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殷鹏

作品数:100 被引量:1,844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6篇医药卫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2篇疾病负担
  • 28篇死亡率
  • 24篇疾病负担分析
  • 16篇伤残调整寿命...
  • 13篇心血管
  • 13篇血管
  • 13篇归因
  • 11篇肿瘤
  • 10篇心血管疾病
  • 10篇血管疾病
  • 10篇污染
  • 10篇患病代价
  • 8篇发病
  • 7篇空气污染
  • 6篇发病率
  • 5篇摄入
  • 5篇慢性
  • 5篇疾病
  • 5篇恶性
  • 5篇恶性肿瘤

机构

  • 99篇中国疾病预防...
  • 7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暨南大学
  • 4篇山东省疾病预...
  • 4篇北京大学肿瘤...
  • 3篇广东省疾病预...
  • 3篇北京协和医学...
  • 2篇湖南省疾病预...
  • 2篇杭州市疾病预...
  • 2篇浙江省疾病预...
  • 2篇吉林省疾病预...
  • 2篇云南省疾病预...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桂林医学院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作者

  • 99篇殷鹏
  • 83篇周脉耕
  • 55篇王黎君
  • 40篇刘江美
  • 38篇刘韫宁
  • 34篇由金玲
  • 30篇齐金蕾
  • 21篇李镒冲
  • 21篇曾新颖
  • 18篇刘世炜
  • 14篇林琳
  • 13篇王丽敏
  • 12篇张梅
  • 9篇赵振平
  • 7篇杨静
  • 7篇王薇
  • 6篇赵艳芳
  • 6篇王卓群
  • 5篇李婕
  • 5篇赵文华

传媒

  • 32篇中华流行病学...
  • 18篇中华预防医学...
  • 11篇中国慢性病预...
  • 4篇中国工业医学...
  • 4篇环境卫生学杂...
  • 3篇中国肿瘤
  • 3篇中国公共卫生
  • 3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疾病监测
  • 2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精神科杂...
  • 1篇中国健康教育
  • 1篇环境与健康杂...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诊断学理论与...
  • 1篇环境与职业医...
  • 1篇中国卫生信息...

