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红

作品数:20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武汉市儿童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心脏
  • 11篇婴幼
  • 11篇婴幼儿
  • 11篇先天
  • 11篇先天性
  • 11篇先天性心脏
  • 11篇先天性心脏病
  • 9篇心脏病
  • 6篇手术
  • 5篇术后
  • 5篇缺损
  • 5篇小儿
  • 4篇室间隔
  • 4篇室间隔缺损
  • 4篇间隔缺损
  • 3篇心脏病术后
  • 3篇婴幼儿先天性...
  • 3篇气管
  • 3篇先天性心脏病...
  • 3篇肺高压

机构

  • 20篇武汉市儿童医...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作者

  • 20篇林红
  • 12篇舒龙
  • 10篇王涛
  • 7篇皮名安
  • 6篇童峰
  • 6篇江泽熙
  • 5篇龚立
  • 5篇舒涛
  • 4篇杨楚墩
  • 3篇何琼
  • 3篇刘琼
  • 2篇邓淑珍
  • 2篇尹薇
  • 2篇皮明安
  • 2篇余春涛
  • 2篇张凯伦
  • 1篇杨季清
  • 1篇汪力
  • 1篇董宗祈
  • 1篇谢艳丽

传媒

  • 3篇临床儿科杂志
  • 2篇实用儿科临床...
  • 2篇临床外科杂志
  • 2篇中华小儿外科...
  • 2篇临床小儿外科...
  • 1篇中级医刊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第七届全国小...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5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7
  • 1篇1989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同种带瓣主动脉和肺动脉移植在复杂先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2005年
目的 研究同种带瓣主、肺动脉移植应用于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矫治的疗效。方法 制备同种带瓣管道 89根 (主动脉 5 5根、肺动脉 3 4根 ) ,临床应用 3 1例 ,其中主、肺动脉单瓣作右室流出道跨瓣补片术 14例 ,Rastelli手术 11例 ,右心室 -肺动脉连接 (RV -PA) 3例 ,肺动脉瓣置换1例 ,Ross手术 1例 ,改良Fantan手术 1例。结果 主、肺动脉单瓣作右室流出道跨瓣补片组 14例 ,1例术后 3d死于右心功能不全 ,存活 13例 ,随访 ( 4 3± 3 .2 )个月 ,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移植后瓣膜启闭功能良好 ,无增厚及粘连。复杂性先天心脏病矫治组 17例 ,死亡 7例 ,存活 10例 ,随访( 3 4.3± 6.3 9)个月 ,管道血流通过顺畅 ,管壁无变薄、钙化。结论 ①同种带瓣管道具有管壁弹性好 ,易于缝合 ,术后排斥反应少等优点 ,可广泛应用于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 ,左、右室流出道的重建 ;②同种带瓣管道补片既能加宽右室流出道 ,且有良好抗返流作用 ,有利于术后患儿心功能恢复 。
舒涛江泽熙杨楚墩舒龙皮名安林红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同种带瓣管道
婴幼儿术后声嘶的病因及治疗
目的探讨婴幼儿术后声嘶的病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中42例声嘶患儿的临床资料。男25例,女17例;平均年龄1.6岁(1个月~2岁3个月)。其中心胸手术37例,肾积水手术3例,胆总管囊肿手术2例。...
王涛林红谢艳丽孙小燕
文献传递
腹膜透析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
目的:近年来,随着心脏外科手术技术、体外循环以及围手术期监护技术的进步,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向婴儿、新生儿方向发展,并逐渐向未成熟儿、低体重儿甚至极低体重儿方向延伸,以前认为在婴幼儿期无法行手术治疗复杂畸形的先天性心脏...
龚立舒龙林红皮名安王涛童峰汪力
文献传递
2岁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并肺高压100例诊治体会
1997年
室间隔缺损(VSD)为最常见的先心病之一,大型VSD在婴儿期经常反复心力衰竭,随着年龄增长,肺血管阻力不断增高,最后导致器质性肺高压(PH),失去手术机会,因此在婴儿早期手术关闭VSD是目前先心病治疗的进展。
林红杜勋铎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肺高压婴幼儿心脏外科手术
婴幼儿单纯性轻度蛋白尿2181例临床分析
1989年
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常发现婴幼儿出现单纯性轻度蛋白尿,为探讨其临床意义及转归,作者于1987年5月~1988年8月在门诊和病房患儿中,无选择的检查尿液10 500次共7 700例,其中2 181例发现单纯性轻度蛋白尿,即尿蛋白定性为(+)、定量为30~50mg/dl,并对上述患儿进行半年追踪观察,现将临床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黄开伟董宗祈陈孝萍林红袁雄伟王莹
关键词:蛋白尿婴儿
