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毛一丁

作品数:11 被引量:111H指数:6
供职机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包虫
  • 7篇包虫病
  • 7篇虫病
  • 4篇乳剂
  • 4篇囊型包虫病
  • 4篇抗体
  • 4篇阿苯达唑
  • 4篇阿苯达唑乳剂
  • 3篇单克隆
  • 3篇单克隆抗体
  • 3篇克隆
  • 3篇棘球蚴
  • 3篇棘球蚴病
  • 3篇肝囊型包虫病
  • 2篇血清
  • 2篇血清学
  • 2篇绦虫
  • 2篇疗效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机构

  • 6篇新疆地方病防...
  • 4篇卫生部
  • 2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作者

  • 11篇毛一丁
  • 8篇柴君杰
  • 7篇孟贺巴特
  • 7篇付承
  • 6篇石劲草
  • 5篇焦伟
  • 4篇李雄
  • 4篇古丽拜尔
  • 3篇牛新玲
  • 3篇李新兰
  • 3篇李雄
  • 3篇肖树华
  • 3篇高芳华
  • 3篇王秀玲
  • 3篇王燕春
  • 2篇叶尔江
  • 2篇孙德玉
  • 2篇魏明远
  • 2篇梁斌
  • 2篇常青

传媒

  • 4篇地方病通报
  • 3篇疾病预防控制...
  • 1篇中国寄生虫病...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Chines...