年份

  • 11篇2024
  • 6篇2023
  • 6篇2022
  • 11篇2021
  • 6篇2020
  • 11篇2019
  • 5篇2018
  • 12篇2017
  • 16篇2016
  • 9篇2015
  • 1篇2012
  • 5篇2011
10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90年与2013年中国人群甲状腺癌疾病负担分析被引量:32
2016年
目的分析1990年与2013年中国甲状腺癌的疾病负担变化情况。方法利用2013年中国分省疾病负担研究数据,采用发病率、死亡率、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伤残损失寿命年(YLD)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作为测量疾病负担的主要指标,比较1990年与2013年中国甲状腺癌的疾病负担变化情况。结果2013年中国甲状腺癌的发病人数为33939例,与1990年相比增加21898例,标化发病率由1990年的1.25/10万升至2.07/10万,增加65.6%,其中女.f生发病率上升,男性发病率下降。2013年中国因为甲状腺癌死亡4974例,比1990年增加1810例,标化死亡率下降14.29%,其中女性死亡率下降而男性死亡率上升。中国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50~54岁年龄组达到高峰。男性甲状腺癌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一直呈现上升趋势。男女性甲状腺癌的死亡率均随年龄的增大而升高。2013年中国因甲状腺癌造成的DALY、YLL、YLD分别为13.35、11.42、1.93万人年,与1990年相比总体DALY标化率由10.33/10万降至8.84/10万,其中YLL标化率由9.60/10万降至7.61/10万,YLD标化率由0.72/10万升至1.23/10万。2013年中国甲状腺癌发病率前三位的省份为青海、新疆和福建,最低的为西藏;与1990年相比,除天津市外各省份发病率均上升;死亡率前三位的省份为青海、香港和福建,最低的为西藏,5个省份死亡率上升。结论与1990年相比,2013年甲状腺癌的总体标化发病率上升,标化死亡率下降;虽然DALY下降,但由甲状腺癌伤残导致的疾病负担仍然处于上升趋势。
丛舒方利文包鹤龄冯难螽王宁殷鹏李镒冲段学宁周脉耕
关键词:甲状腺癌疾病负担
19902013年中国男性前列腺癌疾病负担分析被引量:124
2016年
目的分析1990年与2013年我国男性前列腺癌的死亡和疾病负担变化趋势。方法利用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GBD)中国分省研究结果,采用GBD2013世界标准人口对发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率和伤残损失寿命年(YLD)率进行标化。分析1990年和2013年我国男性前列腺癌发病、死亡及其造成的疾病负担的变化情况。结果与1990年相比,2013年我国男性前列腺癌发病人数、死亡人数、标化发病率及标化死亡率均大幅增加,发病人数从1.38万增至8.14万,增加490.27%;死亡人数从0.58万增至1.78万,增加206.86%;标化发病率由4.48/10万增至13.33/10万,增加197.54%;标化死亡率也由1990年的2.26/10万增至3.32/10万,增加46.9%;前列腺癌死亡数占男性恶性肿瘤死亡比例从1990年的0.65%增至2013年的1.26%。发病数、死亡数、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高,0~49岁最低,≥80岁最高;1990年和2013年前列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各个年龄段均增加,65—69岁组增幅最大,为228.65%;与1990年相比,2013年前列腺癌造成的DALY、YLL和YLD分别增加30.66万人年(1.05%)、25.51万人年(1.04%)和5.15万人年(1.07%),DALY、YLL和YLD标化率分别增加1.02%、1.01%和1.04%;前列腺癌造成疾病负担占恶性肿瘤比例也存在明显变化,DALY增加1.03%。DALY、YLL和YLD及其标化率随着年龄增长基本呈现上升趋势。0~49岁年龄组均最低,70~79岁年龄组达到最高值,≥80岁略有下降。结论与1990年相比,2013年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及死亡率及其造成的疾病负担呈现明显增加,应重点加强防治工作。
齐金蕾王黎君周脉耕刘韫宁刘江美刘世炜曾新颖殷鹏
关键词:前列腺癌发病率死亡率疾病负担
1990年与2013年中国人群白血病疾病负担分析被引量:27
2016年
目的分析1990年与2013年中国人群白血病的疾病负担及其变化情况。方法利用中国分省疾病负担研究结果,分析和比较1990年与2013年全国白血病的发病、死亡情况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和伤残损失寿命年(YLD)。描述2013年各省份白血病标化死亡率及与1990年相比白血病标化死亡率的变化情况。结果2013年中国人群白血病标化发病率为6.70/10万,标化死亡率为4.05/10万,较1990年分别降低8.84%和36.22%。2013年白血病标化DALY率、标化YLL率分别为174.58/10万和170.42/10万,较1990年分别下降44.68%和45.32%。2013年白血病标化YLD率为4.16/10万,与1990年相比,升高6.94%。年龄别数据显示,2013年,35岁以下人群因白血病死亡人数占因癌症死亡总数的比例高于10%,5岁以下儿童白血病DALY率最高,为317.61/10万。2013年与1990年相比,各省份人群白血病标化死亡率均出现下降,2013年白血病标化死亡率最高的前3个省份为新疆(4.72/10万)、宁夏(4.56/10万)和福建(4.50/10万)。结论中国人群白血病标化发病率、死亡率、DALY率和YLL率下降,但YLD率升高,儿童、青少年因白血病死亡占因癌症死亡的构成比较高。各省份白血病标化死亡率均下降,但仍存在差异。
王宁冯雅靖王宝华方利文丛舒李镒冲殷鹏周脉耕王临虹
关键词:白血病疾病负担
1990年与2017年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人群跌倒疾病负担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分析1990年和2017年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人群跌倒的疾病负担变化。方法利用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结果,采用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和伤残损失寿命年(YLD)等指标,描述2017年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不同性别、年龄组和省份人群跌倒的疾病负担现状。计算1990年与2017年疾病负担相关指标,并分析2017年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人群较1990年跌倒疾病负担的变化。