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小兰

作品数:30 被引量:80H指数:6
供职机构:中日友好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北京市科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2篇肌炎
  • 19篇皮肌
  • 19篇皮肌炎
  • 13篇多发性肌炎
  • 6篇细胞
  • 6篇病理
  • 5篇病理特征
  • 4篇血清
  • 4篇炎性
  • 4篇炎性肌病
  • 4篇特发性
  • 4篇特发性炎性肌...
  • 4篇肌病
  • 3篇预后
  • 3篇皮肌炎合并
  • 3篇粒细胞
  • 3篇患者血清
  • 3篇间质性
  • 3篇风湿
  • 2篇预后影响

机构

  • 28篇中日友好医院
  • 7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北京大学
  • 3篇北京大学中日...
  • 2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积水潭医院

作者

  • 29篇田小兰
  • 22篇王国春
  • 15篇卢昕
  • 11篇彭清林
  • 8篇舒晓明
  • 6篇张思功
  • 6篇陈芳
  • 5篇江薇
  • 5篇王冬雪
  • 4篇张寅丽
  • 4篇周航
  • 4篇李文丽
  • 4篇刘青艳
  • 3篇李珊珊
  • 3篇章璐
  • 2篇李嗣钊
  • 2篇杨文芳
  • 2篇王艳
  • 2篇刘宏艳
  • 2篇张亚妹

