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华
- 作品数:28 被引量:193H指数:6
- 供职机构:保定市儿童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姜黄素对肺炎支原体感染肺炎幼鼠抗炎作用及机制初步探讨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基于NF-κB途径探讨姜黄素对肺炎支原体感染肺炎幼鼠抗炎作用及机制初步探讨。方法选取50只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五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姜黄素高剂量组(C组),姜黄素中剂量组(D组)和姜黄素低剂量组(E组),模型组及姜黄素治疗组采用肺炎支原体标准株滴鼻法进行建模,HE染色观察肺脏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肺组织中NF-κB p65阳性细胞的积分光密度;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肺组织中NF-κB p65蛋白表达变化;使用ELISA法检测IL-6、IL-8和TNF-α水平。结果模型组小鼠肺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姜黄素高剂量组小鼠肺组织与模型组相比,小鼠肺泡结构比较完整,肺泡与气管结构清晰,炎细胞明显减少,姜黄素中剂量组对小鼠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姜黄素低剂量组小鼠和模型组小鼠比较并无明显差异;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肺组织中NF-κB p65的IOD值、NF-κB p65蛋白表达和支气管灌洗液中IL-6、IL-8和TNF-α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小鼠相比,姜黄素高剂量组和姜黄素中剂量组小鼠肺组织中NF-κB p65的IOD值、NF-κB p65蛋白表达和支气管灌洗液中IL-6、IL-8和TNF-α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小鼠相比,姜黄素低剂量组与模型组小鼠肺组织中NF-κB p65的IOD值、NF-κB p65蛋白表达和支气管灌洗液中IL-6、IL-8和TNF-α表达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姜黄素可改善肺炎支原体感染幼鼠症状且能够抑制炎症因子,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通路的激活,表明姜黄素可作为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潜在药物。
- 王志华刘鑫惠李晶段红年马江涛王丹齐欣李保驰
- 关键词:姜黄素肺炎支原体NF-ΚB炎症细胞因子
- 危重患儿血清细胞因子、C反应蛋白、乳酸测定及临床意义
- 高宗勋雷淑琴魏艳红宋义琴李爱珍王志华刘艳王会芳
- 该课题利用血清细胞因子等五项观察指标,对不同病情的患儿进行观察对比分析,并进行了感染组和非感染组的比较,最后结论提示,上述五项指标与病情危重程度呈正相关;从而为患儿的诊断、抢救、判断预后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该课题实用性...
- 关键词:
- 关键词:危重患儿
- 小儿急性发生腹部疼痛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经验
- 2021年
- 分析研究小儿急性腹痛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式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接诊治疗的80例急性腹痛患儿作为对象进行研究,科室的医护人员对其腹部疼痛原因以及腹部疼痛特点进行分析,以其检查结果为依据,对其进行针对性治疗。结果:80例急性腹痛患儿之中有26例患儿是因急性胃肠炎导致的腹痛、有8例患儿因肠系膜淋巴结炎导致的腹痛、有9例患儿是因为急性阑尾炎导致的腹痛、有5例患儿是因为胃炎导致的腹痛、有11例患儿是因为急性痢疾导致的腹痛、有3例患儿是因为药物胃肠道反应导致的腹痛、有1例患儿是因为过敏性紫癜导致的腹痛、有5例患儿是因为胆道蛔虫症导致的腹痛、有11例患儿而是因为粪便堵塞导致的腹痛、有1例患儿是因为肠叠套导致的腹痛。80例患儿来我院就诊均无误诊和漏诊的情况发生,医护人员给予其对症治疗之后,所有患儿病情症状痊愈成功出院,病情治疗有效率为100%。结论:导致小儿出现急性腹痛的原因多种多样,医护人员应该对其进行全面分析,以其临床特征为依据,对其进行针对性治疗,从而使其病情治疗有效率得到提升。
- 王志华刘鑫惠张倩郝茜蒙
- 关键词:小儿急性腹痛发病原因
- 不同级别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脓毒性休克患儿诊治现状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了解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征及诊疗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不同级别的3家儿童医院(北京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保定市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368例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发病地点(社区获得性、院内获得性)、危重程度、病原阳性率、指南依从性(复苏6 h达标率、诊断后1 h内给予抗感染药物率)、治疗情况和住院病死率等。根据医院级别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3组,根据有无肿瘤和病例来源进一步分为肿瘤组和非肿瘤组、院内转科组和门急诊组。采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368例患儿中男223例、女145例,年龄32(11,98)月龄。国家级组215例、省级组107例,市级组46例,男性患儿分别为141、51、31例。3组第3代小儿死亡危险评分(PRISM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19,32)比19(12,26)比12(6,19)分,Z=60.25,P<0.001],社区获得性脓毒性休克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6%(68/215)比84.1%(90/107)比91.3%(42/46),χ^(2)=108.26,P<0.001],指南依从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国家级组主要检出细菌为肺炎克雷伯菌[15.4%(12/78)]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5.4%(12/78)],省级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9.0%(12/63)]和铜绿假单胞菌[12.7%(8/63)],市级组为肺炎链球菌[40.0%(10/25)]和肠杆菌[16.0%(4/25)]。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组病毒检出率和初始抗细菌药物使用3种及以上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7%(43/155)比14.9%(13/87)比9.1%(3/33),22.8%(49/215)比11.2%(12/107)比6.5%(3/46),χ^(2)=8.82、10.99,均P<0.05]。3组住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ISMⅢ评分国家级组在肿瘤、非肿瘤[31(24,38)比22(21,28)比16(9,22)分,24(18,30)比17(8,24)比10(5,16)分,Z=30.34、10.45,均P<0.001]和院内转科、门急诊[29(21,38)比23(17,31)比15(10,29)分,23(17,29)比18(10,24)比11(5,16)分,Z=2
- 王志华刘刚樊超男王向蝶刘鑫惠苏军高恒妙钱素云李峥成怡冰
- 关键词:微生物学重症监护病房儿童
- 姜黄素对肠上皮细胞屏障的保护作用
- 2016年
