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
- 作品数:11 被引量:40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科研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相关因素及与脑白质病变的关联研究被引量:22
- 2014年
- 目的 探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因素及其与脑白质病变(WMH)的联系.方法 前瞻性纳入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发病,且在发病4.5~24.0 h内收治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END定义为入院72 h内任一时刻复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入院时增加2分或2分以上.另外,所有患者入院后完成头颅磁共振检查,探讨不同位置WMH分级与END的联系.结果 共入组患者223例,其中70例(31.4%)在入院72 h内发生END.多因素分析提示入院收缩压(OR=1.02,95% CI1.00~ 1.04,P=0.049),基线NIHSS评分(OR=1.32,95% CI 1.15 ~ 1.52,P<0.01)以及入院血糖(OR=1.14,95% CI 1.01 ~1.29,P=0.034)是END的独立预测因素.以Fazekas 0级为参照,侧脑室旁WMH 1级、2级、3级与END均不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联系.半卵圆中心WMH 1级、2级、3级同样与END无有统计学意义的联系.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动脉系统供血区病灶的亚组分析中,WMH侧脑室旁及半卵圆中心分级与END均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联系.结论 在急性腔隙性梗死患者中,基线NIHSS评分及入院收缩压、入院血糖是END的独立预测因素.不同区域的WMH分级在患者总体及不同年龄、性别、动脉供血区的亚组患者中与END均无联系.但本文为单中心研究,样本代表性可能不足.
- 王昭君李芸肖露露段作伟马楠孙文刘德志刘新峰
- 关键词:脑梗死脑白质病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抗凝治疗预防椎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既往研究提示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抗凝治疗可有效预防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后再狭窄,尚无研究探讨其在椎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预防作用。探讨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抗凝治疗对椎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单中心临床试验研究方法,选取自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的适合行椎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并利用区组随机分组方法分为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抗凝治疗组及对照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抗凝治疗组连续接受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术前2d及术后3d)抗凝治疗,对照组不进行抗凝治疗,2组其余药物治疗相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抗凝治疗组患者抗凝期间监测凝血功能。临床随访时间点分别为术后1、3、6、9个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复查在术后6-9个月住院进行。主要终点事件为支架内再狭窄,所有数据均录入南京卒中注册系统。结果研究期间共有57例患者入组研究(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抗凝治疗组27例、对照组30例),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抗凝治疗组目标血管重建率在数值上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us13.3%,P=0.356)。术后复查,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抗凝治疗组再狭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us30.0%,P=0.031)。围手术期间和随访9个月2组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其中包括再狭窄率(7.4%us30.0%,P=0.031)、目标位置重建(3.7%us13.3%,P=0.356)、死亡(0粥3.3%,P〉0.999)、复发率中或TIA(0us6.7%,P=0.492)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3.7%us0,P=0.474)。结论在行椎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中,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抗凝治疗不增加出血等不良事件,可有效预防椎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发生。
- 史兆荣刘德志周露露张晓浩侯华娟王昭君林颖徐格林
- 关键词:再狭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机制被引量:2
- 2013年
- 近年来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缺血性卒中后的神经修复并改善神经功能。作为间充质干细胞的主要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于治疗缺血性卒中有着潜在的广阔前景。文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及特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机制进行了综述。
- 杨恋王昭君徐格林
- 关键词:骨髓移植干细胞神经发生新生血管化生理性神经元可塑性
- 脑卒中患者的电话版认知筛查
- 目的:在脑卒中患者中,探讨美国国立神经病学与卒中研究院-加拿大卒中网络(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and the Canadi...
- 陈响亮樊新颖赵玲玲段立辉王昭君韩云飞代齐良刘德志张晓浩陈忠伦熊云云刘新峰
- 关键词:脑卒中
- 术前白蛋白水平与婴儿心脏术后低氧血症的相关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术前白蛋白水平与婴儿心脏术后低氧血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4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进行体外循环下行心脏外科手术婴儿的临床资料。以术前白蛋白进行三等分分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术前白蛋白水平与婴儿心脏术后低氧血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共纳入204例婴儿,有30例(14.7%)婴儿发生术后低氧血症,在校正多种因素的影响后,RCS分析提示术前白蛋白水平与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呈现线性关系(非线性检验P=0.5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前白蛋白每增加5 g/L,术后发生低氧血症的风险减少58%(OR=0.42,P=0.007)。以低值组婴儿为参照,术后发生低氧血症的风险,中值组婴儿减少44%(OR=0.56,P=0.259)、高值组减少78%(OR=0.22,P=0.027)。结论低氧血症是婴儿心脏术后常见并发症,术前白蛋白水平越高,术后发生低氧血症的风险越低。
- 王昭君刘琦鲍荣幸周慧君黄晓琴
- 关键词:低氧血症白蛋白心脏手术婴儿
- Solitaire取栓治疗急性脑栓塞的观察与护理
- 王昭君
-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4年
- 近二十年来,缺血性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然而,在全球范围内,卒中仍然是致残的最主要因素.尽管卒中急性期的溶栓治疗能够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但是由于卒中发生后,溶栓时间窗的限制,仅使一小部分患者能够获益[1].卒中发生后最主要是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这些损害在卒中发生的急性期最明显,随后的4~6周部分功能有所改善,但是患者依然残留一些功能缺损,从而导致了慢性残疾[2].
- 李芸王昭君谢怡叶瑞东徐格林樊新颖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移植卒中
- 379例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及病因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分析379例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病例共379例,所有患者均行CT/MRI、超声心动图及血生化实验室等相关检查。患者行CTA/MRA/DSA、血管超声等脑血管检查。结果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中头晕伴/不伴视物旋转、言语不清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最为常见(53.6%),梗死部位以桥脑、小脑最为常见。55.4%患者存在血管病变,其中椎动脉起始部病变最常见。结论全面认识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对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预防至关重要。
- 樊新颖李芸王昭君马敏敏
-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梗死症状病因
- 腔隙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脑白质病变的关联研究
- 目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卒中类型,这种卒中有很大一部分会进展为程度较重的卒中,因此,寻找能够预测腔隙性脑梗死进展的因素具有总要临床意义。对于进展或加重风险较高的患者采取更为积极的预防措施,有望降低进展或复发...
- 王昭君张灏李芸吕秋石刘亚红
- 关键词:脑梗死脑白质病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 诱导多能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卒中:现状和挑战被引量:1
- 2014年
- 近年来,干细胞移植用于治疗缺血性卒中成为研究热点.然而,由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移植受到伦理和法律的限制,干细胞研究一度陷入困境.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C)是通过将特定的转录因子导入体细胞而产生的一类细胞,其具有与ESC相似的特征,而且回避了伦理问题和免疫排斥反应,使得其成为最理想的ESC替代者.尽管目前关于iPSC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其诱导效率和安全性问题仍有待解决.文章就iPSC移植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现状、机制及其在临床应用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 李芸杨恋王昭君徐格林刘亚红
- 关键词:卒中脑缺血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干细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