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娅兰

作品数:92 被引量:261H指数:9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5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5篇医药卫生
  • 20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5篇肠癌
  • 20篇肿瘤
  • 20篇细胞
  • 20篇大肠
  • 17篇大肠癌
  • 16篇教学
  • 15篇病理
  • 11篇蛋白
  • 11篇结肠
  • 11篇基因
  • 11篇病理学
  • 9篇教育
  • 9篇PARG
  • 8篇血管
  • 8篇医学教育
  • 8篇免疫
  • 8篇结肠癌
  • 8篇PARP
  • 8篇肠肿瘤
  • 6篇蛋白酶

机构

  • 87篇重庆医科大学
  • 7篇重庆医科大学...
  • 4篇中山医科大学
  • 2篇泸州医学院
  • 1篇郧阳医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市璧山区...

作者

  • 91篇王娅兰
  • 12篇唐怡
  • 8篇范琦
  • 7篇林晓
  • 7篇赵涌
  • 6篇张雪
  • 6篇杨洋
  • 5篇董志
  • 5篇杨雅莹
  • 5篇蔡莉
  • 5篇丘钜世
  • 5篇李娴
  • 5篇黎明
  • 4篇徐剑侠
  • 4篇徐曼
  • 4篇李庆姝
  • 4篇肖明
  • 4篇郝兰香
  • 4篇熊薇
  • 4篇李圆圆

