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红
- 作品数:17 被引量:92H指数:6
-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兵团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手足口病方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方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及对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80例手足口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阿昔洛韦注射液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手足口病方(糖浆剂型),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后免疫球蛋白Ig G、Ig M较治疗前明显降低,Ig A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Ig G、Ig M低于对照组,Ig A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口病方联合阿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可调节患儿的免疫功能,缩短病程及住院时间。
- 李朕李琦蔡钢杨百京甘霞林红
- 关键词:手足口病中西医结合免疫球蛋白
- 疏肝健脾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分析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乙型肝炎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采用我院自制疏肝健脾汤,基本方含陈皮、佛手、白术、山药、藿香、茯苓、白芍、丹参、柴胡、当归、郁金、苍术;对照组采用澳泰乐颗粒剂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总疗效、中医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75%,对照组为75.00%,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改善率分别为77.96%和60.42%,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热利湿和疏肝健脾方法对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 林红杨军用高玲王燕熊琪魏亚茹范思思王胜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疏肝健脾
- 慢性乙型黄疸型肝炎养肝汤联合甘利欣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 目的 探讨养肝汤联合甘利欣治疗慢性乙型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慢性乙型黄疸型肝炎患者74例,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甘利欣...
- 周云林红杨军用杨百京袁今奇
- 关键词:甘利欣
- 浅析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被引量:4
- 2016年
- 西医院校中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对不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中医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方法,加强见习,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等,有针对性地提高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的质量。
- 杨军用林红杨百京
- 关键词:西医院校中医教学
- 十三味健胃饮与胃复春片治疗胃癌前病变疗效比较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比较十三味健胃饮与胃复春片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胃癌前病变患者60例按就诊时间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胃复春片,观察组口服十三味健胃饮,对比2组临床疗效与病理结果。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中医症状评分降低,低于干预前及干预后对照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病理疗效比较,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0.0%,与临床有效率具有一致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十三味健胃饮治疗胃癌前病变临床效果优于胃复春片。
- 李朕李琦杨军用周云林红蒲雪燕袁今奇杨百京
- 关键词:胃癌前病变胃复春片
- 清营活血汤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胆湿热型的疗效以及对外周血Th17/Treg平衡的影响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探讨清营活血汤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肝胆湿热证的临床效果以及对血清Th17/Treg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PBC肝胆湿热证病例共98例,参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9例;对照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2片/次,3次/d,连服2周后,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13~15 mg·kg^(-1)·d^(-1),3次/d,餐后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清营活血汤治疗,1剂/d,常规水煎煮2次,分早晚内服;所有患者均给予24周治疗。比较两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分析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检测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总反应率为93.88%,对照组为77.55%,治疗组明显高于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而Treg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IL-17和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TGF-β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清营活血汤治疗PBC肝胆湿热证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调节外周血Th17/Treg平衡及其细胞因子水平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机制之一。
- 甘霞赵新芳林红周云
-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胆湿热证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
- 溃疡性结肠炎病变部位、活动性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观察中医证型与病变范围、活动性分级的相互关系。方法分别观察记录100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症状、内镜下表现,进行Mayo活动性分级,并通过中医四诊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辨证分型,运用Fisher精确概率法、CMH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中医证型与病变范围、活动性分级的相互关系。结果通过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计算分析,P=0.003 5。可以得出UC病变分布与中医证型的直接差异有统计意义。通过CMH卡方检验,计算得出χ2=20.269 9,P=0.000 1,说明Mayo评分不同活动等级的UC病例在中医证型分布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UC病变范围、活动性分级与中医证型之间有密切关系。
- 赵新芳甘霞林红周云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病变部位中医证型
- 微信辅助PBL教学法在中医学临床见习中的应用
- 2017年
- 目的探讨应用微信群辅助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BL)在中医学临床见习中的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在中医科见习中,把见习学生分成两组,PBL联合微信教学组和传统PBL教学组,每组24名。采用考试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教学效果评估,通过对考试成绩、临床思维能力、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及教学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比较,探讨PBL结合微信教学在见习教学中的可行性。结果 PBL联合微信教学组考试成绩、教学满意度调查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能够调动临床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了师生、学生间交流,提高了临床教学质量。结论微信辅PBL教学法在中医学临床见习中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李朕李琦徐彤林红周云盛阳
- 关键词:PBL临床见习中医学
- 化毒愈肠方内服和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对血清IL-22和IL-23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观察化毒愈肠方内服和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湿热内蕴证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的探讨。方法:将96例UC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口服,4 g·d^(-1),4次/d;曲安西龙片口服,10 mg·d^(-1),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化毒愈肠方内服和灌肠治疗,内服方,1剂/d,2次/d;灌肠方,100 m L/次,3 h/次,1次/2 d;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病理积分、结肠镜积分和So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分析两组治疗后的治疗效果;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22和IL-23水平。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92%,对照组为81.2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项中医症状评分、病理积分、结肠镜积分和So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IL-22和IL-23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化毒愈肠方内服和灌肠治疗UC湿热内蕴证可明显降低患者中医症状和So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积分,改善病理和结肠情况,提高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IL-22和IL-23水平相关,值得进一步探讨。
- 赵新芳甘霞林红周云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白细胞介素-22白细胞介素-23
- 从软肝养阴方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体会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总结分析软肝养阴方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6年8月-2017年9月收治的8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软肝养阴方实施治疗,回顾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的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对于治疗前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均明显降低,且在治疗后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方面,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软肝养阴方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纤维化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 林红李朕杨百京王瑞选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