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仁崔

作品数:156 被引量:1,602H指数:21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5篇期刊文章
  • 16篇科技成果
  • 13篇会议论文
  • 8篇专利

领域

  • 137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6篇水稻
  • 64篇杂交
  • 59篇基因
  • 50篇不育
  • 43篇杂交稻
  • 42篇不育系
  • 34篇选育
  • 33篇育种
  • 30篇籼稻
  • 29篇诱变
  • 23篇EUI基因
  • 21篇穗颈
  • 21篇长穗颈
  • 18篇性状
  • 18篇辐射诱变
  • 17篇长穗颈不育系
  • 16篇E-杂交稻
  • 15篇核不育
  • 10篇杂种
  • 9篇杂交水稻

机构

  • 13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0篇福建农业大学
  • 10篇福建农学院
  • 7篇福建省农业科...
  • 7篇中国科学院遗...
  • 3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安徽省农业科...
  • 2篇国家杂交水稻...
  • 2篇莱阳农学院
  • 2篇海南省热带农...
  • 2篇嘉兴市农业科...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龙岩市农业科...
  • 1篇中国水稻研究...
  • 1篇泰宁县农业局

作者

  • 152篇杨仁崔
  • 71篇章清杞
  • 65篇黄荣华
  • 58篇张书标
  • 40篇梁康迳
  • 36篇王乃元
  • 23篇杨蜀岚
  • 17篇李毓
  • 11篇杨惠杰
  • 10篇陈启军
  • 7篇李义珍
  • 7篇姜国勇
  • 7篇王斌
  • 6篇姜照伟
  • 6篇陈顺辉
  • 5篇郑景生
  • 5篇季兰
  • 5篇朱宏波
  • 5篇李美德
  • 5篇杨艳荔