年份

  • 1篇2004
  • 2篇2002
  • 2篇2001
  • 4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8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株抗细粒棘球蚴囊液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印渍分析
1992年
本文报告了应用免疫印渍法(Western Blot)分析2F1、2F10、2G4和 D5四株抗细粒棘球蚴囊液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的实验结果。用浓缩人肝细粒棘球蚴囊液经 SDS—PAGE 电泳分离后,转印硝酸纤维膜。用4株单克隆抗体识别的结果表明。2F1识别的抗原表位存在于分子量为38kDa,28kDa、20kDa 和14kDa 的多肽链上;2F10识别的抗原表位存在于38kDa、28kDa 的肽链上,38kDa 的反应带很淡,说明这一肽链上2F10抗原表位的密度很低;2G4仅识别位于38kDa 上的抗原表位;而 D5则识别的主要是28kDa、20kDa 和14kDa肽链上的抗原表位。这一结果说明这4株单克隆抗体是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抗体,而2F1识别的抗原表位较广泛地存在于分子量范围较广的不同肽链上,应当是细粒棘球蚴囊液的主要抗原表位。实验结果还表明同一种抗原表位存在于被划分为抗原5和抗原 B 的不同肽链上。因而对至今公认的细粒棘球蚴囊液的主要抗原为抗原5和抗原 B 的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这对于今后细粒棘球绦虫抗原的研究可能有重要意义。
李新兰柴君杰李雄毛一丁杨旭付承
关键词:细粒棘球绦虫
免疫印渍法检测包虫病人抗体及其在临床和流行病学上应用的探讨
1992年
本文报告了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印渍法(Western Blot,WB)检测包虫病人血清抗体以及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同时使用两种血清学方法进行抗体检测的结果,WB 法主要是以肉眼观查38kDa抗原带(抗原5)来判定结果。此项试验结果表明,以38kDa 反应区带为诊断依据的免疫印渍法在敏感性和特异性上均低于 ELISA.对一个未知地区进行包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时,使用 ELISA 方法比 WB 法更为合适,因此应当进一步探索提高 WB 诊断价值的途径.
李新兰毛一丁牛新玲叶尔江孟贺巴特
关键词:ELISA抗体血清学
应用单克隆抗体免疫探针对我国多房棘球绦虫抗原分析的探索被引量:1
1992年
应用细粒棘球绦虫单克隆抗体2F1对我国三个不同地区来源的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节抗原组分进行了免疫印渍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三个多房棘球绦虫样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细粒棘球绦虫单克隆抗体2F1所识别的抗原表位在三个多房棘球绦虫样本中分布于分子量不同的肽链上;在分子量相同的肽链上,表位的密度也不相同;其中宁夏样本出现的抗原抗体反应带较多,这说明我国三个不同地区的多房棘球绦虫在抗原性及抗原表位的分布上存在着差别.作者认为单克隆抗体免疫探针在棘球属绦虫抗原分类研究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李新兰牛新玲依斯拉音李雄毛一丁柴君杰
关键词:多房棘球绦虫单克隆抗体抗原分析
阿苯达唑乳剂治疗肝囊型包虫病患者中复发病例的分析被引量:9
2001年
2 12例用阿苯达唑乳剂治疗的肝囊型包虫病患者中停药后随访 1~ 5年的共 177例 ,其中复发 18例 ,复发率 10 .2 % ,多数复发病例出现在停药后 2年之内 ( 88.8% ) ,未发现药物剂量和疗程对复发的影响 ,老年病人和原为手术后复发的病人中复发率显著较高 ,复发病人经再次药物治疗的效果良好。
柴君杰孟贺巴特毛一丁石劲草多力坤古丽拜尔
关键词:肝囊型包虫病阿苯达唑乳剂远期随访复发
应用单克隆抗体ELISA检测包虫病人循环免疫复合物的研究被引量:6
1991年
应用抗包虫单克隆抗体F1建立了检测包虫病人循环免疫复合物和解离抗原的ELISA法。102例包虫病人中CIC阳性率为50%(51/102),其中手术前检出率为62.62%(33/53),手术后检出率为36.73%(18/49)。二者差异显著(P<0.005)。用PEG沉淀的免疫复合物经尿素解离后检测包虫抗原的阳性率为58.82%(60/102)。CIC与解离抗原二者累积阳性率达到86.27%(88/102)。表明在包虫病人中CIC的存在是普遍的。F1单克隆抗体ELISA法在检测包虫病人CIC和解离抗原上有极高的敏感性,因而证明F1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抗原表位是形成CIC的主要抗原成分。在IgG型CIC阳性的血清中解离抗原的检出率仅为48.1%(23/51)。可能是由于IgG抗体的高度亲和力,由其形成的CIC解离效率低。在IgG-CIC阴性血清中,检出解离抗原的阳性率高达72.5%(37/51),证明了在相当部分包虫病人血清中可能存在着IgE和IgM型CIC。解离抗原阳性率高表明这类CIC容易解离。在17例特异性IgG抗体阴性的包虫病人中CIC阳性者10例(58.82%),解离抗原阳性者9例(52.94%),二者累积阳性率为76.47%(13/17)。说明CIC与解离抗原的检测在IgG抗体阴性的包虫病人诊断上有实际意义。
李雄王传毛一丁石劲草杨旭牛新玲
关键词:棘球蚴病单克隆抗体
阿苯达唑乳剂治疗包虫病的研究
柴君杰肖树华高芳华焦伟孟贺巴特王漪尤纪青毛一丁王鸣杰付承
包虫病是主要流行于我国西部地区的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全国有22个省、市自治区有本病发生。由于患病后劳动能力丧失,农牧民因治疗包虫病而倾家荡产,包虫病已经成为农牧民因贫致贫和因贫返贫的主要因素之一。包虫病手术后复发...
关键词:
关键词:阿苯达唑乳剂囊型包虫病
肝囊型包虫病药物治疗疗效标准的研究被引量:10
2002年
目的 进一步研究和评价囊型包虫病药物治疗的疗效判定标准。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观察的研究方法。对 4 9例肝囊型包虫病病人进行了研究 ,其中治疗组 31例为经过不同时间阿苯达唑乳剂治疗的病人。对照组 18例为未经任何治疗的病人。以外科手术、粗针穿刺抽吸和常规细针穿刺的方法采集包虫囊内容物观察其性状。囊壁组织石腊切片观察组织学变化。收集原头节通过镜下形态及活动的观察、染料排斥试验、犬胆汁激活试验及接种小鼠腹腔 6个月后剖检观察有无包虫囊生长的方法判定囊内原头节的死活。结合 CT及 B超影像特征进行比较评价。 结果 治疗组病人中87.1% (2 1/ 31)的包虫囊 B超影像显示不同程度的退行变性 ,育囊率为 2 2 .6 %。对照组病人包虫囊的 B超影像显示退行变性的占 11.1% (2 / 18) ,育囊率为 6 1.1%。治疗组判定为痊愈的 15例病人的育囊率为 13.3% (2 / 15 )。疗效标准与 B超影像反映的包虫囊变性死亡的过程一致 ,与寄生虫学和囊壁组织学变化趋势相符。177例停药后随访 1~ 4年的肝囊型包虫病病人的转归证明了这一标准的可靠性。 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以 B超影像为基础的肝囊型包虫病药物治疗疗效指标反映了包虫囊在药物作用下从正常生长到变性死亡的过程 ,是一个比较客观。
