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爱
- 作品数:7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语言文字更多>>
- 语用得体是面称语具有交际功能的必要前提
- 2007年
- 以汉语称呼语中的面称语为视角,以语用得体为基点,以前人研究称呼语具有各种交际功能的成果为平台,运用得体理论及具体实例阐明语用得体是面称语具有交际功能的必要前提,强调在言语交际中只有符合语用得体原则的汉语面称语才能承载丰富的信息,才具有"唤起功能"、"人际关系指示功能"、"情感指示功能"及在无形中传递言外之意等交际功能。
- 杨德爱冯嘉洁
- 关键词:语用得体面称语交际功能
- 谈萨林斯《历史之岛》中的“结构与历史”
- 2011年
- 萨林斯的论文集《历史之岛》从不同的文化秩序中理解独特的历史实践。从结构与历史的辩证思考中,阐释了地方社会的宇宙观、本体论对于历史实践过程中不同关系的建构。在文化系统中,不同的事件产生不同的意义,从而强化或者改变不同关系的范式,使其稳定或者转型。历史来自结构,又修正结构,结构与历史并存于一种不可分割的牢固整合中。
- 杨德爱
- 关键词:萨林斯
- 试谈人类学理论中的实践理论——以布迪厄《实践理论大纲》和萨林斯《历史之岛》为例被引量:3
- 2011年
- 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似乎一直是社会科学领域无法调和的两个极端,在人类学理论中,这二者就表现为"结构"与"能动性"的对立,由此引发了许多学术争论。为了寻找这二者的契合点,以便在它们之间建立起辩证关系,布迪厄著《实践理论大纲》一书,使用并发展了"惯习""场域""实践"和"能动者"等术语,建立起了一套实践理论。萨林斯也是实践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著《历史之岛》提出了实践的变化会以一个不同的方式带来系统变迁的模式,从而把二者还原成认知问题、既有的认知图式和偶然发生的事件之间的结构关系问题,提出了"并接结构"等概念进行阐述。
- 杨德爱
- 关键词:布迪厄萨林斯
- 旅游与被旅游:大理“洋人街”由来及变迁
- 本文以田野调查为立足点,以“旅游与被旅游”为焦点,以大理“洋人街”由来及变迁为基点展开探讨。大理“洋人街”由来及变迁的整个历程都围绕着旅游:因旅游而生,也因旅游而变,并因旅游而衍生了相应的“被旅游”,即被当做旅游的对象。...
- 杨德爱
- 文献传递
- 面称语与语用得体探讨被引量:2
- 2008年
- 面称语被称为交际的先锋官,面称语的使用是否得体,直接关系到交际的成败。仅以语旨为视角,以语用得体为基点,阐明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总是有一定的交际意图即语旨的,健康的语旨依赖于特定的语境,在无形中恰当地传达着某种言外之意,从而体现其语用价值。提倡用健康的语旨进行交际以形成真、善、美的交际氛围,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 杨德爱
- 关键词:面称语语用得体语旨
- 人类学中“结构”范式理论的演进被引量:1
- 2012年
- "结构"与"能动性"是人类学理论中一直探讨的焦点之一,体现了人类学对社会、文化与个人关系的探索。以杜尔干、拉德克利夫-布朗及曼切斯特学派等为代表的社会决定论和文化与人格学派、象征人类学等为代表的文化决定论强调结构,代表了社会、文化对个体行为制约的结构决定论观点;相反,利奇对个体能动性的关注及巴特等人以分析个体为出发点的能动性理论,则强调个人及其能动性对社会、文化的形塑。当然,"结构"与"能动性"并不是一条线的两端。
- 杨德爱
- 关键词:理论渊源发展脉络
- 汉语面称语的语用得体性探究
- 在语言学术研究领域中,称呼语的研究几乎是个历年更新的研究课题。目前,在各种核心刊物上,不断出现相关的研究成果。这是由于称呼语,尤其是汉语称呼语在交际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言语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语法单位和语用单位。面...
- 杨德爱
- 关键词:语境语旨语效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