传媒

  • 15篇福建农林大学...
  • 14篇福建农业大学...
  • 10篇核农学报
  • 9篇杂交水稻
  • 8篇福建农学院学...
  • 6篇福建农业学报
  • 6篇作物学报
  • 6篇福建稻麦科技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中国水稻科学
  • 3篇世界农业
  • 3篇中国农学会水...
  • 2篇种子
  • 2篇Acta B...
  • 2篇病毒学报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植物学通报
  • 1篇中国科学(C...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0
  • 2篇2009
  • 6篇2008
  • 8篇2007
  • 3篇2006
  • 19篇2005
  • 17篇2004
  • 15篇2003
  • 11篇2002
  • 15篇2001
  • 8篇2000
  • 9篇1999
  • 7篇1998
  • 2篇1997
  • 7篇1996
  • 3篇1995
  • 3篇1994
  • 3篇1993
  • 2篇1992
1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不育基因的等位性研究被引量:5
1997年
对粳型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及其衍生的7个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双列杂交组合F1和部分F2在长日高温和长日中温两种生态条件下的育性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光敏不育系农垦58S、8902S和2877S、以及温敏不育系培矮64S、8801S和2558S等6个不育系的不育主基因等位,温敏不育系W6154S和9202S的不育主基因等位,而前6个与后2个不育系的不育基因则非等位。不育主基因等位的W6154S和9202S杂交F2群体中不育株率100%,而8902S、2877S、培矮64S和2558S间杂交F2群体中有少量可育株出现。不育主基因等位的不育系间杂交F2群体中,可育株与不育株比例为225∶31,表明双亲之间存在4对不育主基因的差异,控制W6154S和9202S不育性的2对主基因与控制8902S、2877S、培矮64S和2558S不育性的2对主基因可能完全不等位。
邓晓建李仁端周开达杨仁崔
关键词:水稻不育基因等位性光敏雄性不育
温敏核不育水稻5460S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的构建和鉴定被引量:20
1999年
为了构建温敏核不育 (TGMS)基因区域的精细物理图谱并最终分离TGMS基因 ,以温敏核不育水稻 5 46 0S为材料 ,摸索优化了构建植物细菌人工染色体 (BAC)文库的方法 ,构建了一个高质量的BAC文库 .该文库由 1 95 84个克隆构成 ,插入片段平均长度为 1 1 0kb ,相当于水稻单倍体基因组大小的 5倍 ;以分子量分别为 1 40和2 5 0kb的 2个大BAC克隆进行稳定性传代实验 ,经 1 0 0代传代后其插入的DNA片段仍然稳定存在 ;以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为探针筛选BAC文库 ,未检验出叶绿体和线粒体DNA的污染 ;以和tms1基因连锁的 3个分子标记作为探针对BAC文库进行了筛选 ,每个探针至少可获得一个阳性克隆 ,利用热不对称性交错PCR(Tail PCR)法成功分离了阳性克隆的左右末端序列 .
邱芳金德敏伏健民张超良谢纬武杨仁崔张洪斌王斌
关键词:水稻温敏核不育基因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
籼稻巨胚种质的诱变获得及遗传研究被引量:13
2007年
【目的】明确诱发产生巨胚突变的频率和巨胚基因的遗传规律。【方法】以11个籼稻品种为材料,通过60Co-γ射线辐射干种子,种植后收获自然成熟的M2代种子。将种子去壳后肉眼鉴别巨胚突变体(比原胚大至少1倍),计算水稻巨胚性状的突变频率;用通过辐射诱变获得的2个籼稻巨胚品系98-14geB和Mge86与其相应原亲本杂交配成一套F1、F2和BC1F1材料,调查种子胚的大小,研究巨胚性状的遗传。【结果】在M1代混收的M2种子中,水稻巨胚突变的出现频率平均为0.00125%,变幅为0.00029%~0.00285%。本研究以250Gy和350Gy2种剂量分别照射11个籼稻品系的干种子,在其中9个品系中获得巨胚突变体。【结论】本研究取材的2个籼稻巨胚突变体均为单隐性基因突变,且均与粳稻巨胚品种1137的巨胚基因等位,无非等位巨胚基因发现;胚的大小直接由种子基因型决定,而同为胚发育提供营养的母体基因型及细胞质均无关系。
章清杞张书标黄荣华林光杨仁崔
关键词:籼稻辐射诱变突变率
两系法杂交稻的改良途径
一种利用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的两系法杂交稻改良方法,选用光(温)敏不育系或5460S作母本同其它品种相组配,在高温、长日环境中配制杂交F<Sub>1</Sub>,用杂交F<Sub>1</Sub>繁殖大田,用杂种F<Sub...
杨仁崔王乃元梁康迳
文献传递
TGMS水稻BAC库的构建及与TGMS基因连锁的BAC克隆的筛选
1998年
TGMS水稻BAC库的构建及与TGMS基因连锁的BAC克隆的筛选王斌1伏建民1邱芳1谢纬武1王京兆1金德敏1李敬玲1杨蜀岚2杨仁崔2(1.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北京100101)(2.福建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福州350002)有用基因的分离是...
王斌伏建民伏建民邱芳谢纬武王京兆金德敏李敬玲杨蜀岚
关键词:基因连锁BAC克隆水稻线粒体TGMS基因分离细菌人工染色体
在人工控制光温条件下早籼光敏核不育系的育性反应被引量:21
1991年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了早籼光敏核不育系W6154S、安农S-1、5460S和87N123S的育性反应特性,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供试材料育性表达的主导因素之一,日平均温度29.8℃(最高33℃/最低28℃)导致不育或育性很低,25.8℃(29/24℃)时育性提高,21.8℃(25/20℃)使育性再次下降:在29.8℃与21.8℃时,光周期(150或12.0h/d)对育性的影响不明显;在25.8℃时,短日处理的育性显著高于长日处理的育性。作者还讨论了这些灿型光敏核不育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制、繁种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孙宗修程式华斯华敏杨仁崔梁康迳王乃元
关键词:灿稻育性表达
巨胚龙特浦B糙米性状与蛋白质成分分析(简报)被引量:13
1999年
分别测定了巨胚龙特浦B和龙特浦B的糙米蛋白质、脂肪及17种氨基酸的含量。巨胚龙特浦B与龙特浦B比较,糙米的蛋白质含量从9.00%提高到9.60%,增加了6.70%;脂肪含量从2.50%提高到5.06%,增加了102.40%。测定的17种氨基酸中有16种含量有提高,0.29%~30.36%,其中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等4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11.83%、5.99%、5.45%和5.94%。育成的巨胚龙特浦B的糙米营养较龙特浦B有较大提高。
杨艳荔李毓章清杞杨仁崔
关键词:巨胚稻糙米蛋白质氨基酸粗脂肪
e-杂交稻的研究与发展被引量:3
2005年
概述了水稻eui基因的发现、研究和应用 ,评述了长穗颈不育系和e -杂交稻的表现及其育种技术 ,讨论了e
杨仁崔张书标黄荣华章清杞
关键词:E-杂交稻EUI基因辐射诱变长穗颈不育系
国际水稻研究所的超级稻育种被引量:48
1996年
国际水稻研究所的超级稻育种福建农业大学杨仁崔主要产稻国的工业化进程在蚕食着这一地区的稻田。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的育种家十分清楚,要回应世界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挑战,根本出路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水稻单产的提高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新品种高产潜力的提高。...
杨仁崔
关键词:水稻育种
杂交籼稻恢复系恢复基因的遗传及等位分析被引量:9
1990年
以黑染花粉率辅以稻株形态观察作为鉴定育性的指标,对野败胞质杂交籼稻的5个恢复系进行恢复基因遗传分析.结果表明,IR_(24),IR_(30),圭630,印尼矮禾,泰引1号均具有2对独立主效显性恢复基因 Rf_1Rf_1Rf_2Rf_2,其中 Rf_1基因的作用大于 Rf_2;F_2分离模式为13:2:1.等位测验表明,5个恢复系的 Rf_1基因互为等位.同时,讨论了恢复基因在育种计划中的利用.
梁康迳王乃元杨仁崔
关键词:籼稻杂交稻恢复系基因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