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耕荣
- 作品数:23 被引量:43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 对暴发型肝衰竭发病机制的某些新看法
- 1990年
- 暴发型肝衰竭这一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是病毒、药物及毒蕈中毒。其发病机理非常复杂。近年来对肿瘤坏死因子、肝脏特异性生长因子有了新的认识,对暴发型肝衰竭时肝性脑病与γ-氨基丁酸及γ-氨基丁酸受体复合物的关系有进一步的研究。内毒素、病毒、免疫复合物等利激血巨噬细胞、肝枯否细胞,并产生大量IL-1,TNF等。
- 周霞秋沈耕荣
- 关键词:暴发型肝衰竭发病
- 我国病毒型肝炎的研究进展——第六届全国病毒型肝炎学术会议综述被引量:3
- 1991年
-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牛虫病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肝病专业委员会联合举行的第六届全国肝炎学术会议于1990年5月15~17日在上海召开.大会共收到论文1745篇(其中中西医结合286篇),大会交流29篇,分组交流248篇.大会期间重庆医大张定风教授传达了1990年第七届国际肝炎会议内容,修订了已沿用六年的南宁肝炎会议防治方案,代表们就我国近年肝炎防治的进展和经验进行了广泛交流.会议认为我国目前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均存在,兹叙如下:
- 程书权沈耕荣
-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
- 453例病毒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特征及其防治意义被引量:2
- 1992年
- 本文453例重肝中,急性重型40例(8.8%),亚急性重型413例(91.2%)。乙肝总感染率为78.4%,非甲非乙型为19.6%。肝中HDAg阳性检出率为4.8%(5/104例),其中上海、天津和沈阳地区分别为4.5%、11.5%及1.7%。 324例有肝性脑病。Ⅰ°—Ⅳ°肝性脑病者病死率分别为0%、15.2%、42.9%及83.8%。凝血酶原活动度>60%、30%~60%和<30%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0%、20.1%及57.8%。常见并发症为出血(53.2%)、继发性感染(33.8%)及肝肾综合征(15.0%)。对采用的六种新疗法疗效作了初步评价。
- "七五"重症肝炎协作组黄仲德沈耕荣董祥家张定凤
- 关键词:重症肝炎病毒性肝炎
- 35例亚急性重症肝炎的超微结构分析被引量:1
- 1993年
- 本文分析了35例亚急性重症肝炎(简称亚重肝)的超微结构改变。其中病因有 HBV 32例(91.4%),NANB 1例(2.9%),HBV 合并 HDV1例(2.9%),未定2例。早期4例(11.4%),中期24例(68、6%),后期7例(20%)。电镜下见大片肝细胞坏死,为炎症细胞取代,残存及再生肝细胞均呈不同程度的变性,浆内出现灶性及融合性液化区,细胞器严重损害,尤以线粒体及内质网为甚,作者认为光镜和电镜结合观察,是研究亚重肝形态改变的重要手段。
- 丁长囡朱家颖储谦沈耕荣周霞秋
- 关键词:亚急性肝炎超微结构细胞器
- 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TNF活性的研究被引量:1
- 1993年
- 本文对70例不同类型乙型肝炎患者,包括重症肝炎26例、急性肝炎19例、慢性活动性肝炎13例、以及慢性迁延性肝炎12例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TNF活性及其在肝细胞坏死中的可能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中采用微量全血体外刺激,即以LPS刺激单个核细胞产生TNF_α、以PHA刺激淋巴细胞产生TNF_β,然后用国际通用的L_(929)细胞标准法检测TNF的活性。研究发现重症肝炎患者的TNF活性(TNF_α为15.76 U/ml;TNF_β20.13 U/ml)明显高于正常人(TNF_α为3.10U/ml;TNF_β为0.21 U/ml)与急性肝炎患者(TNF_α为3.44U/ml;TNF_β为0.24 U/ml)。又慢活肝患者的TNF活性(TNF_α为11.42U/ml;TNF_β为7.54 U/ml)明显高于慢辽肝(TNF_α活性为5.92U/ml;TNF_β为0.41 U/ml)。结果表明TNF活性的增高与肝损害的程度与肝炎的活动性呈正相关。
- 童善庆张希衡胡宝瑜陆德源叶立文沈耕荣
-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乙型肝炎脂多糖
-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难治性感染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9
- 1991年
- 本文就近年来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肺结核、麻风、疟疾、阿米巴肠病、溃疡病、伤寒带菌者、军团病、化脓性脑膜炎和奴卡氏菌病等难治性感染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作扼要介绍。
- 程书权沈耕荣
- 关键词:喹诺酮类抗菌药
- 人胎肝细胞移植治疗重症病毒性肝炎的进一步研究
- 1991年
- 本文对49例急性或亚急性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成二组,一组应用“六、五”综合疗法(对照组),共21例,死亡13例,病死率为61.9%。另一组(治疗组或胎肝细胞组、简称FLC组)在综合疗法基础上加用人胎肝细胞,共28例,死亡9例,病死率为32.14%。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X^2=4.30,P<0.05)。进一步分析指出FLC组的存活病例于应用FLC后,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及凝血酶原时间均有明显改善(P<0.01),提示FLC移植的即时反应具有预后意义。其次,胎儿离母体时间与肝细胞活率呈负相关关系,提示FLC的制作与应用越早越好。15%的病人于应用FLC后有低热反应,勿需处理,但个别病例可出现胸闷、气急,可能与滴速太快有关。
- 沈耕荣谢青周霞秋李惠英童善庆张炳舟
-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胎肝
- 血浆凝血因子检测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 1990年
- 本文对正常人(n=35)、晚期妊娠(n=14)、新生儿脐血(n=20)、PIH(n=15)、急性白血病(n=16)及重症肝炎(n=30)患者,用一期法测定凝血因子活性,用免疫火箭电泳法测定凝血因子抗原。结果表明:晚期妊娠及PIH患者,所测凝血因子活性及其抗原含量较正常人明显增高,即呈高凝状态;重症肝炎及新生儿脐血组,所测指标较正常人明显减低,即呈低凝状态。然而,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指标有增高、正常或降低倾向。
- 王鸿利支立民费冲沈耕荣张影梅王振义
- 关键词:血浆凝血因子
- 暴发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研究进展被引量:1
- 1990年
- 引起暴发型病毒性肝炎(FVH)的病毒有 HAV、HBV、HCV、HEV 及 HDV 等,在我国以 HBV 多见。病毒感染类型可为单一病毒感染,可为两种以上病毒(如 HBV 和 HDV 等)的同时或叠加感染,也可为同一病毒的再次感染。FVH 时急性肝细胞坏死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主要是机体的免疫病理损害,其中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与 FVH 的发生与发展关系密切,内毒素也是重要的诱发因子。
- 童善庆沈耕荣
- 关键词:肝炎病毒性病因病理
- 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游离丙氨酸甘氨酸比值的临床意义
- 1989年
- 本文研究了慢性血吸虫病(慢血)和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血清丙氨酸及甘氨酸的变化,尤其是丙氨酸/甘氨酸比例的变化,发现晚血患者血清丙氨酸/甘氨酸比值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及慢血相比有显著差异,提示晚血患者血清氨基酸变化程度与肝脏受损程度一致,同时也与长期严重疾病所致的营养摄入减少有关。
- 周霞秋赵国明张春萼李惠英沈耕荣
- 关键词:血吸虫病丙氨酸甘氨酸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