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5日
星期一
|
欢迎来到叙永县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利
作品数:
6
被引量:50
H指数:2
供职机构: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州市荔湾区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合作作者
李东豪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陈林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陈慧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何文智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丘红红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作品列表
供职机构
相关作者
所获基金
研究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4篇
期刊文章
2篇
会议论文
领域
5篇
医药卫生
主题
4篇
视网膜
4篇
视网膜病
4篇
视网膜病变
4篇
糖尿
4篇
糖尿病
4篇
网膜
4篇
病变
3篇
糖尿病视网膜
3篇
糖尿病视网膜...
3篇
糖尿病视网膜...
2篇
多态
2篇
多态性
2篇
血管
2篇
血管内皮
2篇
青光
2篇
青光眼
2篇
球后
2篇
球后注射
2篇
注射
2篇
氯丙嗪
机构
6篇
广州医学院第...
作者
6篇
胡利
5篇
李东豪
2篇
陈林
1篇
杨倩
1篇
闻毅颐
1篇
陈慧
1篇
丘红红
1篇
何文智
传媒
2篇
国际眼科杂志
1篇
中华眼底病杂...
1篇
中国实用眼科...
年份
2篇
2013
3篇
2011
1篇
2009
共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中国人VEGF基因多态性与DR的关系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I/D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91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30例对照者的VEGF I/D基因和VEGF水平。结果:NPDR组和PDR组DD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NDR组和对照组(P<0.01);NPDR组和PDR组血清VEGF水平显著高于NDR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VEGF I/D基因多态性很可能与DR的发生发展有关,D等位基因可能是DR的易感基因。
李东豪
胡利
何文智
丘红红
闻毅颐
杨倩
关键词:
血管内皮
基因多态性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相关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09年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一种世界性的主要致盲眼病,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对DR发病机制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和完善,认为高血糖、多元醇-肌醇代谢异常、血液流变学改变、氧化应激、炎症/免疫系统活化、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表达或活性改变等导致DR的发生发展。下面就生长因子及其相关因素与DR的关系作系统阐述。
胡利
李东豪
关键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I/D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91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30例对照者的VEGF I/D基因和VEGF水平.结果 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
李东豪
胡利
何文智
丘红红
闻毅颐
杨倩
睫状体冷冻联合球后注射氯丙嗪治疗绝对期青光眼46例临床分析
李东豪
陈林
胡利
睫状体冷冻联合球后注射氯丙嗪治疗绝对期青光眼46例分析
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评价睫状体冷冻联合球后注射氯丙嗪治疗绝对期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46例绝对期青光眼患者,采用2%利多卡因1.5ml和氯丙嗪1.0m1(25mg)按常规方法行术眼球后注射,在距角膜缘3mm处经球结膜直接冷冻睫状体,冷冻温度-70%,每点冷冻时间60s,共冷冻6至7个点。结果(1)自觉症状(眼胀、眼痛、头痛):治疗后8例(17.4%)较治疗前46例(100%)明显减少;(2)眼压:治疗后3个月的平均眼压22.3mmHg(9.7~28.6mmHg)较治疗前平均眼压48.8mmHg(43.3-61.7mmHg)明显降低。结论睫状体冷冻联合球后注射氯丙嗪是治疗绝对期青光眼的一种有效、安全和经济的方法。
李东豪
陈林
胡利
关键词:
绝对期青光眼
睫状体冷冻
氯丙嗪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相关因素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关系
被引量:45
2011年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DM)患者血糖控制相关因素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住院的412例DM患者DR筛查分期资料与患者病史资料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和餐后1、2、3h血糖、胰岛素、c肽检测结果和血糖、胰岛素、c肽波动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DR及增生型DR(PDR)患病率随DM病程的延长明显增加;(2)非DR组、非PDR组及PDR组3组患者间年龄、DM病程、体质指数、高血压级别、HbAlC、餐后2、3h血糖、餐后1、2、3h血糖波动值、空腹胰岛素、餐后l、2h胰岛素、餐后1、2、3h胰岛素波动值、空腹c肽、餐后1、2、3hC肽、餐后1、2、3hC肽波动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I,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餐后3h血糖、空腹胰岛素与DR发生在统计学上相关(P〈o.05)。结论餐后血糖和空腹胰岛素为DR发生的危险因素;餐后胰岛素、空腹及餐后c肽的检测和血糖、胰岛素及c肽餐后波动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DR是否发生的预测指标。
胡利
李东豪
陈慧
关键词:
糖尿病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1页
<
1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