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非
- 作品数:22 被引量:102H指数:7
- 供职机构: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军区医学科学技术研究计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微创穿刺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应用及临床预后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行微创穿刺术的治疗及效果。方法回顾120例2016年1月—2017年2月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组。对照组进行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行微创穿刺术治疗。比较效果。结果观察组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相关性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两组神经功能残疾程度、独立生活能力相近(P>0.05);手术后观察组神经功能残疾程度、独立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行微创穿刺术的治疗及效果确切。
- 常骏杨非
- 关键词:基底节区脑出血微创穿刺术神经功能并发症
- 脊髓圆锥血管母细胞瘤一例
- 2006年
- 患者女性,73岁。无明显诱因突发双下肢剧烈放射样疼痛,伴大便排不尽感及小便失禁3周。在当地医院行腰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T12~L1锥体水平的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并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病变内有大量异常增生的血管团块,未能切除而关闭切口,转入我院治疗。查体:双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降低,右侧腱反射减退,双下肢痛觉过敏,鞍区感觉减退。胸腰椎MR/显示T12-L1锥体水平脊髓圆锥内一类椭圆形,边界尚清,异常信号影,T1W呈稍高信号、T2W呈不均匀高信号,肿瘤邻近区域可见不规则点、线状的血管流空影,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DSA检查见动脉期L1.2锥体水平椎管内造影剂的异常浓集区域,主要由左侧第12肋间动脉供血。手术取原切口进入,剪开硬脊膜,见脊髓背侧团块状迂曲的引流静脉,并在引流静脉腹侧可见棕黄色实质性肿瘤,位于圆锥右侧方的软脊膜下,椭圆形约2cm,与脊髓边界较清晰,血供丰富,手术首先切断来源于脊髓腹侧的供血动脉,然后沿边界小心分离肿瘤,边分离边电凝缩小肿瘤体积,肿瘤与数根马尾神经根粘连,小心剥离保留马尾神经,最后离断肿瘤引流静脉,全切肿瘤。病理报告:肿瘤大体呈花生米粒大小,灰褐色切面,镜下见片状分布小血管,其间夹杂瘤细胞,胞浆泡沫状,核圆,居中,免疫组化S100(+)、Lyso(+)、GFAP(-)、EMA(-)、CD34血管(+),病理诊断为血管母细胞瘤。术后患者神经根性疼痛明显减轻,二便控制良好,复查胸腰椎MRI示肿瘤消失。
- 崔大明车晓明徐启武施炜顾士欣杨非
- 关键词:血管母细胞瘤脊髓圆锥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实质性肿瘤神经根性疼痛引流静脉
- 用于卧床患者的接尿冲洗装置
- 本实用新型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卧床患者的接尿冲洗装置,包括接尿漏斗和导尿管,还包括负压球,所述的接尿漏斗下端通过导尿管连接负压球的上端,接尿漏斗用于贴合患者会阴部位收集尿液,导尿管上设置有开关,负压球下方开设有排气口,排气口...
- 徐佩丽潘爱红宋倩倩洪静芳柯学家杨非冯逢
-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27
- 2005年
-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3年1月至2004年6月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3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检查及治疗。结果63例患者中58例获得肿瘤全切除,5例行次全切除。手术后56例症状好转或不变,6例症状有所加重,1例术后死于并发症。术后获得随访38例,其中34例接受放射治疗,随访期为3~84个月,平均25个月。30例恢复良好,2例有远处转移(至腰骶椎),6例肿瘤复发(均行再次手术,3例恢复尚可,2例有所加重,1例死于术后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是一类血供丰富的肿瘤,虽然生长较慢但是具有复发及转移的性质,因此手术应彻底切除肿瘤,术中应准备充足的血源,术前行部分供血动脉的栓塞对于减少术中出血、更安全地切除肿瘤有所帮助,同时辅以术后放射治疗以延缓复发,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 杨非徐启武谢嵘高亮
- 关键词:血管外皮细胞瘤脑肿瘤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肿瘤全切除术后放射治疗肿瘤复发
- 颞底经小脑幕经岩入路的解剖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颢底经小脑幕经岩入路(TBTFA)中岩骨可以磨除的区域,及该入路对岩斜区结构暴露的情况。方法应用成人湿头颅标本10例(20侧),模拟TBTTA入路,界定岩骨可以磨除的范围,并比较岩骨磨除前后岩斜区结构暴露情况及对颞底所需牵拉的程度。结果以内听道为中心分中间部、内侧部、外侧部来磨除岩骨。岩骨可磨除范围:中间部宽度6.6mm,长度在内听道口为5mm,在内听道底约为2mm;内侧部长度可为15mm,宽度为9him;外侧部在内听道和上半规管之间区域中,长度为8.7mm,宽度为5mm,右半规管区域磨除深度不能超过3.7mm。通过磨除适当范围的岩骨,TBTTA入路可以明显改善岩斜区结构的暴露;颞底牵拉程度明显减少。结论不磨除岩骨的单纯颞底经小脑幕入路中,对岩骨后颅窝面的观察仍然受到岩嵴的阻挡;而TBTTA入路从硬膜下磨除适度范围的岩骨,可以明显改善对岩骨后颅窝面及邻近结构的暴露。减少对颞底的牵拉并无需进行特殊的颅底重建。
- 施炜徐启武崔大明车晓明杨非
