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
- 作品数:55 被引量:180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保护无形文化遗产还需建立文化结构形态的系统化研究(概要)
- <正>当我们讨论文化艺术遗产保护时,多半是指那些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遗产。这种保护对象的价值以及保护措施的经费易于评估、预算。通过保护计划,文化遗产的资产利润也是可预测及可实现的,因而也就容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及资助...
- 李玫
- 文献传递
- 从《弦索备考》想到的一些事被引量:1
- 2024年
- 2023年是《弦索备考》问世的第209年,杨荫浏先生于1953年撰写的《关于“十六板”的说明》一文开启了“弦索十三套”开拓性研究,至今已有7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前辈学者从1950年代开始研究这个谱本,并将其译为五线谱和简谱出版,为这个谱集变成活的音响奠定了基础。1983年在曹安和先生的指导下,谈龙建老师与她的朋友们组织了“弦索十三套研究小组”,并寻访到弦索传人爱新觉罗·毓峘先生。
- 李玫
- 关键词:五线谱
- 朱载堉的新法密率
- 2024年
- 说起朱载堉的成就,人们立刻会说,他发明了十二平均律(朱氏自称为“密率”)。这个发明不仅在音乐理论方面的首创,而且被定位在世界科技史范畴:第一个用数学方式设计了十二平均律,为音乐实践方面的转调发展提供了音律规定性的解释,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实用体系,在今日的音乐实践中是常态化的运用。
- 李玫
- 关键词:十二平均律新法密率朱载堉音乐实践转调规定性
- 音乐文献整理的文献学方法及其规范——以“燕乐二十八调”的研究为例被引量:5
- 2008年
- 音乐文献整理中,文献学方法的运用有失规范,影响到对中国古代音乐史诸多问题的认识与总结,"燕乐二十八调"的研究是为显例。文章围绕这一问题的整理研究,利用目录、选择版本、校勘注释、考订辨伪、义理分析等基本方法展开讨论,强调正确运用文献学方法的重要意义。
- 杨晓霭李玫
- 关键词:中国古代音乐史文献学校勘注释
- 锦绣肝肠五千卷——赵宋光先生学科建设启示录
- 2021年
- 赵宋光先生大半生致力于构筑一个严密的中国音乐学学科体系,其理论成果涉及到对地方性知识做系统性关照,将技术体系和审美观念联系起来,追求形而下与形而上的融通,以及穿透复杂性、多样性的外表,探寻背后的共性本质和普遍规律,最终形成可以与西方音乐理论体系对话的中国音乐学系统理论。赵先生以自身学术经历表明“走出西方”的学术态度,又以学术研究成果表明:走向传统是必经之路,最终走向世界。只要音乐不死,音乐学学科就会涌动着无穷的动力。
- 李玫李强
- 关键词:中国音乐学
- 从乐律学特征谈维吾尔木卡姆的文化属性被引量:5
- 2016年
- 木卡姆是中亚、西亚以及北非地区普遍存在的音乐文化现象,它们外在的相似性很容易使我们形成一个粗略的判断:这些地区的木卡姆音乐的文化属性相同,至少是相近的。但通过对木卡姆音乐的深层分析,这样的判断值得反思。在新疆,木卡姆现象以塔里木盆地为核心向东疆、北疆地区辐射状分布,并在南北疆和东疆各个地区产生了地方性特征。但总体而言,它呈现出一种维吾尔族音乐独有的音乐语法,与以上提到的其他地区的木卡姆有着本质的不同。
- 李玫
- 关键词:木卡姆塔里木盆地文化属性
- 《乐府杂录·别乐仪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的校勘
- 《乐府杂录》是研究唐代俗乐的重要文献,作者以当事人的身份记录了唐晚期的音乐、歌舞、杂戏、技艺等俗乐内容,尤其是最后一节"别乐仪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第一次完整记录了燕乐二十八调调名和乐律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研究"燕乐二十八...
- 李玫
- 文献传递
- 箜篌变异形态考辨──新疆诸石窑壁画中的箜篌种种被引量:7
- 1994年
- 箜篌变异形态考辨──新疆诸石窑壁画中的箜篌种种李玫在新疆石窟壁画中十分醒目的乐舞形象既是佛教艺术中美的代表作品,又是繁盛的西域,尤其是龟兹乐舞生活的折光写照。对佛教壁画艺术的研究,也是对古代龟兹社会艺术生活状况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疆地方曾是古代东西...
- 李玫
- 关键词:箜篌乐器克孜尔石窟壁画考辨《大智度论》
- 回归自然的划时代开拓——为赵宋光先生80华诞献上的祝福被引量:1
- 2011年
- 此文原是为赵宋光先生七十岁生日庆典暨学术研讨会撰写,主要讨论赵先生在律学领域的学术成就及重要价值。特别强调了赵先生的研究以律学作为出发点,有了对乐音自然本质这个制高点的把握,有很宽广的视域,所以能够贯通音乐学、音乐文化学各个领域,才能有开拓的能量。
- 李玫
- 关键词:逻辑体系理性思维
- 米都知与米嘉荣相关三事考被引量:2
- 2016年
- 《全唐诗》有梁补阙诗《赠米都知》、刘禹锡诗《与歌者米嘉荣》。近年在研究唐代音乐机构和乐官的论著中时有出现将这两首诗中的米姓乐人当作同一人来论证的情况。两诗作者所颂对象是否为同一人需先行甄别,否则会影响结论的可靠性。本文欲聚焦于辨析米姓乐人,以考据为先,兼论米诗作者梁补阙的时代归属以及"都知"角色。从音乐史研究的角度,以小见大,用这样一个细节问题检讨研究方法和学术态度,实则意义重大。
- 李玫
- 关键词:补阙《全唐诗》唐代音乐讽谕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