传媒

  • 7篇基础医学与临...
  • 6篇重庆医科大学...
  • 5篇重庆医学
  • 4篇第三军医大学...
  • 4篇山西医科大学...
  • 4篇医学教育探索
  • 3篇现代医药卫生
  • 3篇中国呼吸与危...
  • 2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复旦学报(医...
  • 2篇肿瘤
  • 2篇解剖学杂志
  • 2篇癌症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生物技术世界
  • 1篇西北医学教育
  • 1篇实用肿瘤学杂...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6篇2012
  • 7篇2011
  • 7篇2010
  • 3篇2009
  • 10篇2008
  • 6篇2007
  • 10篇2006
  • 2篇2005
  • 5篇2003
9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阶段—多样混合培养模式”在临床病理住培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4年
临床病理医生作为我国医疗行业急需人才,目前已成为提升当今医疗行业服务质量的瓶颈之一。如何培养较高质量的临床病理住院医师是目前规范化培训中的热点。自2014年1月成为临床病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以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专业基地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将培训分成了临床病理基础夯实、临床病理能力培养、亚专科与科学研究发展兴趣培养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专业基地采用了专题讲座、教学会诊、多头镜下教师示教、定期疑难病例讨论、文献汇报等面授方式教学,同时结合视频学习、数字化标本切片等多种技术媒介手段进行多维度教学。同时建立并培养经验丰富的住培带教师资队伍,形成了包含老中青的高素质教师梯队。最终形成“阶段—多样混合培养模式”住培制度,保证住培学员通过住培业考试、职业医师考试等。并助力住培学员通过中级考试、同等学力申请专业学位硕士考试等。因此,该基地逐步建立“阶段—多样混合培养模式”,希望为优化临床病理专业人才的培训提供经验,为培养合格的临床病理诊断医生打下基础。
彭莉周杨周杨赵涌巫静娴曹友德赵涌
关键词:临床病理住院医师继续医学教育
以基础医学本科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病理技术实习教学模式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自全国范围医学院校广泛开展基础医学本科专业教学以来,各校面临着培养学员占比较少、学科体系特殊及就业去向局限等现状。该文就基础医学本科专业毕业后去向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病理技术的掌握能在毕业后学业发展及社会竞争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针对基础医学本科专业设立规范化、全面化的实习计划,有利于增强此专业学生的后续核心竞争力。
李庆姝唐怡黎明肖明王娅兰
关键词:本科教学病理技术实习教学
5-AIQ对大肠癌细胞系HT-29细胞PARP活性抑制的生物学作用被引量:8
2007年
背景与目的: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enosine 5′-diphosphate ribose)polymerase,PARP]抑制剂5-氨基异喹啉酮(5-aminoisoquinolinone,5-AIQ)在炎症中具重要作用,但在肿瘤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初步探讨5-AIQ对大肠癌PARP活性抑制的生物学作用。方法:链霉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法(Streptavidin-Peroxidase,SP)免疫组化法和免疫荧光双标法用于检测人大肠癌组织聚(腺苷二磷酸核糖)[poly(adenosine 5′-diphosphate ribose),PAR],及其与P-选择素(P-selectin)、细胞间粘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共表达,大肠癌切缘肠粘膜为对照。通过粘附实验观察5-AIQ对结肠癌HT-29细胞系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粘附的影响;同时采用SP法观察5-AIQ对HT-29细胞PAR、P-selectin和ICAM-1表达的影响。结果:45例大肠癌组织中,PAR阳性率(77.8%,35/45)明显高于对照肠粘膜(10.0%,1/10)(P<0.05);其中伴转移者PAR阳性率(86.7%,26/30)高于不伴转移者(60.0%,9/15)。PAR阳性与P-selectin和ICAM-1表达相关。结肠癌HT-29细胞与HUVEC粘附实验显示,5-AIQ浓度为100、300、500μmol/L时,细胞粘附率分别为56.79%、46.31%和39.77%,明显低于对照组(未加5-AIQ者)(粘附率为100%)。经5-AIQ处理的HT-29细胞PAR、P-selectin和ICAM-1表达HSCOR得分分别为1.41±0.12、1.57±0.13和1.23±0.13,明显低于未经5-AIQ处理的HT-29细胞(HSCOR得分分别为2.61±0.10、2.73±0.16和2.30±0.12)(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内PARP活性增强。PARP抑制剂5-AIQ可抑制大肠癌HT-29细胞与HUVEC的粘附,并可抑制大肠癌HT-29细胞PAR、P-selectin和ICAM-1表达。
郝兰香王娅兰蔡莉李园园
关键词:PARPHT-29细胞HUVEC
林奇综合征相关大肠癌筛查方法的比较及应用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比较目前林奇综合征相关大肠癌的筛查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以便更好地应用。【方法】通过综述的方法对林奇综合征相关大肠癌的筛查方法进行比较和总结。【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方法的优点为技术相对简单及便宜、适用于任何组织并可对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失败的病例进行检测;局限是结果可能受各种生物和技术因素的影响、染色存在一定异质性给医师带来解读困难、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微卫星检测方法的优点是结果更容易解读且更易重复;缺点是被检组织不具普适性、分析需正常组织作对比、可能存在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DNA测序是林奇综合征唯一的确诊方法,但费用昂贵且耗时较长。【结论】几种筛查方法各有优缺点且相互补充,正确理解有利于正确选择从而提高林奇综合征的筛出率。
邹灿灿唐怡李庆姝肖明黎明杨炼李娴王娅兰
关键词:临床病理特征
原发性睾丸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被引量:13