- 关键词:岩斜区外科手术
- 新型气管插管固定装置的应用效果评价
- 2024年
- 目的探讨新型气管插管固定装置在神经外科气管插管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120例气管插管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常规固定装置组(2021年4月-2022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气管插管的60例患者)和新型固定装置组(2022年4月-2023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气管插管的60例患者)。比较2组患者气管插管固定效果、每日固定气管插管次数、固定气管插管耗时、口腔黏膜压力性损伤情况。结果新型固定装置组在气管插管固定效果、每日固定气管插管次数、固定气管插管耗时及口腔黏膜压力性损伤情况(患者口腔黏膜无损伤、红肿及破溃发生率)与常规固定装置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口腔黏膜出血及溃疡方面2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型气管插管固定装置提高了神经外科经口气管插管患者气管插管固定效果,降低了护士每日固定插管次数和更换气管插管耗时,减少护士工作量,降低了患者口腔黏膜红肿及破溃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宋倩倩宋倩倩杨非杨非潘爱红
- 关键词:气管插管神经外科护理
-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9
- 2007年
- 目的探讨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42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和手术方法进行总结,并对38例患者进行了平均4.2年的随访。结果脊髓血管母细胞瘤大多数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实质性占位,增强后明显均匀的强化。对于鉴别困难的病例进行脊髓血管造影可以明确诊断。本组42例均获得全切,术后症状改善者27例,6例无明显变化,5例加重。结论脊髓 MRI 及血管造影可以对脊髓血管母细胞瘤作出定位和定性诊断,手术疗效可靠,全切肿瘤可治愈本病,同时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能最大限度的保护脊髓功能。
- 崔大明车晓明徐启武顾士欣施炜杨非
- 关键词: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手术
- 脊髓肿瘤的手术治疗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探讨脊髓肿瘤的手术方法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421例脊髓肿瘤(髓外264例,髓内157例)病人的手术入路、操作方法和手术疗效。结果肿瘤全切除率88.6%(髓外91.7%,髓内83.4%),神经功能保留率(改善+不变)91.0%(髓外96.6%,髓内81.5%)。结论对不同部位和不同病理类型肿瘤的切除要遵循不同的方法。
- 车晓明徐启武鲍伟民杨非顾士欣
- 关键词:脊髓肿瘤手术治疗手术入路神经功能医源性损伤脊柱稳定性
- 神经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Nomogram模型构建被引量:8
- 2022年
- 目的探讨神经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以构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预测的Nomogram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神经外科重症病房收治的75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按照下肢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神经重症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以此构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预测的Nomogram模型,同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预测模型的可靠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有无高血压病史、病程中有无脑疝以及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而年龄≥65岁、下肢肌力<3级、GCS评分<8分、下肢制动和有下肢深静脉穿刺以及血浆D-二聚体>0.5mg/L是神经重症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年龄≥65岁、下肢肌力<3级、下肢制动和有下肢深静脉穿刺以及血浆D-二聚体>0.5mg/L为神经重症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再以这些危险因素指标赋值后建立下肢DVT形成的Nomogram预测模型,其ROC显示AUC=0.831(95%CI:0.837~0.975,P<0.001),预测敏感度为82.9%,预测特异度为88.2%。结论建立于临床资料基础上的神经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预测nomogram模型简单、易于掌握,具有较好的校准度,对于临床神经重症患者发生DVT的预判、降低其发生风险和改善患者的预后有较大的意义。
- 杨非王永意张开鹏林彬李光照
-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
- 用于辅助患者翻身的翻身垫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辅助患者翻身的翻身垫,包括平躺垫以及设置在平躺垫两侧的左侧垫和右侧垫;所述的左侧垫包括左侧气囊垫和左侧翻转垫,左侧翻转垫连接在平躺垫上且左侧翻转垫可绕着两者相连的边缘转动,左侧气囊垫进行充气或放气的...
- 徐佩丽潘爱红宋倩倩洪静芳柯学家杨非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