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秀萍 作品数:13 被引量:82 H指数:7 供职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化学工程 生物学 理学 更多>>
北部湾潮间带波纹巴非蛤体内石油烃和多氯联苯的分布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9 2012年 2011年春季在北部湾沿岸潮间带布设9个站位,采集双壳类动物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并测定其软组织中的石油烃(TPH)和多氯联苯(PCBs)含量,研究两种污染物的分布特征、评价其生物质量并对巴非蛤体内残留PCBs可能造成的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站位TPH和∑PCBs含量范围分别为56.76—199.49μg.g-1和14.19—52.71 ng.g-1(干质量(dw)),就PCBs的组成而言,高氯代PCBs(PCB153、PCB180、PCB194)为优势同族体,所占比重较大.污染指数计算结果显示,除北海西场海域外,各站位的巴非蛤均受到TPH的重度污染,港口区尤为严重;而所有站位的巴非蛤均未受到PCBs污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所有站位的巴非蛤体内PCBs的非致癌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RQ<1),但是,大多数站位的致癌风险指数(0.83×10-6—3.53×10-6)高于可接受的致癌风险低值(1×10-6),而存在一定的潜在致癌风险. 周游 孟范平 程凤莲 杜秀萍 李祥蕾 白卫南关键词:波纹巴非蛤 基于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法的北部湾潮间带有机污染压力评价 北部湾沿岸的迅速发展给其潮间带区域引入大量有机污染物,给本地生物带来一定的生态风险。相比于环境介质和生物体中有机污染物含量监测,分子生物标志物能为有机污染物的生物毒性效应提供更为有效的信息。本研究在分析北部湾潮间带11个... 杜秀萍 孟范平 程凤莲 王志峰 付文超 易晓燕 王群 李永富文献传递 5种多溴联苯醚同系物对海洋饵料藻(亚心型扁藻和盐生杜氏藻)的急性毒性 被引量:8 2015年 本研究选择5种多溴联苯醚同系物(BDE-28、BDE-47、BDE-99、BDE-153和BDE-209)对2种海洋饵料藻(亚心型扁藻和盐生杜氏藻)进行急性毒性试验。96 h半抑制浓度(96 h EC50)计算结果表明,BDE-28和BDE-47的毒性较高,随溴原子取代数的增加,PBDE同系物对海洋饵料藻的毒性呈下降趋势,5种PBDE同系物对亚心形扁藻、盐生杜氏藻的96 h EC50由小及大依次为:BDE-28(128,75μg/L)、BDE-47(114,120μg/L)、BDE-99(383,572μg/L)、BDE-153(996,1249μg/L)和BDE-209(2056,1868μg/L)。目前全球近岸海水中PBDEs浓度尚不会对海洋饵料藻产生急性毒性。海洋微藻对同种PBDE同系物的敏感性差异较大(96 h EC50相差1~2个数量级),为客观评价PBDEs的海洋生态风险性,应研究PBDEs对更多种类微藻的毒性效应。 胡恒 于腾 孟范平 杜秀萍 李祥蕾关键词:多溴联苯醚 急性毒性 北部湾潮间带沉积物中重金属和多氯联苯的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21 2012年 选择北部湾9个典型采样点,研究了潮间带沉积物中重金属和多氯联苯(PCBs)的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分析结果表明,Hg、As、Cu、Pb、Zn、Cd、Cr等重金属和总PCB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00、10.00、19.89、45.97、208.65、0.098、17.86 mg.kg-1和1.48!g.kg-1.重金属和PCBs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变化规律.相关性分析表明,北部湾潮间带的重金属主要来自人为污染;沉积物的粒度参数和有机质含量等性质特征是影响PCBs分布和迁移的重要因素;重金属和PCBs总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PCBs和Cd是北部湾潮间带最主要的生态风险因子,Zn和PCBs是优势污染物;研究区域总体处于中等生态风险等级,表明沿岸港口和临海工业等人为活动已经对北部湾滨海地区造成了一定的环境压力. 