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皆欢

作品数:42 被引量:155H指数:8
供职机构: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济宁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9篇医药卫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篇成像
  • 10篇磁共振
  • 7篇细胞
  • 7篇磁共振成像
  • 6篇影像
  • 5篇动脉
  • 5篇血管
  • 5篇肿瘤
  • 5篇X线
  • 5篇X线计算
  • 5篇X线计算机
  • 4篇体层摄影
  • 3篇动脉瘤
  • 3篇影像学
  • 3篇脂肪瘤
  • 3篇纵隔
  • 3篇细胞瘤
  • 3篇颈部
  • 3篇扩散
  • 3篇扩散加权

机构

  • 39篇济宁医学院
  • 7篇济宁市第一人...
  • 2篇山东大学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济宁市第四人...

作者

  • 40篇王皆欢
  • 31篇陈月芹
  • 16篇王林省
  • 12篇孙占国
  • 10篇王玉红
  • 8篇张丽红
  • 7篇张谷青
  • 5篇史志涛
  • 5篇朱来敏
  • 4篇魏君臣
  • 4篇刘艳杰
  • 4篇孔维惠
  • 3篇时克伟
  • 3篇王彦辉
  • 3篇刘平
  • 3篇张新东
  • 3篇曹冠杰
  • 3篇李慧
  • 2篇李娴
  • 2篇黄书然

