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对突发事件下工业组织和动员生产的几点思考
- 2020年
-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承担着保障物资生产任务的制造业企业迅速落实产能,开始有序复工复产,成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实物质基础。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强大有力的工业组织和动员生产能力,才能打赢另一个维度的战争。本文提出在突发事件下工业组织和动员生产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借鉴了国外经验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 窦超宋晓晶王鹏
- 关键词:突发事件产业链
- 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长期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研究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随访时间超过60个月、仅接受过1次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长期疼痛控制率、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对69例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92个月。疼痛控制率I级14例(占20.3%);II级10例(占14.5%);III级26例(占37.7%);IV级13例(占18.8%);V级6例(占8.7%)。11例(占15.9%)患者出现面部感觉异常,无严重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疼痛的部位不影响伽玛刀的疗效。结论: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不能耐受手术患者的较好治疗方式。
- 潘绵顺李勇邱书珺王鹏邵显军张丽
- 关键词:伽玛刀三叉神经痛疗效
- 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及伽玛刀治疗
-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neuralgia,TN)是脑神经疾病或神经源性疼痛中较常见的一种神经痛.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性触电样短暂而剧烈疼痛为临床特征.国内6大城市调查,患病率为56人/10万人,发病...
- 潘绵顺王鹏李勇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伽玛刀发病机制
- 肝动脉化疗栓塞与三维立体定向放疗配合治疗原发性肝癌
-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sm,TACE)与三维立体定向放疗(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
- 王鹏潘绵顺李勇邱书珺陈磊
- 贝伐珠单抗治疗放射性脑坏死的疗效分析
- 目的:研究贝乏珠单抗治疗放射性脑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激素及甘露醇治疗仍进展的放射性脑坏死患者19例,其中鼻咽癌5例,脑胶质瘤4例,肺癌脑转移3例,乳腺癌脑转移3例,肠癌脑转移2例,卵巢癌脑转移1例,鼻腔肉瘤...
- 潘绵顺李勇邱书珺王鹏陈磊
- 肢端肥大症患者79例临床治疗分析
- 目的 探讨使用长效生长抑素类似物结合神经外科切除或伽玛刀治疗后激素变化和影像学复查来评价肢端肥大症患者治疗疗效。方法 肢端肥大症患者79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28例,分为生长抑素类似物(兰瑞肽lanreotideTM)...
- 潘绵顺王鹏李勇邵显君姚辉明
- 肝脏原发神经内分泌癌脑转移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例被引量:3
- 2013年
-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7岁,因“头晕头痛伴左下肢乏力4天”入院。查体:神忠清,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尤压痛,肝舭肋缘下5cm,质韧,左侧上下肢肌力3级,肌张力正常,
- 李勇潘绵顺邱书珺王鹏
- 关键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转移
- 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及伽玛刀治疗
- 三叉神经痛(TN)是脑神经疾病或神经源性疼痛中较常见的一种神经痛。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性触电样短暂而剧烈疼痛为临床特征。临床上将TN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二型,原发性系指隐源性神经系统体征,有病因或者病因尚未阐明...
- 潘绵顺王鹏李勇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伽玛刀治疗
- 文献传递
- 结直肠癌脑转移临床特征以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疗效和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脑转移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预后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总结了采用立体定向放疗治疗联合或不联合化疗的39例结直肠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临床疗效,以及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结果患者原发灶多发生于左半结肠,以直肠为主。合并颅外转移患者36例。本组病例1年、3年、5年的累积脑转移率为10.3%(4/39)、51.3%(20/39)、84.6%(33/39)。结直肠癌脑转移多发生于肺转移或肝转移后(36/39)。患者近期疗效评价局部控制率6个月为94%,12个月为89%,中位生存期为10.6个月。不良反应包括一过性脑水肿以及放射性脑损伤,给予对症治疗及贝伐珠单抗治疗后可缓解。多因素分析显示,结直肠癌脑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为脑转移瘤数目和治疗模式(均P<0.05)。结论结直肠癌脑转移多发生于肺、肝转移之后,预后不良;立体定向放疗联合化疗和靶向治疗(贝伐珠单抗)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生存分析表明:影响结直肠癌脑转移患者的独立风险因素为脑转移瘤数目和治疗模式。
- 潘绵顺吴俊兰王鹏李勇邵显君岳倩张国禹诸葛风华章菲菲沈美华
- 关键词:直肠癌脑转移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 结直肠癌脑转移瘤的单次SRS与多分次SRT治疗比较研究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对比多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及单次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结直肠癌脑实质转移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检索上海市抗癌协会脑转移瘤专业委员会数据库纳入的结直肠癌脑实质转移瘤患者98例,其中行SRT者46例,行SRS者52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比较两组的局部肿瘤控制时间、中位生存期、放射性脑损伤发生情况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SRT组与SRS组的肿瘤客观缓解率分别为76.1%与67.3%;两组患者12个月局部肿瘤控制率分别为88.3%和83.9%,无统计学差异(P=0.689);所有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1.6个月,其中SRT组为10.8个月,SRS组为12.7个月,无统计学差异(P=0.129);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OS预后不佳的主要因素是:肿瘤数目>3枚(P=0.026)、GPA评分较低(P=0.035)及没有系统治疗模式和贝伐珠单抗应用(P=0.001);两组患者急性和晚期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SRT与SRS均是治疗结直肠脑转移瘤的有效方式,系统治疗模式的协同应用可能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主要的原因之一。
- 潘绵顺王猛李勇吴俊兰王鹏邵显军梁晓华章菲菲沈美华
- 关键词:脑转移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