王志峰 王建春 程凤莲 孟范平 杨菲菲 杜秀萍 李祥蕾 王静关键词:潮间带 重金属 生态风险评价 北部湾文蛤对石油烃和多氯联苯的氧化应激响应 被引量:5 2013年 为探讨海域现场双壳类动物对有机污染物积累的抗氧化响应,在北部湾潮间带11个采样点采集文蛤(Meretrix meretrix)样品,测定其软组织中w(TPHs)(TPHs为石油烃)、w(PCBs)(PCBs为多氯联苯)以及鳃、内脏中GSH(还原型谷胱甘肽),GSSG(氧化型谷胱甘肽)、SOD(超氧化物歧化酶)、CAT(过氧化氢酶)、G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T(谷胱甘肽转硫酶)、TBARS(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7种氧化应激物的水平,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有机污染物含量与氧化应激物响应值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文蛤软组织中w(TPHs)和w(PCBs)分别为78.22~300.71μgg和4.23~26.68 ngg,最大值均出现在S10采样点(防城港西湾);内脏中CAT活性较高,其他氧化应激物均在鳃中有较高水平.与对照采样点S1(湛江流沙湾)相比,S2、S3、S6、S10、S11等5个采样点文蛤组织内SOD、CAT、GST、GPx、GSH水平较低;大多数采样点文蛤鳃中w(GSSG)较低,而S3、S4、S6、S7、S9、S11等6个采样点文蛤内脏中w(GSSG)较高;大多数采样点文蛤组织中TBARS含量较低,表明其抗氧化防御机能尚未丧失.TPHs显著抑制文蛤鳃中的w(GSSG)(R=-0.64,P<0.05),PCBs显著抑制文蛤鳃中的GPx(R=-0.72,P<0.05)和GST(R=-0.72,P<0.05)的活性,表明w(GSSG)及GPx和GST的活性可作为指示北部湾有机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易晓燕 孟范平 杜秀萍 王冕 王志峰 李永富 程凤莲关键词:文蛤 石油烃 多氯联苯 用于吸附氟离子的EGDE交联载镧壳聚糖的制备与表征 2012年 利用戊二醛(GLA)交联并负载La3+的壳聚糖吸附净化高氟地下水时,反应不完全的戊二醛可能会溶出而产生较大的生物毒性。选用低毒的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EGDE)替代GLA,对壳聚糖实施交联改性,生成交联壳聚糖微球(CEB),然后在CEB表面螯合La3+,制备新型除氟剂(CEB-La)。结果表明,交联温度是影响CEB-La吸附性能的最主要因素,交联的适宜条件为EGDE与CS的-NH2物质的量比为1∶2,20℃反应4h;螯合的适宜条件为将CEB按投加量2g/L加到0.020mol/L的La3+溶液中,40℃反应3h。所得到的吸附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对质量浓度20mg/L含氟水的F-去除率达96%。红外光谱分析表明,EGDE与壳聚糖的-NH2、C6-OH发生交联反应,形成的交联产物CEB中,仲羟基与La3+配位。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壳聚糖微球在制备过程中结晶能力下降,有利于La3+的负载和F-的吸附,除氟剂中的镧主要以La-O化物的形式存在。 李永富 孟范平 杜秀萍关键词:壳聚糖 镧 除氟 EGDE交联的载镧壳聚糖微球对氟离子的静态和动态吸附 被引量:12 2011年 利用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EGDE)替代戊二醛对壳聚糖微球进行交联,然后负载稀土镧离子La(Ⅲ),制备得到新型的除氟剂(CEB-La)。研究了CEB-La对F-的静态和动态吸附性能。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该除氟剂的静态吸附条件为pH7.0、温度50℃、吸附时间60min、振荡频率120r.min-1;当CEB-La用量3g.L-1时,对浓度10mg.L-1含氟水的除氟率可达92.9%;CEB-La对F-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饱和吸附容量为25.7mg.g-1;拟二级动力学方程能较好地描述CEB-La对F-的吸附动力学过程;CEB-La吸附饱和后,经NaOH溶液处理后再与镧离子螯合,可有效再生;共存阴离子特别是CO32-和HCO3-对CEB-La的除氟性能有不利影响。