向没有知识的空洞。
- 李栋杨道宇
- 关键词:英语知识规约教法
- 论教育学何以巩固自己的学科地位——为中国教育学“突围”另辟蹊径被引量:1
- 2013年
- 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已历经百年沧桑,虽已开拓出了自己的理论阵地,并取得了公认的研究成果,但在其被引进的百余年里,学术界关于其身份的合法性争论却从未停止过。学者们对教育学身份的质疑主要体现在教育学的"理论"与"实用"之争"、学科"与"科学"之争、内外归属之争。中国教育学要想在夹缝中获得新生,就必须具备专业和素朴两种气质,并扎根于中国之土壤,通俗而不庸俗,采取多元回归策略,从而赢得广大教育学人的认同。
- 李栋杨道宇
- 关键词:教育学学科地位身份
- “课程理解”广狭义辨被引量:2
- 2019年
- 学界分别用“课程系统”和“教材”这两个理解对象区分“课程理解”的广狭义虽简单明了,但这种区分稍显粗糙。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些混用现象和弊病都与之有关,说明人们对这一概念的适用范围特别是广狭义背后的理路没有理清。“课程理解”是教育学科领域的基础性概念,是研课程、讲课程及学课程绕不开的概念,因此有必要对其作精细分析。两者在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在哲学原理上,广义“课程理解”从本体论的角度理解课程;狭义“课程理解”从教学认识的角度达到课程理解。在理解的方式机制上,广义“课程理解”运用的是抽象(经验入)及演绎(先验入)思维,产出课程的概念以及课程观;狭义“课程理解”运用的是理解—解释思维,产出课程文本语言的意义及认知模式。在理解取向方面,广义“课程理解”的取向侧重价值层面;狭义“课程理解”的取向侧重主客观层面。在理解的影响因素方面,广义“课程理解”主要集中在理解主体、学科理论、国家意识形态及实践问题等;狭义“课程理解”主要集中在理解主体、解读方式及文本载体三个方面。
- 李栋杨丽
- 关键词:课程理解概念辨析
- 新高考制度下教师课程理解的应对之策
- 2019年
- 尽管把高考看作是教育教学"指挥棒"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有以评价代替目标之嫌,但这一高风险、高利害的考试制度依然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教育教学实践。因此,高考制度的革新必将影响教育教学的理论依据及实践方式。教师课程理解作为领悟和经验层面的教育教学实践,也必将受到新高考理念的影响。应对的根本之道在于在新高考语境中有效提升教师的问题意识,在于合理游走于新高考的主客观取向之间,在于用复杂及过程的思维去诠释课程,在于依据新高考的意义和意味检视教师的理解能力,在于深化认识与发展教师自身的课程理解力。
- 李栋杨丽
- 关键词:新高考教师课程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