传媒

  • 11篇中华风湿病学...
  • 5篇中日友好医院...
  • 4篇第17次全国...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保健与生活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家庭医药(快...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7篇2013
  • 6篇2012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密度粒细胞与皮肌炎患者伴发的间质性肺病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探讨低密度粒细胞(LDGs)在DM患者伴发的间质性肺病(ILD)中的意义.方法 纳入了48例DM患者和19名健康对照,其中28例DM患者患有ILD.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PBMCs中LDGs的比例;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PBMCs中中性粒细胞相关基因(LL-37、髓过氧化物酶和MMP-8)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PBMCs总蛋白中LL-37的浓度;采用肌炎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MYOACT)评估疾病活动度.采用Welch校正的非配对t检验比较伴发ILD的患者和未患ILD的患者LDGs水平的差异,LDGs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PBMCs中中性粒细胞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结果 DM患者PBMCs中LDGs的比例显著升高,是健康对照LDGs均数的7.1倍[(9.1±11.5)%和(1.3±0.7)%,t=4.664,P<0.01];且伴有ILD的DM患者中LDGs 的比例显著高于不伴ILD的DM患者[(12.3±14.1)%和(4.5±2.6)%,t=2.835,P=0.008 3],是不合并ILD的DM患者LDGs均数的2.7倍;LL-37、髓过氧化物酶和MMP-8的mRNA表达水平和LL-37的蛋白表达水平在DM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LDGs比例与MYOACT肺疾病活动度评分呈正相关(r=0.439,P=0.010).结论 DM合并ILD的患者LDGs的比例明显增高,而且与MYOACT肺疾病活动度评分呈正相关,提示异常增多的LDGs是DM合并ILD的可能参与因素.
张思功田小兰王国春卢昕王丽英
关键词:皮肌炎
全新认识中性粒细胞在自身免疫病中的致病作用被引量:10
2013年
以往对中性粒细胞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其在先天免疫系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内数量最多的免疫细胞,是抵抗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作为固有免疫系统的主要效应细胞,它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对适应性免疫起重要的辅助和调节作用。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中性粒细胞依靠强大的趋化及吞噬作用来清除病原微生物。2004年,Brinkmann等发现,中性粒细胞在激活后可释放出一种由DNA和组蛋白等构成的网状结构,来捕获并杀灭病原微生物,从而提出了中性粒细胞新的杀菌方式——“中性粒细胞胞外网状陷阱”(neutrophil excellurlar traps,NETs)。这种全新的防御模式不同于坏死和凋亡,它在诱捕并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同时伴有自身的死亡,被称之为NET0sis。NETs的形成,伴有大量胞内和核内自身抗原的暴露,若NETs大量形成或清除不及时,则可诱导机体产生众多的自身抗体。
张思功田小兰舒晓明陈芳张寅丽彭清林周航王国春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自身免疫病致病作用抗病原微生物NETS适应性免疫
多中心风湿病患者应用骨折风险评估模型评估骨折风险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使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骨折风险评估模型(FRAX)评估风湿病患者骨折风险,以便早期预防风湿病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方法收集2018年3至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风湿科、中日友好医院风湿免疫科和积水潭医院风湿免疫科病例,共617例.617例中门诊风湿病组204例,住院风湿病组204例,健康对照组209例,比较3组间未来10年髋部骨折概率(PHF)和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PMOF),比较服用与不服用糖皮质激素风湿病患者骨折概率的差异以及使用FRAX评估骨折风险时采用或不采用股骨颈骨密度值之间的差异,同时对住院风湿病患者的PHF、PMOF与年龄、病程、性别、是否服用糖皮质激素、骨钙素、1型原胶原N-端前肽(PlNP)及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门诊风湿病组、住院风湿病组及健康对照组10年内发生PMOF分别是3.455±2.690、2.973±2.149及3.323±1.828,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HF分别是0.986±1.619、0.515±0.873及0.149±0.31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增大,PHF和PMOF逐渐增高;服用糖皮质激素风湿病患者的PMOF较未服用糖皮质激素者高(3.554±2.584比2.857±2.238,P<0.05);风湿病患者使用FRAX评估PHF和PMOF时采用或不采用股骨颈骨密度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12±2.231比3.207±2.601,P>0.05);住院风湿病患者PHF及PMOF与年龄、病程、服用糖皮质激素及骨钙素水平呈正相关,而PHF与P1NP呈负相关.结论风湿病患者较健康对照者未来10年PHF高,有更多的危险因素;服用糖皮质激素的风湿病患者PMOF升高;如无条件筛查股骨颈骨密度值,可直接使用FRAX评估骨折风险,同时可结合骨转换标记物,及时筛查和防治风湿病患者的骨质疏松性骨折.
叶彬黄彦弘章璐田小兰张清卢敏辉徐鹏慧郭娟孔祥艳周惠琼
关键词:风湿病骨密度骨折
抗合成酶综合征骨骼肌肌肉病理特征分析
2020年
目的分析抗合成酶综合征(ASS)患者肌肉病理特征及其与抗氨酰tRNA合成酶(ARS)抗体和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中日友好医院2008—2018年收治的AS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肌肉病理切片均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Ⅰ、CD3、CD4、CD8和CD2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根据肌肉病理特征将ASS分为如下6种病理类型:病理DM(pDM),病理PM(pPM),非特异性肌炎(USM),坏死性肌病(NAM),仅肌细胞膜MHC-Ⅰ表达(MHC-Ⅰ)和正常组。同时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抗ARS抗体。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或Fisher检验。结果ASS患者共77例,平均年龄(50±12)岁,病程9(3~24)个月。抗组氨酰tRNA合成酶(Jo-1)抗体、抗苏氨酰tRNA合成酶(PL-7)抗体、抗丙氨酰tRNA合成酶(PL-12)抗体、抗甘氨酰tRNA合成酶(EJ)抗体和抗异亮氨酰tRNA合成酶(OJ)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47%(36例)、29%(22例)、12%(9例)、13%(10例)和0。所有ASS患者中,病理类型最常见的为USM型(37例,48%),其次为pDM型(14例,18%),正常型(13例,17%),NAM型(10例,13%)和MHC-Ⅰ型(3例,4%),没有病理特征表现为pPM的患者。病理类型为pDM的患者在各抗ARS抗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75,P=0.028),其中抗EJ组的比例最高(40%),抗PL-7组最低(5%),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55,P=0.024)。此外,肌组织中表达CD20+B细胞阳性的患者的比例在抗EJ组中最高(30%),抗Jo-1组最低(4%),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37,P<0.01)。结论ASS的肌肉病理特征呈现多形性,与不同的抗ARS抗体相关,在临床上开展肌活检病理检测和区分病理类型对ASS的诊断和分型有重要意义。