结果2017年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人群因跌倒导致的死亡数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3.48万和8.64/10万,较1990年分别增加了110.30%和12.79%;DALY标化率和YLD标化率分别上升到363.09/10万和154.02/10万,升幅为3.82%和67.56%,只有YLL标化率由1990年的257.81/10万下降至209.07/10万,下降幅度18.91%;男、女性的疾病负担指标DALY、YLL和YLD较1990年均有所增加;男、女性跌倒的死亡率和DALY率均随年龄增长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5~14岁年龄组人群最低,而70岁及以上年龄组最高,仅70岁及以上年龄组男性死亡数和死亡率低于女性,其他年龄组男性均高于女性;福建、云南和浙江的标化死亡率和DALY标化率均明显高于其他省份,东北三省相对较低。结论2017年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人群跌倒造成的疾病负担仍然较重,尤其以老年人群为高危人群。不同性别、年龄组、省份人群跌倒导致的疾病负担不完全相同,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控措施来降低跌倒带来的死亡和疾病负担十分重要。
何敏齐金蕾殷鹏周脉耕王黎君
关键词:跌倒疾病负担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
夏季气温和湿度暴露对人群非意外死亡的联合效应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研究夏季气温和湿度暴露对人群非意外死亡的影响。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广东省、浙江省、湖南省、云南省和吉林省等多省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2006—2017年共124个市(自治州)的夏季人群非意外死亡时间序列资料,分别从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和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获取各研究市与死亡同期的气象数据和污染物数据。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别拟合气温、湿度与人群死亡风险的暴露反应关系。运用分位数g计算回归(quantile g-computation,qgcomp)模型评估气温和湿度复合暴露对人群非意外死亡的联合效应。结果夏季气温与人群死亡风险的累计死亡效应呈“J”型,而湿度与死亡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则呈倒“J”型。气温和湿度复合暴露与人群非意外死亡风险的关联呈非线性关系,以复合暴露的第一分位数作为参考,第二、三、四分位数对应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分别是1.01(95%CI:1.00~1.02)、1.04(95%CI:1.02~1.05)和1.08(95%CI:1.05~1.10),其中男性、≥65岁人群以及脑血管疾病患者是敏感人群,中部地区人群危险性较低。气温和湿度在全人群联合效应中的贡献分别为84.92%和15.08%,男性与≥65岁人群的气温效应占比大于同亚组人群,分别为86.98%和86.16%,北方、中部和南方地区气温效应占比均在80%左右。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气温效应占比分别为68.01%、72.44%和71.46%。结论在夏季随着气温和湿度均升高,人群的非意外死亡风险增加,气温在联合效应中的贡献占比较高。性别、年龄、地区和患病情况均对气温和湿度的联合死亡效应有修饰作用。
方雯林自强孟瑞琳何冠豪侯筑林周脉耕周纯良肖义泽俞敏黄飙许晓君林立丰肖建鹏金东辉秦明芳殷鹏许意清胡建雄刘涛黄存瑞马文军
关键词:气温
我国6城市高温对糖尿病死亡影响的观察性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 探讨中国6城市高温对人群糖尿病死亡的影响。方法 收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和沈阳6个城市2008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每日糖尿病死亡人数和气象数据。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控制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等的影响,分析高温和每日糖尿病死亡的相关性。结果 高温对糖尿病死亡的影响在不同城市间存在差异,高温对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和沈阳糖尿病死亡影响的累积相对危险度的最大值分别为1.37(滞后2 d)、1.32(滞后0 d)、1.40(滞后0 d)、1.26(滞后2 d)、1.48(滞后2 d)和1.67(滞后3 d)。男、女性糖尿病日死亡数基本相同,女性略高于男性,但高温对糖尿病死亡的影响未观察到性别规律。高温致65-84岁年龄组死亡人数最多,占总死亡的60%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温环境下中国6城市糖尿病死亡率明显增加。
栾桂杰殷鹏王黎君周脉耕
关键词:高温糖尿病
1990年和2010年中国糖尿病的疾病负担研究被引量:31
2015年
目的比较1990年和2010年我国归因于糖尿病的疾病负担,为评价和制定糖尿病的卫生政策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描述1990年和2010年我国糖尿病的死亡、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早死导致的寿命损失年(YLL)和伤残导致的寿命损失年(YLD)的现况、变化和年龄分布特点。结果 2010年我国糖尿病死亡人数为16.01万人,死亡率为11.93/10万,标化死亡率为12.76/10万,相对于1990年的标化死亡率(8.80/10万)增长45.00%,男性增长幅度(58.08%)高于女性(34.25%)。糖尿病DALY率由1990年的4.24人年/千人上升至5.84人年/千人,标化后的DALY率增长10.31%,其中YLL率由1990年的1.68人年/千人上升至2010年的2.36人年/千人,YLD率由1990年的2.56人年/千人上升至2010年的3.47人年/千人,标化后的YLL率增长幅度(15.81%)高于标化后YLD率增长幅度(6.80%),并且男性标化后YLL率和YLD率的增长幅度(分别为28.35%和9.12%)均高于女性(分别为5.08%和4.31%)。1990年和2010年YLL和YLD均随着年龄增加而递增,50~69岁达到最高峰,然后开始下降;并且50~69岁人群的YLL和YLD递增的速度在所有年龄组人群中均是最快的。结论我国糖尿病疾病负担表现为由伤残导致的寿命损失高于由早死造成的寿命损失,均呈上升趋势,早死导致寿命损失增长更为迅速,以男性和中老年人群更为突出。
曾新颖周脉耕李镒冲王黎君刘世炜刘韫宁殷鹏刘江美由金玲