2007年
目的观察原发性睾丸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特征及患者存活情况,探讨该肿瘤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按 WHO(2001)淋巴瘤分类标准收集14例原发性睾丸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中位年龄62岁,按 Ann Arbor 分期标准,Ⅰ期10例,Ⅱ期3例,Ⅳ期1例。11例有随访资料,其中3例存活,最长存活时间86个月;8例死亡,存活时间5~19个月,中位存活时间为11个月。总结14例的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特征,并进行存活分析。结果单侧睾丸无痛性肿大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形态学变型全部为中心母细胞性。免疫分型,生发中心样 B 细胞型(GCB 型)1例,非生发中心样 B 细胞型(non-GCB 型)13例。10例 p53蛋白表达阳性,肿瘤细胞增殖活性高,6例肿瘤细胞表达 bcl-2蛋白。存活分析表明,1、2、5年生存率分别为45.5%、17.0%、17.0%。结论原发性睾丸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多为外周活化的 B 细胞起源,预后差,易复发和转移;病理活检加免疫表型检测对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李丹米粲赵涌王娅兰马英李圆圆向美环
关键词:睾丸淋巴瘤淋巴瘤大细胞弥漫型免疫表型分型预后
大肠癌组织蛋白酶D表达及其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被引量:16
1998年
大肠癌组织蛋白酶D表达及其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王娅兰苗德林周伟目前,国际上对肿瘤细胞分泌的组织蛋白酶D与肿瘤侵袭力关系意见尚不统一,国内对此报道甚少。我们对不同类型大肠癌及其局部淋巴结转移灶内组织蛋白酶D表达进行了观察,并对其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关系进行...
王娅兰苗德林周伟
关键词:大肠肿瘤蛋白酶D生物学行为
七年制医学本科病理学理论课教学初探
2003年
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是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立足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自然科学及基础医学理论较为宽厚,专业实践技能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较强, 能达到硕士水平的高质量的临床医生.
王娅兰
关键词:医学本科病理学理论课教学高等医学教育课堂教学
循证医学与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被引量:23
2006年
介绍循证医学的概念、意义、实施步骤、基本评价方法及在国内外医学教育中的现状,旨在增强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的循证医学观念。
李丹米粲赵涌王娅兰叶秀峰李昱
关键词:循证医学医学教育教育模式
脂肪肉瘤c-myc和p53基因蛋白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9
2002年
背景与目的:原癌基因c-myc和抑癌基因p53与脂肪肉瘤的关系的研究较少,脂肪肉瘤中是否存在p53基因突变文献报道不一,本文拟探讨脂肪肉瘤中c-myc、p53基因蛋白表达的水平及意义,以期为本组肿瘤发生发展及病理诊断、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分子生物学资料。方法:采用链菌素抗生物素-生物素(labelledstreptavidin-biotin,LSAB)免疫组化法、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inglestrandconformationpolymorphismanalysisofpolymerasechainreactionproducts,PCR-SSCP)及DNA序列分析方法。结果:c-myc和p53蛋白在脂肪肉瘤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8.09%(16/42)和48.08%(25/52)。不同类型脂肪肉瘤,分化良好者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分化较差者。脂肪肉瘤中c-myc和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c-myc和p53蛋白表达在原发者和复发者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53第6、7、8外显子PCR-SSCP分析,2例多形性脂肪肉瘤出现异常泳动带。DNA序列分析证实1例第8外显子第268位编码区出现错义突变(AAC→ATC),另1例第6外显子第221位编码区出现可疑杂合性同义突变(GAG→GAA)。结论:c-myc和p53蛋白与脂肪肉瘤的形成及分化和恶性程度有关,它们可作为判断脂肪肉瘤分化程度及恶性程度参考指标之一,但与肿瘤复发无关。在脂肪肉瘤发生发展中两者可能起协同作?
王娅兰丘钜世熊敏
关键词:脂肪肉瘤PCR-SSCPDNA序列分析P53蛋白C-MYC蛋白
大肠癌核基质蛋白变化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比较不同分化程度大肠癌及伴有或不伴有淋巴结转移大肠癌与切缘大肠正常组织核基质蛋白表达差异,初步探讨核基质蛋白变化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其机制。方法:应用高分辨率双向电泳分析12例大肠癌组织及切缘大肠正常组织核基质蛋白成分的差异。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大肠癌MMP-9、CB的表达。结果:大肠癌组织中存在5个特异性核基质蛋白,在正常大肠组织中未表达。正常大肠组织中存在3个特异性核基质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缺乏。不同分化程度大肠癌核基质蛋白表达也具差异。一核基质蛋白(N4),存在于12例切缘正常大肠组织及9例中高分化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而在3例低分化且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则缺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MMP-9、CB在缺乏核基质蛋白N4的低分化大肠癌中表达呈强阳性,明显强于具有核基质蛋白N4的中-高分化大肠癌。结论:大肠癌中存在肿瘤特异性核基质蛋白,不同分化程度及伴有或不伴有淋巴结转移大肠癌核基质蛋白表达也具有差异,大肠癌特异性核基质蛋白可望成为大肠癌的肿瘤标志物。大肠癌核基质蛋白改变可能与淋巴结转移有关,且可能与其对MMP-9、CB表达调节有关。
高静王娅兰
关键词:核基质蛋白双向凝胶电泳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