田小兰刘宏艳张立宁张亚妹李文丽刘青艳彭清林王国春卢昕
关键词:病理特征
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A和D检测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疾病中的意义
为探讨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SP)-A、SP-D的检测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合并间质性肺病(ILD)中的意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100例PM/DM患者,20例肺部感染患者以及42名健康对照...
陈芳舒晓明王冬雪田小兰王国春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血清中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表达水平的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检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血清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sHLA-G)水平,并分析其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各临床特征及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探讨血清sHLA-G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96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其中多发性肌炎26例,皮肌炎70例)和35名健康体检者血清sHLA-G水平,分析血清sHLA-G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治疗、预后的关系。结果血清sHLA-G水平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44±70)U/m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4±5)U/ml,P〈0.01)]。皮肌炎患者组血清sHLA-G水平[(54±81)U/m1]明显高于多发性肌炎患者组[(27±41)U/ml,P=0.004]。血清sHLA.G升高组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中吞咽困难的发生率较sHLA-G正常组明显升高(P=0.001)。sHLA-G水平与CD3*T细胞和CD4+T细胞水平均呈负相关(r=-0.233,P=0.047;r=-0.287,P=0.015),与补体C3水平呈正相关(r=-0.284,P=0.021)。初治组患者血清sHLA-G水平[(77±99)U/m1显著高于经治组[(34±52)U/ml,P=-0.021]。但血清sHLA-G水平与疾病活动度无明显相关,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对血清sHLA-G水平也无明显影响。结论血清sHLA-G水平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中明显升高,并且与外周血CD3+和C134+T细胞数呈负相关,临床上与吞咽困难的发生相关,提示sHLA-G可能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病理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田小兰彭清林舒晓明卢昕王国春
关键词:多发性肌炎皮肌炎HLA抗原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相关脏器受累和人类白细胞抗原——G表达水平的临床研究
目的:特发性炎性肌病(IIM)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均不完全明确的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最常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本文前两部分探讨分析PM/DM的消化道受累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的...
田小兰
关键词:特发性炎性肌病甲状腺功能异常
成人皮肌炎合并皮下钙化的治疗、生存率及预后因素分析
2018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成人皮肌炎(DM)合并皮下钙化患者的治疗、生存率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于中日友好医院就诊的25例DM合并皮下钙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Fisher精确检验、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进行统计分析影响皮下钙化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25例患者中位存活时间为51个月,1、5、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8%、91.3%及91.3%,2例患者死因分别为淋巴瘤和感染;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肿瘤以及肌炎特异性抗体(MSA)阴性的钙化患者死亡率高;钙化改善组较非改善组基线皮下钙化严重程度评分低(3分比4分,P=0.035)、V字征发生率高(100.0%比32.3%,P=0.033)和3个月内病情缓解率高(100.0%比41.2%,P=0.040)。进一步行Cox风险回归分析发现,治疗3个月病情缓解是皮下钙化改善的保护性因素(HR=0.236,P=0.040)。结论成人DM伴皮下钙化的患者总体死亡率低,但合并肿瘤及MSA阴性患者死亡率高;3个月病情缓解是皮下钙化改善的保护性因素,早期积极治疗,尽快控制疾病活动,有助于改善皮下钙化患者预后。
江薇李嗣钊李嗣钊章璐章璐田小兰
关键词:预后因素
中性粒细胞胞外网状陷阱与皮肌炎患者伴发的间质性肺病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胞外网状陷阱(NETs)与皮肌炎患者间质性肺病(ILD)发生的关联性。方法研究纳入36例皮肌炎患者,其中19例伴发ILD。同时选择47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2组血浆诱发NETs形成和降解NETs的能力。结果皮肌炎患者的血浆较健康对照组的血浆能诱发更多的正常中性粒细胞形成NETs[(246+93)RFUs和(192±53)RFUs,P=-0.002]。皮肌炎患者的血浆对NETs的降解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而且与不伴ILD的皮肌炎患者相比,伴发ILD的皮肌炎患者降低更明显[(83±13)%和(59±21)%,P〈0.01]。进一步分析皮肌炎伴发ILD的亚组发现,4例伴发亚急性ILD的患者对NETs的降解显著低于慢性或无症状ILD的皮肌炎患者[(36±14)%和(65%±19)%,P=-0.0139]。结论皮肌炎患者的血浆诱发NETs形成显著增加,伴发ILD的皮肌炎患者不能完全降解形成的NETs;提示NETs的清除异常在皮肌炎及皮肌炎伴发的ILD中起一定作用。
张思功田小兰张寅丽杨阚波周航王国春卢昕
关键词:皮肌炎肺疾病间质性
循环游离DNA在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研究循环游离DNA(cfDNA)在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中的作用。方法:使用PicoGreen试剂盒检测61例PM/DM患者、3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和48例健康对照的血浆cfDNA浓度,并与患者的血清学指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cfDNA浓度在PM/DM组是247.1±61.09n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97.1±31.36ng/ml,P<0.01),显著低于SLE组(281.9±82.21ng/ml,P<0.01)。cfDNA与血沉和血清球蛋白呈显著正相关(P<0.01,P<0.05),与C3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cfDNA可能与PM/DM疾病活动度相关。
张思功卢昕田小兰王艳杨文芳张学智王国春
关键词: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