动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进水流量3ml.min-1时,CEB-La适于处理F-浓度2~15mg.L-1的含氟水;利用Thomas模型可较好地描述CEB-La对F-的动态吸附特征,动态饱和吸附容量为3.67mg.g-1。因此,CEB-La的除氟性能优越,再生方法简单,使用成本较低,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孟范平 李永富 周游 杜秀萍关键词:壳聚糖 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 负载镧的EGDE交联壳聚糖微球对氟离子的吸附平衡与吸附动力学 被引量:8 2012年 采用负载镧的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EGDE)交联壳聚糖微球对含氟水进行吸附处理。该吸附剂的适宜工作条件为:温度30~50℃,pH值7.0,吸附时间30min。用吸附等温线描述了F-在吸附剂上的吸附平衡,并用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其吸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吸附剂对F-的吸附平衡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饱和吸附容量为25.7mg.g-1;该吸附剂对F-的吸附既包含化学吸附又包含物理吸附过程,以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为主;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受化学吸附机理的控制,颗粒内扩散和液膜形成的边界层是其限速步骤。 李永富 孟范平 杜秀萍 周游关键词:镧 氟 吸附等温线 吸附动力学 北部湾沿岸表层沉积物中酚类内分泌干扰物与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8 2013年 研究北部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5种酚类内分泌干扰物和16种多环芳烃的分布、来源及潜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海域二氯酚、丁基酚、辛基酚、壬基酚及双酚A的含量分别为0.27~71.5,1.16~2.83,4.29~9.64,16.1~42.2和3.07~22.8ng/g;多环芳烃总量为352~1066ng/g,平均为573ng/g。多环芳烃含量与总有机碳(TOC)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其主要来源是石油源,但化石燃料燃烧也是其来源之一。北部湾地区低环芳烃对当地生态存在潜在风险,其中萘的平均含量大于其效应低值(ERL);酚类污染物对部分海域的底栖生物也存在一定的威胁。综合分析表明,北部湾整体环境质量良好,但个别区域需要加强风险管理。 杨跃志 张海丽 李正炎 杜秀萍 王志峰 孟范平关键词:酚类污染物 多环芳烃 生态风险评价 基于氧化逆境标志物的北部湾潮间带沉积物有机污染程度综合评价 被引量:9 2013年 利用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指数对北部湾潮间带沉积环境中多氯联苯(PCBs)、石油烃(TPH)、壬基酚(NP)和苯并芘(B[a]P)的综合污染水平进行评价。在9个站位采集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和沉积物样品,测定沉积物和生物软组织中有机污染物含量,同时对鳃、内脏中与细胞防御系统有关的各7种标志物(包括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氢酶(CAT)等)进行分析。利用相关性分析法筛选出对1~2种有机污染物响应敏感的生物标志物共8种,分别为内脏中的GPx、GSH、GSSG、CAT和鳃中的GPx、GSH、GSSG、CAT。以筛选的8种生物标志物为基础,9个站位IBR指数范围为0.27~1.48,其中站位S2(湛江市乐民镇码头)、站位S9(湛江市江洪码头)的IBR较小,显示污染程度最轻;站位S4(防城港西湾)、站位S3(钦州湾老人沙浅滩)IBR较高,显示生物体因有机污染产生氧化逆境。不同站位的IBR值与污染源分布、化学污染物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北部湾潮间带沉积物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评价。 孟范平 程凤莲 王建春 杜秀萍 李正炎 李永富 周游 王志峰关键词:有机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