小儿支气管肺囊肿CT影像的病理学基础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小儿支气管肺囊肿CT影像学的病理学基础,以期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支气管肺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12岁(28d~14岁3个月),其中<6个月9例。增强CT提示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发现的相互关联性。结果CT影像显示囊内为单纯气体密度影27例,气液混合囊肿27例,软组织回声6例。囊肿大小与含气程度和临床表现无明显关联。周围组织的CT表现,毛玻璃状改变和厚壁与慢性肺部炎症以及肺部病理的改变明显相关(P=0.008)。结论有明显CT改变的支气管肺囊肿与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改变有关。
王涛林红舒龙刘琼何琼
关键词:支气管肺囊肿组织病理学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出血23例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引起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出血的原因、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3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经机械通气等综合治疗后9例存活,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13例死亡。结论早期诊断,采取合理的机械通气等综合治疗是提高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出血患儿存活率的关键。
童峰龚立王涛皮名安林红舒龙
关键词:手术后出血
前列腺素E_1在婴儿室间隔缺损并肺高压的应用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探讨术前应用前列腺素E1(PGE1)对室间隔缺损并肺高压婴儿 ,增强心功能 ,降低肺动脉及肺小动脉阻力 ,提高手术耐受性的意义。方法 本组 18例 ,男 13例 ,女 5例。年龄 5个月~ 6岁平均 (2 9.6 7± 2 3.14 )个月。术前经右心导管测量右房、肺动脉、肺小动脉压力及相应部位的血氧含量 ,依Fick’s公式分别计算出体循环、肺循环血流量及分流量 ,肺小动脉阻力、肺总阻力。选取Pp/Ps>0 .4 5者为研究对象。术前给予静滴PGE114d ,观察患儿用药后气急、肺部叮罗音的改变。对比根治手术中所测量肺动脉及肺小动脉压力 ,再次计算出上述各项数据。结果 用药后肺动脉压、肺小动脉压、Pp/Ps、全肺阻力、肺小动脉阻力等均有明显下降 ;在心内分流量及体循环压力基本不变情况下 ,左、右心排量明显增加。全组病例术后均治愈。随访 2年患儿生长发育良好。结论 PGE1是一种强有力的血管扩张剂 ,能直接扩张肺动脉 ,降低肺动脉、肺小动脉压力和肺循环阻力 ,提高左右心输出量 ,改善心功能。术前用药可改善患儿心肺功能 ,增加对体外循环及手术的耐受性 。
舒龙江泽熙张凯伦杨楚墩林红舒涛皮名安
关键词:前列腺素E1婴儿室间隔缺损肺高压PGE1
肺动脉压监测在幼婴室间隔缺损并中、重度肺高压修补术中的意义探讨被引量:11
2000年
目的 探讨幼婴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 (VSD)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前、后肺动脉压力 (PAP)改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1994年 1月~ 1998年 12月我科施行幼婴VSD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心内直视手术 70例 ,对比缺损修补前、后PAP改变 ,持续监测其中 35例术后PAP变化。结果 术前未作心导管检查者 ,术中测PAP可初步判断其肺高压程度。缺损修补后PAP较术前立即降低 40 %以上 ,说明肺动脉高压多为动力性 ,肺血管改变可逆 ,预后较好 ;如PAP较术前降低不足40 % ,对血管活性药物反应差者 ,预示肺血管病变较重 ,应警惕发生肺高压危象 ,考虑延长呼吸辅助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术后 36~ 72h[(5 2 .33± 2 6 .88)h]是肺高压危象高发时段。结论 幼婴VSD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 ,其肺血管改变绝大多数属可逆性 ,持续监测PAP ,有助于及时发现肺高压危象 ,应用呼吸机辅助 ,使过度通气、镇静剂和血管活性药物 ,经肺动脉测压管滴注妥拉唑林是本组提高手术治愈率的有效措施。
江泽熙杨楚墩舒龙林红舒涛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肺性高血压婴幼儿
小儿右胸切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体会
2004年
目的 总结经右胸切口行小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体会。方法  1999年 4月至 2 0 0 1年 8月 ,10 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经右胸切口行心内直视根治术 ,年龄 ( 4 .3± 2 .8)岁 ( 4个月~ 14岁 ) ,体重 ( 15 .4± 6.4)kg( 6~ 3 8kg)。病种 :室间隔缺损 68例 ,2例合并二尖瓣返流 ,肺动脉高压 7例。房间隔缺损 3 7例 ,TOF1例。平均总转流时间为 ( 5 3 .9± 2 1)min ,心脏停跳时间 ( 19.2± 15 )min。平均用血量 ( 4 0 0± 5 0 )ml。术后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 ( 7.11± 13 )h ,胸引流量 ( 80 .5±5 3 )ml。结果 全组治愈。术后右上或中叶肺不张 9例 ,胸腔少量积液 3例。随访时间 1个月至 2年 ,患儿情况良好。结论 本方法的优点是 :( 1)操作较简便 ,容易掌握 ,尤适用于 2~ 5岁 ,单纯房、室间隔缺损的修补 ;( 2 )手术创伤小 ,术后康复快 ;( 3 )切口美观 ,瘢痕小 ;( 4 )胸引量明显少于正中切口 。
舒涛杨楚敦皮明安舒龙林红江泽熙
关键词: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