柴君杰荆强焦伟孟贺巴特毛一丁顾再芦张贺玲多里坤伊斯拉音付承石劲草古丽拜尔王秀玲王燕春
关键词:囊型包虫病囊型棘球蚴病药物治疗疗效标准阿苯达唑乳剂
新疆策勒县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被引量:6
1992年
1990年9~10月期间,我们在策勒县恰哈乡进行了一次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调查采用X线、B超体检和同时测定血清抗体的方法。对当地维吾尔族居民包虫病调查结果为体检发现包囊携带率0.60%,血清抗体ELISA阳性率28.88%,IHA阳性率仅为0.46%。患病率明显低于新疆其他高度地方性流行区,而血清阳性率则相反属新疆较高的地方之一,包囊携带率与血清阳性率之间的比值为1:48.1。ELISA检测血清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阶梯形上升,血清阳性率女性是男性的1.6倍,OR=1.92。农区和牧区居民血清阳性率接近。本文还对当地包虫病流行现状和一些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魏明远毛一丁李雄常青孟贺巴特沈其昌付承杨旭
关键词:包虫病流行病学
Clinical efficacy of albendazole emulsion in treatment of 212 cases of liver cystic hydatidosis被引量:3
2002年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 new formulation of albendazole emulsion (AbzE) in cases of liver cystic hydatidosis. METHODS: Two regimens of AbzE (10 mg.kg(-1).d(-1) and 12.5 mg.kg(-1).d(-1)) were given to 212 patients with liver cystic hydatidosis in courses ranging from 3 months to more than one year. Assessment of drug efficacy was essentially based on imaging signs with ultrasonography as the main tool. Assessments were performed at the end of different courses and in the follow-up study of 1 - 4 years after the cessation of therapy. RESULTS: At the end of therapeutic courses, the overall cure rate of the 212 cases was 74.5%, with a 99.1% effective rate. In the follow-up study, the cure rate was 83.1%, effective rate was 89.3%, ineffective rate was 0.6%, and recurrence rate was 10.2%. The highest cure rate was observed in cases receiving AbzE 12.5 mg.kg(-1).d(-1) for 9 months. Retreatment of recurrent cases with AbzE obtained satisfactory results. CONCLUSIONS: AbzE surpassed other currently used antihydatidosis drugs or formulations with its promising efficacy and mild side effects, and could be recommended as a drug of choice in the treatment of cystic hydatidosis.
柴君杰孟贺巴特焦伟孙德玉梁斌石劲草付承李雄毛一丁王秀玲多力坤古丽拜尔王燕春高芳华肖树华
关键词:ALBENDAZOLECHILD
新疆包虫病流行病学基线的调查研究——I.人类包虫病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45
1989年
1984~1989年期间,应用ELISA和IHA两种血清学方法,在新疆十二个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居民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表明,在新疆全境均有包虫病的感染存在。根据居民血清ELISA阳性率,参照家犬细粒棘球绦虫成虫感染率和绵羊细粒棘球蚴感染状况,可将全区划分为三种不同程度的地方性流行区。天山、阿尔泰山和昆仑山区域的牧业和农牧业区居民的血清阳性率在20%以上,属于重度地方性流行区。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农业地带包括荒漠牧场,居民血清阳性率在10%以上,属于中度地方性流行区。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和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的一些干旱农业区居民血清阳性率在10%以下,属于轻度地方性流行区。作者认为在流行程度的划分上,不能单纯以血清阳性率而定,还应考虑到家犬和绵羊的感染程度。血清IHA的阳性率大致与ELISA结果相关。但南疆地区居民血清IHA阳性率极低,不与ELISA结果相关。不同民族血清阳性率不同,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区之间也有明显差异。女性的阳性率高于男性。在血清阳性率的年龄分布上,南北疆不同。北疆居民血清阳性率的高峰在10~14岁年龄段,而南疆在20~24岁年龄段。由血清阳性率反映的包虫病感染的相对危险性以从事游牧生活的地区最高。作者讨论了这些现象的原因。
柴君杰叶尔江魏明远常青左新平王革焦伟付承孟贺巴持李雄张文林杨旭毛一丁曹晖石劲草茹孜古丽吕柏
关键词:包虫病血清学流行病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