- 肠黏膜是机体最重要的防御屏障。其选择性吸收氨基酸、维生素、离子等营养物质,阻止肠腔内有害物质如细菌或毒素等穿过肠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和其它组织器官。各种病理情况均能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致使有害物质入血循环引发严重脓毒症、败血症,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笔者现就姜黄素(Cur)对乙醇诱导的肠上皮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 王改王志华李宁段红年徐欢马江涛刘鑫惠刘佳琪陈红娜蔡力肖
- 关键词:姜黄素肠黏膜屏障肠上皮细胞
- 外周血部分检验项目对脓毒症患儿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 2021年
-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其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某院PICU收治的75例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严重程度脓毒症患儿入院24小时危重病例评分(PCIS)及各检验指标的差异,24小时PCIS评分与各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根据患儿28天病死情况分为死亡组(23例)和存活组(52例),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一般资料、检验指标等的差异,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患儿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同时通过绘制ROC曲线分析早期相关检验指标检测对脓毒症患儿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不同程度脓毒症患儿24小时PCIS评分及外周血CD64、PCT、CRP、NLR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随脓毒症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入院24小时PCIS评分与外周血CD64、PCT、CRP、NLR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2组患儿在年龄、脓毒症严重程度、是否采取连续血液净化、入院24小时PCI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情况、外周血CD64、PCT、CRP、NLR水平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预后结局(PICU入住28天死亡和存活)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中P<0.1的相关指标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脓毒症严重程度加重、有MODS、入院24h PCIS降低、外周血CD64、PCT、NLR水平升高是脓毒症患儿28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采取连续血液净化是其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单独检测时,入院24小时外周血CD64预测的AUC值、约登指数、灵敏度最高(0.855、0.625、0.913),PCT预测的特异度最高(0.788);而联合检测AUC、约登指数、特异度均高于单独检测(0.962、0.711、0.885)。结论脓毒症患儿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较多,应对入院24小时外周血CD64、PCT、CRP、NLR水平进行早期监�
- 段红年王志华刘佳琪何海秋邵瑞娜
- 关键词:脓毒症中性粒细胞CD64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淋巴细胞预后
- 脓毒症患儿血清E选择素、D-二聚体、降钙素原以及C反应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
- 王志华齐欣薛晨光李建阳王改王美英张剑
- 脓毒症在儿童死亡病例中所占比重较大,对于脓毒症的早期判断识别很重要,脓毒症治疗过程中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对于药物的选择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该研究项目中D-二聚体、降钙素原以及C反应蛋白测定对于脓毒症患儿的临床意义已有研究,...
- 关键词:
- 关键词:脓毒症抗感染药物
- 血浆D-二聚体联合降钙素原检测对脓毒症患儿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的价值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联合降钙素原检测对脓毒症患儿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将整群选取的该院2014年2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脓毒症患儿70例分为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选择同期非感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40例为对照组。对血浆D-二聚体、降钙素原进行对比。结果严重脓毒症组检出水平明显高于脓毒症组、对照组(P<0.05)。生存组检出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检出水平与患儿预后有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联合降钙素原检测在脓毒症患儿危险分层以及预后判断方面的价值确切,需引起临床重视。
- 王志华王改齐欣薛晨光张剑
- 关键词:脓毒症血浆D-二聚体降钙素原
- 儿童危重症患者血液P-选择素与E-选择素的变化
- 2015年
- 目的分析儿童危重症患者血液P-选择素与E-选择素的变化及与患者病程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挑选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危重症患儿30例,作为为研究组,采集患儿的血液,另选取在我院进行其他疾病治疗并留有血液样本的患儿30例,将其归为对照组,将研究组患儿及对照组患儿的血液样本进行P-选择素与E-选择素的检测对比,并比较患儿在急性发作期及恢复期P-选择素与E-选择素浓度,分析其关系。结果对照组患儿的P-选择素与E-选择素明显低于研究组患儿,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发作期危重症患儿的P-选择素与E-选择素明显高于恢复期危重症患儿,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危重症患儿的血液P-选择素与E-选择素有显著升高,且P-选择素与E-选择素越高,说明患儿的病情越严重。
- 王志华王改齐欣薛晨光李建阳
- 关键词:儿童危重症P-选择素E-选择素
- 急性感染患儿危重病例评分与凝血功能紊乱的关系策略
- 2021年
- 分析急性感染患儿危重病例评分、凝血功能紊乱关系,为儿科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期间的90例急性感染患儿,患儿家属知情同意,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按照危重病例评分进行分组,即极危重、危重、非危重的3组(观察1组n=20、观察2组n=35、观察3组n=35)。比较3组受试急性感染患儿的血小板(Platelet,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指标水平差异情况。结果:凝血指标水平比较,观察1组患儿的PT、APTT水平均明显高于观察2组、观察3组(P<0.05),观察1组患儿的PLT水平低于观察2组、观察3组(P<0.05),观察2组患儿的PT、APTT、PLT水平均明显高于观察2组、观察3组(P<0.05)。结论:急性感染患儿危重病例评分、凝血功能紊乱关系密切,病情越重患儿的凝血功能紊乱情况更明显,呈正比关系,需重视并予以临床积极干预,以促进患儿治疗预后。
- 王志华
- 关键词:危重病例评分凝血功能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