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成像
  • 3篇磁共振
  • 2篇磁共振成像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外皮细胞...
  • 1篇眼眶
  • 1篇眼眶内
  • 1篇医学影像
  • 1篇医学影像设备
  • 1篇影像设备
  • 1篇诊断及鉴别诊...
  • 1篇植入
  • 1篇植入术
  • 1篇术前
  • 1篇体层摄影
  • 1篇体层摄影术
  • 1篇铁沉积
  • 1篇人工耳
  • 1篇人工耳蜗
  • 1篇人工耳蜗植入

机构

  • 5篇解放军白求恩...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5篇王辉林
  • 4篇杜昱平
  • 3篇王建爽
  • 1篇许颜晖
  • 1篇米学伟
  • 1篇张永顺
  • 1篇徐卫锋
  • 1篇侯瑞鸿
  • 1篇张彦旭
  • 1篇王健
  • 1篇张久权
  • 1篇陶亚飞
  • 1篇贾峰涛
  • 1篇孙兴旺
  • 1篇袁涛
  • 1篇马彪
  • 1篇赵亚芳

传媒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CT理论与应...
  • 1篇解放军医药杂...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SWI相位值在定量测量肝脏铁沉积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通过对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相位值与R2*值的离体与在体相关性研究,评价SWI相位值在定量测量肝脏铁沉积的可行性。方法对9个氯化锰水模、32例正常对照者和77例肝硬化患者分别行MR多回波T2*加权成像和SWI扫描。应用SPIN(signal processing in NMR)软件计算水模和被试的T2*值和SWI相位值。将正常对照者SWI相位值的均值减去两倍标准差作为阈值,以此阈值将患者肝脏感兴趣区划分为高和低含铁区,然后测量高含铁区的相位值,将其转换为弧度后与R2*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氯化锰水模SWI相位值与R2*值均与浓度明显相关(P<0.01),氯化锰水模SWI相位值与R2*值呈明显负相关(P<0.01)。正常人肝脏SWI相位值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2003和15 Siemens Phase Unit(SPU)。将2003-2×15=1973作为测量阈值将肝硬化患者肝脏SWI感兴趣区划分为高和低含铁区,肝硬化患者的SWI高含铁区相位值和R2*值呈明显负相关(P<0.01),正常对照者中SWI高含铁区相位值和R2*值不相关(P<0.05)。结论 SWI相位值可以无创、定量测量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脏铁沉积的程度。
王建爽杜昱平王辉林张久权王健
关键词:肝硬化铁沉积磁敏感加权成像
3.0T磁共振成像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前的评估价值
目的: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术中,常规进行术前CT、MR1检查。方法:对56例需进行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术前采用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检测,结合轴位原始图像重点观察内耳膜迷路和内听道的各细微结构。结果:56例中48例正常,均能满意显...
祝玉芬杜昱平王建爽候瑞鸿徐卫锋王辉林孙兴旺
关键词:人工耳蜗植入术核磁共振成像
文献传递
探讨磁共振3D LAVA技术对Budd-Chiari综合征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MR 3D LAVA(LAVA)动态强化扫描对于Budd-Chiari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21例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均行MR LAVA动态强化扫描,对各时相扫描分别进行MIP、MPR处理,并对图像质量和血管显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动脉时相的3D MIP对肝动脉观察的满意率达90.4﹪,第三时相冠状位MIP与多层面重组结合对门静脉、下腔静脉和肝静脉的显示满意率达100%。结论对于Budd-Chiari综合征,MR 3D LAVA动态强化扫描技术不仅能准确地显示肝动、静脉的解剖形态及病变,同时还能全面地观察肝脏及周围其他脏器的情况。
张永顺杜昱平许颜晖王辉林祝玉芬
关键词:磁共振LAVA布加氏综合征
医学影像设备维修与管理方法研究
黄昌永马彪袁涛米学伟陶亚飞王辉林贾峰涛
该项目制定了"针对每台设备的个体化操作与维护规程",并在实践中加以修正完善,达到了提高诊断治疗质量减少设备故障的目的。总结出以"高效、经济"为宗旨的维修理念、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有效减少医学影像设备的维修维护费用。特点:...
关键词:
关键词:医学影像设备
眼眶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眼眶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影像学特征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右侧眼眶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对其CT平扫、MRI平扫及强化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肿瘤CT表现为右侧眶内上方球后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MRI表现为右侧眼眶内上方球后团块状T1WI等及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影,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及实质期有明显强化。结论:运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提高对眼眶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认识,做出准确的诊断。
祝玉芬赵亚芳张彦旭杜昱平侯瑞鸿王建爽王辉林
关键词:血管外皮细胞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