传媒

  • 6篇济宁医学院学...
  • 5篇医学影像学杂...
  • 4篇中国临床医学...
  • 3篇中国医学影像...
  • 3篇山东大学学报...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心脑血管病防...
  • 1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临床医学进展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迷走脾动脉瘤一例
2012年
患者女,50岁,因"体检发现内脏动脉瘤"于 2010年6月22日就诊.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外院超声检查显示:于肠系膜上动脉起始处前方探及一囊状无回声区,大小约为2.6 cm×2.4 cm×3.0 cm,壁上可见点片状强回声.超声多普勒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动脉瘤.腹部CTA显示:脾动脉异位开口于肠系膜上动脉近段,距起始处0.2 cm处右后壁见囊状膨出呈梨形,借助颈部与脾动脉相连,颈部内径约0.4 cm,瘤体大小约2.8 cm×2.4 cm×3.1 cm,瘤壁见弧形钙化(图1~3).诊断为迷走脾动脉瘤.
王玉红陈月芹王林省孙占国张谷青李慧王皆欢
关键词:脾动脉瘤迷走超声多普勒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内脏动脉瘤异位开口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特征
2019年
目的分析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与其病理学资料进行比较分析。16例均行肾脏平扫及多期强化扫描,包括肾皮质期、髓质期和分泌期;其中3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16例均为单发瘤灶,其中左肾7例,右肾9例。瘤灶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14例突出于肾轮廓外,2例向肾窦内突入。CT平扫示多数瘤灶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少数呈混杂低密度影,2例瘤内出现钙化。强化扫描示13例瘤灶于皮髓质期呈明显强化,延迟期病灶密度趋于均匀,其中4例强化扫描呈"节段性强化逆转",8例瘤灶内可见"星芒状"瘢痕;瘤内无出血、坏死、囊变等征象。9例皮质期瘤周供血动脉迂曲扩张,6例患者有肾周渗出。3例瘤灶于MRIT1WI上均呈等低信号;于T2WI序列1例呈略低均匀信号,1例呈高信号为主混杂信号,1例呈低信号为主混杂信号,3例均见包膜清晰完整,增强扫描呈轻度持续强化。结论肾嗜酸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多期强化扫描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
刘艳杰陈月芹王林省孔维惠王皆欢高缇王玉红
关键词:肾肿瘤肾嗜酸细胞腺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评估2型糖尿病合并认知障碍脑结构改变研究进展
2025年
糖尿病是常见的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T2DM)在发病过程中,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主要集中在注意力及记忆力减退和信息处理速度及执行能力减低,严重者会出现痴呆等。但目前T2DM认知障碍发生过程中脑部变化特征以及发病机制尚未完成阐明。磁共振在T2DM认知障碍脑结构改变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磁共振技术的进步,一些高级成像技术如扩散量成像、灌注加权成像及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波谱成像等广泛应用于T2DM脑病的研究。本文对磁共振评估T2DM合并认知障碍脑结构改变情况进行综述。Diabetes is a common metabolic disease. During the course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patients are prone to develop cognitive impairment to varying degrees. This mainly manifests as decreased attention and memory, as well as reduce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peed and executive function. In severe cases, dementia may occur. However, at 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rain changes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T2DM cognitive impairment have not been elucida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brain structural changes in T2DM cognitive impair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gnetic resonance technology, some advanced imaging techniques such as diffusion volume imaging, 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 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spectral imaging are widely used in the study of T2DM encephalopathy.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valuation of brain structural changes in T2DM complicated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周贤贤陈月芹王皆欢王少春
关键词:核磁共振2型糖尿病脑结构
DCE-MRI与DWI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性诊断价值的研究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与扩散加权成像(DWI)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RA)活动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28例临床确诊的RA患者,活动组18例,稳定组10例,所有病例均行双腕关节MRI常规扫描、DWI和DCE-MRI检查,分析病变的表观扩散系数(ADC)、DCE-MRI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早期强化率(EER)、平均强化率(AER)及最大强化率(MER)、达峰时间(TTP);采用秩和检验评价两组间量化参数的差异性,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DWI和DCE-MRI的量化参数及临床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的相关性,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价DWI和DCE-MRI的量化参数对RA活动性的诊断效能。结果活动组及稳定组RA间的DWI和DCE-MRI的量化参数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DC值和EER、AER、MER、DAS28呈负相关,与TTP呈正相关;EER、AER、MER与DAS28呈正相关,TTP与DAS28呈负相关。ADC值和EER、AER、MER及TT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4、0.972、0.797、0.944、0.944,均有诊断效能。结论 DCE-MRI与DWI可以从血流动力学及水分子弥散受限两方面对RA活动性进行双重量化,诊断效能较高,值得推荐;而对于不能耐受造影剂的患者可考虑单独采用DWI扫描,亦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王唯伟时克伟杨自力王皆欢陈月芹
关键词: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活动性
颅骨孤立性肌纤维瘤1例被引量:3
2012年
患儿女,16个月,主因"发现左顶部肿物12月余"入院。体检:左顶部触及鹌鹑蛋大小包块,质硬、位置固定,无压痛,皮肤无红肿热。影像学检查:CT平扫见左顶骨内类圆形膨胀性骨质破坏影,病变呈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CT值45HU,境界清楚,肿块突破颅内外板,向颅外突出,
王林省陈月芹王皆欢曹冠杰
关键词:肌纤维瘤病颅骨磁共振成像
4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胸部CT表现
2020年
目的分析40例COVID-19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探讨胸部CT对该病早期诊断、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1日至3月3日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济宁市第四人民医院确诊的40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病灶单发12例(30%),多发28例(70%);单侧18例(45%),双侧22例(55%);单纯磨玻璃密度(GGO)32例(80%),完全实变1例(2.5%),GGO+实性混合密度7例(17.5%);分布模式为小叶核心型17例(42.5%),胸膜下型7例(17.5%),混合型13例(32.5%),弥漫型3例(7.5%)。伴随征象中血管增粗征17例(42.5%),胸膜平行征10例(25%),空气支气管征8例(20%),晕征7例(17.5%),反晕征1例(2.5%),铺路石征3例(7.5%)。吸收期病变残留纤维条索灶或胸膜下线的有14例(35%);病变完全消失未残留纤维条索灶的有20例(50%);以上2种形式均存在的有6例(15%)。有17例第2次CT复查有进展。结论COVID-19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在其早期诊断及治疗、转归的效果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
种振刘伟陈月芹王皆欢王正通孙占国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前上纵隔支气管囊肿CT误诊2例被引量:3
2011年
病例1:患者女,66岁,因"胸痛10余天"就诊。胸部CT:前上纵隔14cm×5cm×7cm形态不规则囊性病变,边界清楚,囊壁光整,囊内密度均匀,CT值约13HU,增强扫描无强化(图1、2)。CT诊断:胸腺囊肿可能性大。术中见前上纵隔不规则囊性包块,边界清楚,壁菲薄、透明,囊内为清亮透明液体。
孙占国陈月芹黄书然王玉红王皆欢
关键词:支气管囊肿
颅骨胆脂瘤的CT表现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颅骨胆脂瘤的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骨胆脂瘤的CT表现。结果病变均为单发,14例起源于板障,1例发生于颅缝间。CT平扫均表现为颅骨局限性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缘可见硬化边,7例突破颅骨内外板,边缘呈火山口样改变。11例密度不均匀,其中6例病灶内存在斑点状钙化,1例以脂肪密度为主,2例以水样密度为主,2例以等密度为主;4例病变密度均匀。2例行增强扫描,均表现为轻度强化。多平面重组(MPR)、VR图像可立体直观显示骨质破坏的形态及程度。结论颅骨胆脂瘤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后处理技术可提高诊断正确率。
陈月芹王林省张丽红贾存玮孙占国王皆欢曹冠杰王玉红孔维惠
关键词:颅骨胆脂瘤
区域影像PACS与全院级PACS的对比分析
王皆欢朱来敏邵凯魏君臣
基于术前MRI图像构建影像组学与深度学习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胶质瘤IDH-1基因表达的研究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核磁共振成像(MRI)T_(2)抑脂序列预测胶质瘤异柠檬酸脱氢酶(IDH)-1基因表达情况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6年1月—2023年2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24例胶质瘤患者。使用ITK-SNAP软件勾画感兴趣区域(ROI),使用Pyradiomics包实现影像组学特征的提取,使用经过预训练的ResNet50深度学习模型提取深度学习特征。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模型进行特征筛选。最后进行10折交叉验证来评估模型效能。将传统影像组学、深度迁移学习以及融合模型基于支持向量机(SVM)、K近邻(KNN)以及随机森林(RF)三种机器学习模型分别建模。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基于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SVM、KNN以及RF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9、0.628、0.616。基于深度迁移学习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SVM、KNN以及RF的AUC分别为0.853、0.753、0.807。基于融合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SVM、KNN以及RF的AUC分别为0.868、0.818、0.787。结论基于常规MRI序列中的T_(2)WI抑脂序列的SVM融合模型对预测胶质瘤IDH-1基因表达情况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胡哲王玉红刘晓龙于昊王皆欢刘德国王唯伟陈月芹
关键词:胶质瘤磁共振成像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