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振文

作品数:7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深圳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植入
  • 3篇射频
  • 3篇射频消融
  • 3篇消融
  • 2篇导管
  • 2篇导管消融
  • 2篇动物
  • 2篇动物实验
  • 2篇照射
  • 2篇照射治疗
  • 2篇植入物
  • 2篇植入治疗
  • 2篇术后
  • 2篇盆腔
  • 2篇盆腔复发
  • 2篇肿瘤
  • 2篇组织间
  • 2篇组织间植入
  • 2篇组织间植入治...
  • 2篇离体

机构

  • 7篇深圳市人民医...
  • 7篇深圳市第二人...

作者

  • 7篇林振文
  • 7篇初虹
  • 5篇窦永充
  • 4篇张彦舫
  • 3篇何凡
  • 3篇孔健
  • 1篇管骅
  • 1篇吴宇旋
  • 1篇王露平
  • 1篇薛萌

传媒

  • 2篇放射学实践
  • 2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海南医学

年份

  • 3篇2013
  • 4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CT引导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疼痛性淋巴结转移性腺癌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CT导向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疼痛性淋巴结转移性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0年9月在本院接受CT导向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的12例淋巴结转移性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比术前与术后患者的疼痛情况、肿瘤大小变化,并观察并发症情况,随访期2~6个月。结果:1例疼痛完全缓解,7例疼痛减轻,4例疼痛无明显变化;无1例疼痛加重,止痛有效率66.7%(8/12);其中4例单发淋巴结肿大者经治疗后疼痛均有缓解(4/4),8例多发淋巴结肿大者4例达到止痛效果。12例经治疗后肿瘤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8例,无变化3例,肿瘤缓解率75.0%(9/12)。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疼痛性淋巴结转移性腺癌,CT导向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可减轻疼痛,缩小肿瘤体积,有效控制肿瘤进展,在掌握适应证和选择合适的穿刺路径前提下,此方法是安全的。
林振文初虹窦永充孔健
关键词:近距离照射治疗淋巴结转移腺癌
选择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对子宫内膜癌术后盆腔复发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选择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简称"介入化疗")对子宫内膜癌术后盆腔复发的疗效。方法回顾2005-2008年16例子宫内膜癌术后盆腔复发病例,所有病例均行介入化疗4~6个疗程,对比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肿瘤的变化,并观察生存期。结果随访6个月,3例临床症状完全缓解,6例明显缓解,4例中度缓解,2例轻度缓解,1例无临床症状,临床症状总缓解率达60.0%(9/15);CR2例,PR5例,SD7例,PD2例,近期有效率为43.8%(7/16);4例获二次手术切除,占25.0%,随访3年生存率56.3%(9/16)。结论介入化疗对子宫内膜癌术后盆腔复发病灶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可改善临床症状,缩小肿瘤体积,提高二次手术切除机会。
林振文初虹张彦舫窦永充
关键词:术后复发动脉灌注化疗介入化疗
CT导向下^(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难治性直肠癌盆腔复发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探讨CT导向下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难治性直肠癌盆腔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4-9月行CT导向下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的直肠癌术后化放疗后盆腔复发病例11例,分别对比术前与术后2、6个月临床症状及肿瘤大小变化、生活质量(QOL)评分,并观察并发症情况,随访期6个月。结果术后2、6个月症状缓解率分别为100%(11/11)和90.9%(10/11);肿瘤缓解率分别为90.9%(10/11)和81.8%(9/11);术后2、6个月QOL评分分别为(56.0±3.66)分及(54.4±5.41)分,较术前QOL评分(42.5±6.93)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CT导向下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难治性直肠癌盆腔复发的近期效果好,对于受组织剂量限制难以再行外放疗的病例也同样安全、有效。
林振文初虹孔健窦永充
关键词:直肠癌近距离照射治疗盆腔复发
丙烯酸胶原微球与聚乙烯醇颗粒治疗子宫肌瘤的术后反应对比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对比丙烯酸胶原微球(TAGM)与聚乙烯醇颗粒(PVA)两种不同栓塞剂治疗子宫肌瘤的术后反应及安全性。方法:26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在知情同意下被随机分成两组行子宫动脉栓塞(UAE)术,A组(12例)栓塞剂采用丙烯酸胶原微球(Embosphere,500~700μm),B组(14例)采用PVA颗粒(500~700μm)。观察患者栓塞后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栓塞剂用量。结果:两组在栓塞后综合征、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在栓塞剂用量上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结论:丙烯酸胶原微球作为一种新型的栓塞剂,与PVA相比,不会加重术后反应,具有较好安全性,但栓塞剂用量较大。
林振文初虹窦永充张彦舫
关键词:子宫肿瘤子宫动脉栓塞术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金属植入物对射频消融热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射频消融是实体肿瘤介入治疗的一种常用、有效的治疗方法。许多肿瘤患者在需要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时,可能遇到肿瘤周围存在金属植入物(银夹或钛夹、125I粒子等)的问题。我们对离体猪肝进行银夹及125I粒子植入,并观察其对射频消融的热影响。
林振文初虹何凡王露平孔健
关键词:射频消融治疗金属植入物实体肿瘤肿瘤患者肿瘤周围
金属细针对射频消融离体猪肝热场的影响
2013年
目的观察金属细针对射频消融(RFA)离体猪肝热场的影响,探索利用金属细针引导产生适形消融范围的新方法。方法对11个离体家猪肝脏行RFA,以射频电极为对称轴,在射频针一侧按不同距离插入多根22GChiba针作为实验组,对称一侧正常肝脏作为对照组。对实验组所有Chiba针均进行针体绝缘处理,以针尾连接回路电极板的Chiba针组为A亚组,不连接回路电极板的Chiba针组为B亚组。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消融范围进行大体标本测量和光镜组织学分析,比较其差别。结果 Chiba针与射频电极距离≤2.5cm时,A亚组的消融范围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B亚组的消融范围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hiba针与射频针距离>2.5cm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消融范围基本一致(P均>0.05)。结论与回路电极板形成直接电流回路的金属细针在与射频电极一定距离内可增强射频消融热效应,不形成直接电流回路的金属细针不会对射频消融造成明显热影响。
林振文初虹管骅薛萌何凡张彦舫
关键词:导管消融动物实验细针
金属植入物对离体猪肝射频消融的热影响
2013年
目的探讨金属植入物对射频消融的热影响。方法选取7个离体猪肝,分别建立银夹及125I粒子金属植入物模型。在距离金属植入物1.0cm处进行射频消融,以射频针为对称轴,将金属植入物一侧作为实验组,对侧作为对照组;术中采用测温针多点测温,比较两组间的时间-距离-温度关系,并对两组消融范围进行大体标本测量和光镜组织学分析。结果消融时间分别为8、12、15min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多点平均温度分别为(48.24±18.07)℃和(48.58±17.69)℃、(51.47±19.57)℃和(52.24±19.73)℃、(54.64±19.75)℃和(54.94±19.2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2min与15min时,实验组消融范围分别为横径(1.55±0.12)cm、纵径(3.48±0.11)cm及横径(1.89±0.20)cm、纵径(3.72±0.16)cm,对照组分别为横径(1.56±0.12)cm、纵径(3.48±0.11)cm及横径(1.89±0.21)cm、纵径(3.72±0.16)c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消融灶光镜下表现相似。结论射频消融离体猪肝时,金属植入物不会造成明显热影响。
林振文初虹吴宇旋何凡张彦舫窦永充
关键词:导管消融动物实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