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岩

作品数:7 被引量:22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2篇植物
  • 2篇植物形态
  • 2篇植物形态学
  • 2篇盆地
  • 2篇准噶尔盆地
  • 2篇准噶尔盆地西...
  • 2篇孢粉
  • 2篇孢粉学
  • 2篇西北缘
  • 2篇煤岩
  • 2篇煤岩学
  • 2篇火灾
  • 2篇古环境
  • 2篇北缘
  • 1篇地壳
  • 1篇地壳构造
  • 1篇地壳构造运动
  • 1篇地质景观
  • 1篇断层
  • 1篇盐矿

机构

  • 4篇西南石油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南...
  • 3篇南京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
  • 1篇四川省煤田地...

作者

  • 7篇王岩
  • 3篇张筱青
  • 2篇李丽琴
  • 2篇曹剑
  • 2篇周宁
  • 2篇张景坤
  • 1篇石燕
  • 1篇卞保力
  • 1篇王永栋
  • 1篇吴俊军
  • 1篇邓春涛
  • 1篇李宗浩
  • 1篇张国权
  • 1篇宋宜
  • 1篇席书娜

传媒

  • 2篇大自然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质通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三叠系-侏罗系界线古火灾事件研究:方法、进展及展望被引量:8
2016年
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发生了一次显著的全球生物大灭绝事件,为地质历史时期的五大灭绝事件之一,这一重大地质转折时期的古生态和古环境变化越来越受到科学界的重视。众多研究已经发现,沉积地层夹层中煤和含煤层的煤岩学特征、惰质组含量、植物化石形态、孢粉组合、碳同位素偏移等证据,均可以反映出古生态、古气候以及古环境的细微波动变化,因此三叠系-侏罗系界线(Triassic-Jurassic Boundary,简称为TJB)古火灾活动及其古环境可以通过以上证据来进行判定与恢复。本文旨在介绍国际上古火灾事件研究的几种主要方法、TJB古火灾事件研究进展,并对中国开展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古火灾事件与古环境、古生态研究提出展望。
张筱青张国权席书娜李丽琴邓春涛王岩周宁王永栋宋宜
关键词:古生态古环境煤岩学植物形态学孢粉学
自然与人类智慧的结晶——波兰维利奇卡盐矿
2014年
我们很难想象,来自大自然的天然盐矿和人文历史会有什么交集,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来自古老帝国波兰的维利奇卡盐矿将为我们呈现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完美景象。 维利奇卡盐矿位于波兰古都克拉科夫市东南约13千米处。该盐矿从13世纪就投入使用,是欧洲最古老的盐矿之一,被誉为波兰著名的"盐都"。迄今为止,维利奇卡盐矿共产盐750余万吨。尽管它已于1995年结束了大规模的开采,但为了保持矿内干燥的环境,现今这里每年只允许开采1.5万吨盐。
王岩石燕
关键词:盐类矿床利奇开采历史地壳构造运动盐类沉积
三叠纪—侏罗纪界线野火事件研究:方法、进展及展望
重大地质转折时期的古环境与古生态变化研究一直是地质学界较为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三叠纪末期,发生了地质历史时期中的第四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即三叠纪—侏罗纪界线(Triassic-Jurassic Boundary,简称TJB...
张筱青李丽琴王岩周宁王永栋
关键词:煤岩学植物形态学孢粉学
文献传递
精彩的峨眉山地质景观
2014年
8亿年前的元古代,那里是一片汪洋;5亿年前的寒武纪至奥陶纪末,三叶虫在那里自由地生活;二叠纪中后期,那里火山活动频繁,喷溢而出的岩浆冷凝后形成约400米厚的玄武岩地层,植被开始在那里发育;从侏罗纪开始,海水逐渐退去,茂密的森林随着地壳的下降而大量沉积、埋藏,为煤炭形成创造了条件;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那里隆升;新近纪时期的造山运动使那里的地壳继续上升并多次挤压,终于造就了今天的震旦第一山--峨眉山。
王岩
关键词:地质景观喜马拉雅运动造山运动元古代奥陶纪三叶虫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轻质油的发现及意义被引量:5
2017年
含油气盆地超剥带的勘探以重质油-油砂为主。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的中生代油砂中发现了轻质油,报道了其基本特征与成藏模式,并探讨了勘探意义。结果表明,轻质油呈黄绿色荧光,与呈黄褐色荧光的重质油共生。油砂连续抽提发现,重质油充注在前(颗粒吸附烃/包裹体烃),轻质油充注在后(孔隙游离烃),油源均来自研究区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典型生标特征为Pr/Ph值小于1,伽马腊烷/C_(30)藿烷为0.43~0.82,C_(20)、C_(21)、C_(23)三环萜烷呈上升型分布。油砂无机地球化学研究发现,2期原油充注明显,形成了2期方解石胶结物,早期MnO和FeO含量在1%~1.5%之间,晚期大于1.5%。白垩纪前,风城组生源成熟油在充注过程中遭受降解,形成重质油-油砂;白垩纪至今,风城组生源高熟轻质油沿横断裂直接运移至超剥带,在断裂"纵横交叉"之处最富集。据此认为,研究区横断裂沿线是这类轻质原油勘探值得考虑的领域。超剥带的勘探可能不仅局限于传统认为的重质油-油砂,若存在有利的成藏条件,亦有可能形成轻质油气的聚集。
张景坤周基贤王海静米巨磊寇晨辉王岩周妮曹剑
关键词:油砂轻质油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大侏罗沟走滑断层油气成藏效应被引量:5
2019年
走滑断层判识及其油气成藏效应是当前构造地质学与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为进一步认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区的控藏断层大侏罗沟走滑断层,对其进行了野外露头观察和地震剖面解释,以进一步明确其构造属性与边界,在此基础上,结合油层分布与原油性质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讨论了其成藏效应。结果表明,大侏罗沟断层走滑特征明显,西端野外露头上断线平直、断面陡立、发育水平擦痕,东端地震剖面平面上发育"马尾状构造"、剖面上发育"花状构造"。据此重新限定了断层的边界,西以达尔布特断层为界,东以达探1井为界,全长约80km。大侏罗沟走滑断层对油气兼具横向和纵向输导效应,使得油气藏在平面上沿断层被动盘富集,纵向上呈"串珠状"分布,这可能是这类走滑断层所具有的普遍特征。据此,研究区一系列走滑断层的被动盘在下步勘探中值得重点关注。
卞保力卞保力张景坤吴俊军李宗浩王岩
关键词:走滑断层花状构造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煤中惰质组在泥炭沼泽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6年
惰质组是煤中一种常见的显微组分。它不仅能用来鉴别成煤前植物的木炭化程度,而且还是泥炭沼泽古环境恢复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欧洲学者利用惰质组成功推算了地史时期三叠纪—侏罗纪之交(T—J)的古火灾温度及类型,并重建了古植被类型及泥炭沼泽古生态环境变化。与其它方法相比,利用煤中惰质组含量及其反射率进行古环境恢复的工作对于植物种类繁多、沉积岩层中夹杂的煤层或煤炭、尤其对于古气候环境波动较大的地质转折时期最为理想。因此,利用惰质组的部分参数对我国含煤沉积盆地的古生态恢复以及成煤环境的研究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王岩李丽琴张筱青
关键词:反射率泥炭沼泽古环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