关键词:糖尿病疾病负担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
1173例淋巴瘤患者死亡原因调查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分析淋巴瘤患者人群的死亡原因和长期预后情况。方法:收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199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 200例淋巴瘤患者的基线资料,筛选其中已经发生死亡且死亡原因已知的患者,并收集其临床资料和死亡信息。结果:共筛选出1173例患者,其中男性742例(63.3%),女性431例(36.7%)。中位年龄为56(8~ 92)岁。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 77例(6.6%),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 1095例(93.4%),病理分类不明确1例。总体人群生存期为0~ 253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0个月。直接死亡原因包括淋巴瘤688例(58.7%),各类感染性疾病119例(10.1%),心血管疾病(car diovascular disease,CVD) 96例(8.2%),第二原发肿瘤68例(5.8%),其他疾病202例(17.2%)。根本死亡原因包括淋巴瘤936例(79.8%),第二原发肿瘤94例(8.0%), CVD75例(6.4%),呼吸系统疾病32例(2.7%)和其他疾病36例(3.1%)。生存期超过5年的217例患者根本死亡原因为淋巴瘤129例(59.4%),第二原发肿瘤38例(17.5%), CVD35例(16.1%)和其他疾病15例(6.9%)。生存期超过10年的60例患者根本死亡原因为淋巴瘤28例(46.7%),第二原发肿瘤17例(28.3%), CVD7例(11.7%)和其他疾病8例(13.3%)。结论:原发肿瘤仍是淋巴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第二原发肿瘤和CVD是除原发肿瘤以外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并且随着生存期的延长,二者所致的死亡风险明显增加。
韩森刘卫平季新强方健刘江美殷鹏王黎君周脉耕朱军
关键词:淋巴瘤心血管病
中国7个城市大气PM2.5对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急性效应研究被引量:34
2017年
目的探讨中国7个城市大气中粒径≤2.5μm的颗粒物(PM2.5)对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急性效应。方法收集石家庄、哈尔滨、上海、武汉、广州、成都和西安7个城市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PM2.5日均浓度数据、同期每日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和气象监测数据。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和半泊松分布连接的方法,控制长期和季节趋势、气象因素及“星期几效应”的影响,在分城市水平和多城市水平分析中国7个城市大气PM2,日均浓度和每日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相关性。结果单污染物模型结果显示,大气PM2.5和心血管疾病日死亡率的关联强度在不同城市间差异较大,广州市效应最强。在7个城市平均水平上,PM2.5浓度每升高10μg/m^3能引起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0.315%(95%CI:0.133%~0.497%)。PM2.5的效应从lag0到lag2递减,lag01时最强。在双污染物模型中,调整SO2或NO2之后,各城市PM2.5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均有所降低,且合并效应无统计学意义,提示PM2.5可能不具有独立的健康效应。分层分析结果显示,PM2.5对男性每日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影响的效应值高于女性,其浓度每升高10μg/m^3对应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百分比分别为0.371%(95%CI:0.141%-0.600%)、0.199%(95%CI:0.077%~0.321%)。随着年龄的增长,PM2.5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逐渐增强。PM2.5对文化程度较低居民影响高于文化程度较高者。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死亡地点的健康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M2.5与心血管疾病死亡关系的暴露-反应关系非线性无阈值,高污染物浓度相对于低污染浓度时曲线更为平坦。结论大气PM2.5浓度升高可导致人群每日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
梁锐明殷鹏王黎君李镒冲刘江美刘韫宁由金玲齐金蕾周脉耕
关键词:细颗粒物心血管疾病
中国66个县/区日温差对人群死亡影响的时间序列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了解中国不同城市日温差对居民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用时间序列方法分析中国66个县/区日温差与居民日死亡数的关系,利用Meta分析方法整合不同县/区的结果。在调整季节、年龄、性别和死亡地影响后,以累计超额危险度(CER)为指标,分析极端日温差对死亡的影响。结果研究共收集1260913例死亡信息,北部、中部和南部县/区的日均死亡人数分别为6.1、9.7和10.7人,日温差均值为11.1、8.0及8.2℃。在全国范围内,日温差与居民死亡存在非线性关系,其暴露一反应曲线呈J形,即极高日温差存在显著死亡风险(最大CER=3.6%,95%CI:1.9%~5.3%),而极低日温差的死亡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极高日温差对人群的死亡风险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对中部县/区人群的影响(CER=5.1%,95%CI:2.4%~7.9%)大于南部(CER=4.5%,95%CI:1.7%~7.3%),在冬春季的效应高于夏秋季;老年人(≥75岁)为极高日温差的脆弱人群。结论极端日温差对人群的死亡风险存在时空异质性,不同县/区的极高日温差均对居民死亡风险造成影响。对中部的影响高于南部和北部,冬春季的影响强于夏秋季,对老年人等脆弱人群影响最大,应因时因地制定政策保护脆弱人群。
赵永谦王黎君罗圆殷鹏黄正京刘涛林华亮肖建鹏李杏曾韦霖马文军周脉耕
关键词:温度时间序列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